古代的战争中将帅的能力与士兵的战斗力哪个更重要?
听说过“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句话吗?知道春秋时期兵圣孙武训练宫女的典故吗?如果知道这些,再让你对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士兵的武勇做比较,相信你会很快做出正确的解答,没错,当然是将领的能力更重要。
口说无凭,光是理论也没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战争的实际战例:
因将领指挥得当,以弱胜强的战争
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曹刿随鲁庄公与齐军决战于长勺。
刚列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准备全军出击。曹刿制止说:“不可”。他命令鲁军死守阵地,抵御齐军的进攻。
齐军发动了两次冲锋皆遭到鲁军猛烈的反击不得不撤退,当齐军发起第三次进攻时,曹刿告知鲁庄公:“现在可以与敌人决战了。”鲁庄公立即击鼓指挥全军发起反攻,齐军大败。
鲁庄公见到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说“不可”。随后下车,察看齐军败退时战车的痕迹后,才同意部队追击。鲁军全军追杀敌人,所获齐军辎重甲兵不计其数。
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长勺之战获胜的原因。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并告之齐军大败时,没有立即追击的原因:齐是大国,战术诡诈,撤退是假,怕设下伏兵,诱我中计。后来发现齐军的车辙混乱,证明齐军是真的在慌忙逃跑,才决定实施追击。
毛主席曾经评价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靠的就是指挥者曹刿选择了“彼竭我盈”的策略。
中国战史中与长勺之战相似的战例非常多,如: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影响历史走向的大战,都是弱者因指挥得当,采取了恰当的策略战胜强者的实证。
将帅无能,虽有强军也一败涂地
金蒙野狐岭之战的前后经过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10万蒙古大军向金国发起进攻,蒙金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金国派遣了45万大军与之决战。大军中包括,就在几年前,把南宋“开禧北伐”的三十万大军打得大败亏输的20万精锐铁骑。
金军士卒可谓武勇善战,总的军队数量也远远多于蒙古,物资财力更不用多说。可是,金国在以众击寡的情况下遭遇惨败,最关键的就是两位军事统帅独吉思忠、完颜承裕太过无能。
第一任统帅独吉思忠领旨率军抵达前线,他所想的不是如何有效的消耗或歼灭蒙古大军,而是让全军将士没日没夜地修建了长达三百公里的防御工事。
可不成想,成吉思汗灵活的率主力迅速突破整条防线的软肋乌沙堡,累死累活耗尽人力物力修建的整条防线就沦为了摆设。(看到这里,是否会想到二战时,法国修建的马奇诺防线?)
大金皇帝在听闻乌沙堡陷落的消息后,下令解除了独吉思忠的指挥权,将统领全军的任务都托付给了完颜承裕。然而事实证明,完颜承裕比独吉思忠更没用。
完颜承裕担心成吉思汗会率蒙古骑兵长驱直入,攻击中都。于是便下令放弃桓州、昌州、抚州三个重要城镇,让全军退至野狐岭一带,打算依托山势来阻挡蒙古人进攻的脚步。
这是一条让后世军事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昏招,假如,当时金军在三个军事要地都留有重兵,成吉思汗绝不敢轻兵冒进陷入金军主力的包围圈中。要知道金军人数可比蒙古军多了四倍以上。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金军在撤退时,却并没有坚壁清野。结果,蒙古大军轻松占领了这三个重镇,并获得了大量的人口、粮食和财物,士气大盛。而金军这边士气却一落千丈。
金国大军到达野狐岭后,最可笑的战略部署开始下达“分据险要,严防死守”,45万大军分散在各个山头,给了成吉思汗一个一战成名的机会。
他下令全军朝完颜承裕所在的中军山头发起总攻,原本金军人多的优势变成了局部人少的劣势,结果完颜承裕的中军被击破后,大军兵败如山倒,全线溃退。
“野狐岭之战”金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精锐,自此再也无力抵抗蒙古铁骑的进攻。原本一手好牌,却被打烂成这个样子,真是印证了一句话:“将帅无能,累死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