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考本校!考研择校有什么需要格外注意的点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专业范围选择
(1)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2)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3)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硕士类型选择
(1)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2)应试难度说明
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相关阅读:学硕和专硕的差距在哪里?
►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意向地区选择
(1)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们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2)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同学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3)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4)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学员选择。
相关阅读:考研一区二区是什么,怎么划分的?
►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自我竞争力分析
个人的能力,考研目标院校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确保有机会考上,如果选择的学校很好,但考取的概率几乎等于零,这就没有意义。这一点与第二点似乎有些冲突,其实并不矛盾,理想的目标院校应该是个人能力与个人抱负的交叉点上。
►意向硕士点竞争难度分析
(1)参照往年的报录比
硕士点的报名录取比例越高,则难度越低。
硕士点的总分和单科线越低,则难度越低。
(2)初试参考书分析
1.不指定参考书。此类硕士点非常注重学生平时的个人修养,专业课考试难度较高,一般不建议选择。如果一定要报考这类院校专业,可参考同等院校专业所给出的参考书目。
2.指定参考书。大多数院校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参考书目。
(3)复试差额录取比例
复试差额录取比例越大,难度越大。
►确定目标硕士点
通过以上步骤,最终确定目标院校和目标硕士点。
总之,对于考研初期,择校择专业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建议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基础和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多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这样才能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你的选择上不是雾里看花、盲目攀高枝、也不是自怨自艾,一味求稳,而是综合、全面衡量主、客观因素,做出合理的决定。不求最好,但求适合。
(1)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2)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3)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硕士类型选择
(1)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2)应试难度说明
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相关阅读:学硕和专硕的差距在哪里?
►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意向地区选择
(1)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们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2)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同学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3)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4)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学员选择。
相关阅读:考研一区二区是什么,怎么划分的?
►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
►自我竞争力分析
个人的能力,考研目标院校的选择一定要量力而行,要确保有机会考上,如果选择的学校很好,但考取的概率几乎等于零,这就没有意义。这一点与第二点似乎有些冲突,其实并不矛盾,理想的目标院校应该是个人能力与个人抱负的交叉点上。
►意向硕士点竞争难度分析
(1)参照往年的报录比
硕士点的报名录取比例越高,则难度越低。
硕士点的总分和单科线越低,则难度越低。
(2)初试参考书分析
1.不指定参考书。此类硕士点非常注重学生平时的个人修养,专业课考试难度较高,一般不建议选择。如果一定要报考这类院校专业,可参考同等院校专业所给出的参考书目。
2.指定参考书。大多数院校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参考书目。
(3)复试差额录取比例
复试差额录取比例越大,难度越大。
►确定目标硕士点
通过以上步骤,最终确定目标院校和目标硕士点。
总之,对于考研初期,择校择专业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事情,建议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基础和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多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这样才能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你的选择上不是雾里看花、盲目攀高枝、也不是自怨自艾,一味求稳,而是综合、全面衡量主、客观因素,做出合理的决定。不求最好,但求适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