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芯片是怎么发明的,如今又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芯片这个东西。当今人们能享受如此高效便捷的信息化社会,都要归功于小小的芯片。几十年来,计算机从一间屋子那么大演变成笔记本大小,也是芯片的功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的数学家们负责为陆军计算火炮射击诸元表,计算这样一张火力表需要200多名计算人员两、三个月的劳动,这种状况对战争时期的军队来讲是难以容忍的。
在这种情况下,莫尔学院提出用电子管研制计算机的设想,很快便得到军方的支持,于1945年正式制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人们给它起的名字叫“电子数字交换机和计算器”,英文缩略语为ENIAC,也就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computer 。
这是一台个头巨大的电子机器,重达30多吨,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启动一次要耗电15万瓦电力,运算速度每秒钟5000次,同时还首次实现了逻辑运算,尽管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体积太大、搬运困难,耗电多、不适于野外部署,电子管工作时间稍微一长就发热,不仅毁损严重,夜间还往往招来许多蛾子或飞虫,造成电路短路。但人类毕竟有了第一台真正的电子计算机,所以它的诞生应该作为计算机技术的第一次革命。
1946年,一位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首次提出关于设计程序内存的设想,它为后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50年代,贝尔实验室发现一块微小的银色硅片可以代替电子管做电子开关等同样的工作,而且耗电小、所产生的热量也小,还可大量节省空间。这种硅片后来被制成晶体管并被用来制造新型的电子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中央处理机的尺寸减小到只有一个机柜大小,耗电量也减少了许多,可靠性也有明显的提高。
这时,人们开始发展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60年代,每块集成电路上堆放的晶体管数量从几十个发展到几百个。到了70年代初期,第三代计算机产生,每个集成电路上能够包含几千个晶体管,性能远远超过以前的中央处理机。仅仅过了两三年后,到70年代中期就进入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每片集成电路中所含晶体管的数量陡增到几万个,而到80年代初,这一数目就增长到几十万个!
1977年,英特尔公司把价值300美元的微处理机与30吨重的庞然大物ENIAC做了技术对比:小小的微处理机比ENIAC的运算速度要快20倍,内存更大,可靠度提高了几千倍,耗电量和一个灯泡差不多,而不像ENIAC那样相当于一个火车头的耗电量,其体积只有ENIAC的三万分之一,而成本只有它的一万分之一,它不必再用大型卡车载运,体积之小简直可供人们邮购。
当今,每个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数量有十几亿个,英特尔酷睿i7的晶体管数量为14亿;普通家用电脑运算速度几十亿次,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能够达到每秒运算三万亿次;2016年,中国计算机产量达到3亿台。而这些数字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成倍增长。
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单词。计算机硬件叫做hardware,软件叫做software,微软公司Microsoft就是microcomputer微型电脑和software软件的拼合。微软公司出产强大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就是operating system。制作软件需要编程,也就是programing。我再给大家介绍电脑键盘上的一些键吧。Ctrl是control的缩写,表示控制。Alt是alternate的缩写,表示更换。键盘左上角的Esc是escape的缩写,有关闭的作用。一些笔记本键盘左下角还有Fn,是function的缩写,也就是功能。还有CapsLock,表示大写锁定,caps也就是capitals的缩写。
2023-10-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