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从古到今重要节日节气都是吃饺子?
2、饺子据记载是始于东汉时期,相传是名医张仲景发明的,最初叫交耳,历经各个朝代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3、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每到过年,人们为了祈福,求得来年顺风顺水,所以春节吃饺子也是内心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吃饺子是全家团圆的象征。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热闹的包饺子,人人参与,阖家欢乐,暖意融融的景象看起来就觉得很美好。
民间俗语“好吃不过饺子”,所以,大年夜的饺子是最美的中华美食。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传统民俗:为什么过节一定要吃饺子
一到过节、节气,小仙就少不了要推送民俗文化的内容,对各种习俗也有了一些研究。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很多重要节日、节气中,总少不了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正月初五给财神爷拜寿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立冬要吃饺子,冬至也还是要吃饺子……反正就很多很多啦!怎么都要吃饺子呢?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就因为“好吃不过饺子”?作为一个南方人,本着好学好奇的精神,紫微黄历网还真找到了为什么各种重要节日要吃饺子的原因。
1、饺子的由来与称谓演变
饺子那真的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东汉时期,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是“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最初是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和现代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但形状已经和现在样,而且是捞出来放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为“角子”,它也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代、明代则称为“扁(匾)食”,这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到了清朝才称为饺子”,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
2、饺子的吉祥寓意
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崇尚祈福文化、吉祥文化,能包陷的饺子,自然少了人们创意的发挥,饺子里常会被人们包着各种各样的馅料,比如:吃到如意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芹菜馅代表着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物质财富的祈福;韭菜馅有久财之意,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白菜馅是百财之意,预示着财源广进;香菇馅是鼓财之意,是祈求股票大盘向上,事业蒸蒸日上;酸菜馅有算财之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哟;羊肉馅是希望发洋财,广发财;大枣馅有招财之意,意为财运滚滚来;……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配着豆腐吃,象征全家幸福;配着柿饼吃,象征事事如意;配着三鲜菜吃,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配着鱼团、肉团和发菜吃,象征团圆发财。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更岁交子,团圆福禄”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4、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包起“五穷”,赶尽杀绝
除了除夕要吃饺子,正月初五“破五”的日子,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忌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另一种说法时,包饺子馅时,可以把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在新的一年从事生产前将一切不如意、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尽杀绝,那这一年就只余下吉祥如意。还有一些地区正月初五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这一年闭上嘴,少说坏话。
5、头伏为什么吃饺子
“入伏入伏,元宝藏福”
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初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在炎热的夏天,“苦夏”开始,人们容易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另外,饺子在以前是平时难见的上品,入伏的时候恰逢麦收不足一个月,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就最好的口福。于是,这一传统也就流传了下来。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
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
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
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