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玉米的技术重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玉米如何 种植 已经是很多种植户的疑问。玉米的种植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玉米的种植技术重点
1、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
建议科研单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2、地膜覆盖,适期早播
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减轻收获和贮存期的病菌感染。
3、及时剥掉 苞叶,防雨淋湿受潮
玉米收获期多秋雨,收获后的果穗不要堆集过厚,应及早剥去苞叶,打结成串挂在通风向阳处晾晒,对不能打结成串的果穗应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防止受热而发病,如有降雨及时遮挡,防止雨淋。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据试验观察:果穗受雨淋不剥苞叶堆积3d,果穗顶端霉烂长度由3cm扩展到7cm;剥掉苞叶如不清除病果穗顶端霉烂部分,在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由5cm扩展到15cm;对果穗霉烂部分清除不彻底,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扩展2-5cm;而清除彻底干净,穗腐病就不在发展。
4、早脱粒,防霉变
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霉烂。处理玉米秸秆,压低初侵染源。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大量累积是镰刀菌、 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场所。所以,必须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时采取喂(饲喂家畜)、氨化(氨化饲草)、粉(粉碎喂猪)、沤(沤制肥料或作为沼气填充料)、烧(烧坑做饭)的办法彻底处理,减轻病虫初侵染源。
5、种子精选包衣
因玉米种子表面病菌存活时间1a以上[5] ,生产经营单位,在供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小病籽,用20%福?克种衣剂包衣[14],每100kg种子用药量444.4-800g,或用30%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每100kg种子用药量214-300g。
6、化学药剂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径2mm左右水洗河沙5kg与20%氰戊菊酯8-10ml,50%多菌灵WP50g均匀搅拌制成的颗粒剂,每hm2用量60-75kg灌入玉米心叶正中心和组成心叶丛的4-5片叶间隙,避免在结露和卷叶时施药,据试验:灌心不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100%,而且对玉米穗腐病、粘虫、 蚜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同时在玉米收获前15d左右用50%多菌灵WP1000倍液在果。
玉米的栽培技术
播种
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土壤质地,土壤地力,种植月份,选择适宜的品种,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
温度: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湿度的影响,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
合理间距:每亩播种量3一4kg,每亩4000一6000株。 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
种子:我们所种植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子,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年种(不能留种),主要是利用它的杂种优势,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选种不要选择隔年种,主要是发芽低。
营养: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促进根系发育,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茎叶产量高,要求管理精细。施肥、灌水、化学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措施 。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播前每亩施 2000—3000kg优质厩肥作为基肥。播种时施4—5kg/亩硫酸按,15—20kg/亩过磷酸钙, 2一3kg/亩氯化树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亩。N:P:K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气候,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开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约2kg,每亩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对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这个时期要进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浇水3—4次,依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而异。灌水 方法 ,我国目前多为沟灌、畦灌,最近发展利用喷灌、滴灌,后两种方法,既节约用水,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 涝,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区,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经常发生 叶斑病、 丝黑穗病、 黑粉病、 黑条矮缩病、 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 圆斑病、 灯蛾、 病毒病、 茎腐病、 锈病、 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 花叶病等病害及 粘虫、 玉米螟、 蝼蛄、 地老虎、 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一、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 雨水 、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 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 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四、玉米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 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 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五、玉米黑粉病
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 其它 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 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六、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 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 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 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七、玉米茎腐病
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 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
八、玉米干腐病
症状: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 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等,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九、玉米螟
十、玉米蚜虫
玉米的生长环境
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6—10℃,低于10℃发芽慢,16—21℃发芽旺盛,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40℃以上停止发芽。苗期能耐短期-2-- -3℃的依温。拔节期要求15—27℃,开花期要求25—26℃,灌浆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国早熟品种要求积温2000--2200℃;中熟品种2300 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产区多数集中在7月份等温线为21--27℃,无霜期为120—180天的范围内。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以开花结实。光谱成分对玉米的发育影响很大,据研究白天蓝色等短波光玉米发育快,而早晨或晚上以红色等长波光发育快。玉米为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光的饱和点高,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
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叶面积大,因此需水量也较多。玉米生长期间最适降水量为410—640mm,于旱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夏季低于150mm的地区不适于种植玉米,而降水过多,影响光照,增加病害,倒伏和杂草危害,也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虽然玉米需水较多,但相对需水量不太高,蒸腾系数240—370,比大麦(280一400)、燕麦(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叶草(797)低,耗水量较为经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温度高,空气干燥时,叶片向上卷曲,减少蒸腾面积,使水分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
土壤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土质深厚,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出在6一8范围内都可以种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长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大于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种元素,除C、H2O2来自CO2。和都要从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较大的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华后25—30天是玉米于物质积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吸收占总吸肥量 70—75%的N、60—70%的 P和 65%的K。每生产 100斤玉米籽粒需 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为2.6:1:2。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有预防肿瘤的功效,玉米含有赖氨酸、微量元素硒,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烟酸等,对保护神经传导和胃肠功能,预防脚气病、心肌炎,维护皮肤健美是有效的。
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
玉米中含有维生素E,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的主功能,还能一定程度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的减弱。
玉米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玉米含胡萝卜素的量是大豆的5倍多,对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
玉米的种植技术重点
1、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
建议科研单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2、地膜覆盖,适期早播
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减轻收获和贮存期的病菌感染。
3、及时剥掉 苞叶,防雨淋湿受潮
玉米收获期多秋雨,收获后的果穗不要堆集过厚,应及早剥去苞叶,打结成串挂在通风向阳处晾晒,对不能打结成串的果穗应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防止受热而发病,如有降雨及时遮挡,防止雨淋。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据试验观察:果穗受雨淋不剥苞叶堆积3d,果穗顶端霉烂长度由3cm扩展到7cm;剥掉苞叶如不清除病果穗顶端霉烂部分,在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由5cm扩展到15cm;对果穗霉烂部分清除不彻底,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扩展2-5cm;而清除彻底干净,穗腐病就不在发展。
4、早脱粒,防霉变
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霉烂。处理玉米秸秆,压低初侵染源。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大量累积是镰刀菌、 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场所。所以,必须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时采取喂(饲喂家畜)、氨化(氨化饲草)、粉(粉碎喂猪)、沤(沤制肥料或作为沼气填充料)、烧(烧坑做饭)的办法彻底处理,减轻病虫初侵染源。
5、种子精选包衣
因玉米种子表面病菌存活时间1a以上[5] ,生产经营单位,在供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小病籽,用20%福?克种衣剂包衣[14],每100kg种子用药量444.4-800g,或用30%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每100kg种子用药量214-300g。
6、化学药剂防治
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径2mm左右水洗河沙5kg与20%氰戊菊酯8-10ml,50%多菌灵WP50g均匀搅拌制成的颗粒剂,每hm2用量60-75kg灌入玉米心叶正中心和组成心叶丛的4-5片叶间隙,避免在结露和卷叶时施药,据试验:灌心不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100%,而且对玉米穗腐病、粘虫、 蚜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同时在玉米收获前15d左右用50%多菌灵WP1000倍液在果。
玉米的栽培技术
播种
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土壤质地,土壤地力,种植月份,选择适宜的品种,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
温度: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湿度的影响,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
合理间距:每亩播种量3一4kg,每亩4000一6000株。 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
种子:我们所种植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子,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年种(不能留种),主要是利用它的杂种优势,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选种不要选择隔年种,主要是发芽低。
营养: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促进根系发育,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籽粒和茎叶产量高,要求管理精细。施肥、灌水、化学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 措施 。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播前每亩施 2000—3000kg优质厩肥作为基肥。播种时施4—5kg/亩硫酸按,15—20kg/亩过磷酸钙, 2一3kg/亩氯化树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亩。N:P:K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气候,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开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约2kg,每亩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 250—350m3 。不同生育用玉米对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这个时期要进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浇水3—4次,依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而异。灌水 方法 ,我国目前多为沟灌、畦灌,最近发展利用喷灌、滴灌,后两种方法,既节约用水,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 涝,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区,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病虫害防治
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经常发生 叶斑病、 丝黑穗病、 黑粉病、 黑条矮缩病、 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 圆斑病、 灯蛾、 病毒病、 茎腐病、 锈病、 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 花叶病等病害及 粘虫、 玉米螟、 蝼蛄、 地老虎、 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一、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 雨水 、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 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 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四、玉米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 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 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五、玉米黑粉病
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 其它 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 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六、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 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 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 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七、玉米茎腐病
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 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
八、玉米干腐病
症状: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 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等,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九、玉米螟
十、玉米蚜虫
玉米的生长环境
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6—10℃,低于10℃发芽慢,16—21℃发芽旺盛,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40℃以上停止发芽。苗期能耐短期-2-- -3℃的依温。拔节期要求15—27℃,开花期要求25—26℃,灌浆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国早熟品种要求积温2000--2200℃;中熟品种2300 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产区多数集中在7月份等温线为21--27℃,无霜期为120—180天的范围内。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以开花结实。光谱成分对玉米的发育影响很大,据研究白天蓝色等短波光玉米发育快,而早晨或晚上以红色等长波光发育快。玉米为C4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光的饱和点高,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
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叶面积大,因此需水量也较多。玉米生长期间最适降水量为410—640mm,于旱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夏季低于150mm的地区不适于种植玉米,而降水过多,影响光照,增加病害,倒伏和杂草危害,也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虽然玉米需水较多,但相对需水量不太高,蒸腾系数240—370,比大麦(280一400)、燕麦(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叶草(797)低,耗水量较为经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温度高,空气干燥时,叶片向上卷曲,减少蒸腾面积,使水分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
土壤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土质深厚,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出在6一8范围内都可以种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长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大于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种元素,除C、H2O2来自CO2。和都要从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较大的有N、P、K、S、Ca和Mg等,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华后25—30天是玉米于物质积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吸收占总吸肥量 70—75%的N、60—70%的 P和 65%的K。每生产 100斤玉米籽粒需 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为2.6:1:2。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有预防肿瘤的功效,玉米含有赖氨酸、微量元素硒,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烟酸等,对保护神经传导和胃肠功能,预防脚气病、心肌炎,维护皮肤健美是有效的。
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
玉米中含有维生素E,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的主功能,还能一定程度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的减弱。
玉米可清除血液中有害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玉米含胡萝卜素的量是大豆的5倍多,对致癌物也有抑制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