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衔环报恩”的启示
张德敏(三河)
典故源于《搜神记》卷二十。原文曰: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悯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是说,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杨宝的秀才。华阴人氏(今陕西渭南华阴),年方弱冠,自小天资聪慧,学问过人。
这天,杨宝在家了无事事,寻思着去郊外游玩。一路林森景秀,兴趣大增。忽然,前面“扑”棱棱一声,一只黄雀从一棵树上掉了下来。只见那小鸟扑棱着翅膀,痛苦的“吱吱”嘶叫。杨宝好生奇怪:“小鸟咋从树上掉下来了?”
便起身向前,拾起来后,发现是一只黄雀。不知被什么人用弹弓打伤,疼痛难忍,嘶鸣声音好哀楚。杨宝看着小鸟可怜的样子,于心不忍。“若是不管,这只小鸟因为受伤飞不走了,必定会饥饿而死,也会成为兽类口中 美食 。不如带回家去,将其伤养好之后,再放生吧!”
杨宝将黄雀带回家后,每天亲手采摘新鲜的树叶、花蕊喂食,饲养多日,小鸟渐渐羽翼丰满,完全好了。有一天,黄雀飞出去后,再也没回来。
这一日,杨宝正在家中,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黄衣童子。望见杨宝,便长身而拜,杨宝连忙扶起来。这时,童子从怀中掏出玉环一对,递于杨宝道:“蒙先生救命之恩,无以为报,特将此微物赠与先生,有此物者,可家中三世白为公卿。”
杨宝听后,大吃一惊。连忙摆手,道:“我与你素昧平生,何来救命之说?”童子笑答:“我是西王母使者,过此地被弹弓所伤,是先生救了我。每日采摘亲手喂食,先生难道忘了?”说罢,童子流涕辞别,化为黄雀,飞身而走。
后来,杨宝结婚,生子震。震考取功名,得汉明帝赏识,官至太尉;震子秉,是汉和帝时太尉;秉子赐,是汉安帝时司徒。真如黄雀所言:三世为公,德业相,天下无比。
——灵性雀鸟俱含情
古语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说 得人济利知报恩。 杨宝挽救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喻意受人恩惠,定当厚报,感恩报德,生死不渝。
感恩是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
感恩是人生准则。感恩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保持积极、 健康 、阳光的良好心态。
——人要学会感恩情
人的一生中,从小时候起,就领受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时,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上年纪之后,又要接受晚辈和 社会 的赡养照顾之恩。
感恩使人知足。俗语说,知足常乐。老子说,知足者富。知恩,感恩,谢恩,才会懂得知足。
感恩使人成长。感恩是一种学习态。从别人所做的“一切”当中去体验和学习做人之道、处事之道,从而不断地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俗话说,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感恩使人与人为善。感人之恩,必不与人争,必与环境和谐共生。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其生活环境必定是完美的,幸福平安的。 学会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宽容和感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冰冷为春暖,化干戈为玉帛。
——人间大爱知感恩
用心“感恩”。感恩,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 社会 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得人恩惠之后的一种责任感。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用行动“报恩”。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得人帮扶,能不心存感激吗?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有回报的意识。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回馈。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用感恩的心,改变人生态度,用诚恳态度和良好习惯,升华和收获美丽的人生!
感恩是一种美好 情感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常心存感恩,人生就会过得很快乐。通过思想或行动,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情,人生就会充满芬芳。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会让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