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付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展开全部
我想在我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圈子里,都遇到过类似的情景——
TA劈头盖脸一通数落,只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有一些瑕疵;
TA以很“锋利”的方式表达对你的关心,叮咛嘱托时时刻刻;
TA有能耐集齐所有最难听的话给你讲道理,认为这是“话糙理不糙”;
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某个朋友、你的主管或同事,或是曾经的一个路人甲,你对这些个TA、TA、TA憋了一肚子火,生了一肚子气,这时候你身边一定不会少这么一个蹦出来劝你的人,说:“算了你也甭计较,TA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不太会说话,太直,不过TA心是好的,而且那都是为你好,搁别人TA也不说了。”
这种劝听多了,你感觉自己也懵比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玻璃心?是不是只能听好听顺耳的话,那些“为自己好”的糙话一点儿听不得?是不是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TA那“柔软丝滑”像豆腐一样的内在还没机会被自己发掘和触碰到?
不论你在怀疑什么,有一点却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你的感觉——是真的真的真的很受伤——心像被水果刀、军刀、镰刀等各种切割划伤,心在滴血、结痂、再被割。于是你不禁会进一步地想问:
“那些有着刀子嘴的人,真的都长了一颗豆腐心么?”
潜台词是——“我怎么觉得TA那心也是刀子做的?”
有时我们会用“刀子嘴豆腐心”去形容那些言语刻薄但内心柔软的人,但事实又是什么呢?
生活里我们还会听到这样一些描述:
“动机是好的,但表达方式有问题”;
“心里是为你好,只是方法不太讲究”;
这些描述,和“刀子嘴豆腐心”一样,都是在分裂目的与手段、本质与形式之间的一致性,就好像人总是会迫不得已的去做一些并不是自己初衷的事情一样。
这种分裂的认知和解释,表面上似乎是一种理解和开脱,让“刀子嘴豆腐心”这么一个族群,免于被追究行为后果的责任,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欺和欺人:当动机与手段、目的与途径,可以被想当然的分离或相互矛盾,那只能说明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TA所能够或愿意真正看到的,TA也未必真的明白自己行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些自相矛盾的形容——“心好但方法坏”、“心软但毒舌”就有点儿类似彼此欺骗相互安慰的催眠用语——让你相信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可以相互分离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三者分离得越远,“病”得越重。一个完全被自己的无意识所占据和操纵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人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精神病人”。
而分裂和否认则是一种微小而常见的“精神病”。
如果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或决定其思想情感和行为,那人格健全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否对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保持清醒的觉察和体悟。在潜意识的层面,思想、感受和行为永远是合一的,你做出了什么事情,说出了什么话,都会直接反映出你内心真实的状态和最深的感受,哪怕你的意识和头脑无法理解,难以直接地面对,它们依旧存在。而人格的发展就是需要去整合那些你无法直接体察到的动机和感受,让它们安全有序地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由此可见,刀子嘴的背后不是一颗豆腐心,而是一颗插满刀子伤痕累累的心,感受过万箭穿心般的疼痛与苦楚,心里有什么就会说出什么,眼中就会见到什么。被伤害的苦和痛、怨和恨,会通过刻薄恶毒的言语投射出来,让别人同样感受到他们心里受的伤,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言说,也是一种内外的统一。
自欺的目的是避免直面痛苦,无论是自己内心的还是别人带来的,所以人会运用分裂和否认的机制去防御不愿面对的真相。不过,当这种防御机制被过度地依赖和使用,想法、感受和行为就会彼此分离得越远,而痛苦并不会因此消失,会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控制和折磨自己。
TA劈头盖脸一通数落,只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有一些瑕疵;
TA以很“锋利”的方式表达对你的关心,叮咛嘱托时时刻刻;
TA有能耐集齐所有最难听的话给你讲道理,认为这是“话糙理不糙”;
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某个朋友、你的主管或同事,或是曾经的一个路人甲,你对这些个TA、TA、TA憋了一肚子火,生了一肚子气,这时候你身边一定不会少这么一个蹦出来劝你的人,说:“算了你也甭计较,TA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不太会说话,太直,不过TA心是好的,而且那都是为你好,搁别人TA也不说了。”
这种劝听多了,你感觉自己也懵比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玻璃心?是不是只能听好听顺耳的话,那些“为自己好”的糙话一点儿听不得?是不是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TA那“柔软丝滑”像豆腐一样的内在还没机会被自己发掘和触碰到?
不论你在怀疑什么,有一点却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你的感觉——是真的真的真的很受伤——心像被水果刀、军刀、镰刀等各种切割划伤,心在滴血、结痂、再被割。于是你不禁会进一步地想问:
“那些有着刀子嘴的人,真的都长了一颗豆腐心么?”
潜台词是——“我怎么觉得TA那心也是刀子做的?”
有时我们会用“刀子嘴豆腐心”去形容那些言语刻薄但内心柔软的人,但事实又是什么呢?
生活里我们还会听到这样一些描述:
“动机是好的,但表达方式有问题”;
“心里是为你好,只是方法不太讲究”;
这些描述,和“刀子嘴豆腐心”一样,都是在分裂目的与手段、本质与形式之间的一致性,就好像人总是会迫不得已的去做一些并不是自己初衷的事情一样。
这种分裂的认知和解释,表面上似乎是一种理解和开脱,让“刀子嘴豆腐心”这么一个族群,免于被追究行为后果的责任,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欺和欺人:当动机与手段、目的与途径,可以被想当然的分离或相互矛盾,那只能说明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不是TA所能够或愿意真正看到的,TA也未必真的明白自己行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些自相矛盾的形容——“心好但方法坏”、“心软但毒舌”就有点儿类似彼此欺骗相互安慰的催眠用语——让你相信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可以相互分离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一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三者分离得越远,“病”得越重。一个完全被自己的无意识所占据和操纵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人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精神病人”。
而分裂和否认则是一种微小而常见的“精神病”。
如果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或决定其思想情感和行为,那人格健全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否对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保持清醒的觉察和体悟。在潜意识的层面,思想、感受和行为永远是合一的,你做出了什么事情,说出了什么话,都会直接反映出你内心真实的状态和最深的感受,哪怕你的意识和头脑无法理解,难以直接地面对,它们依旧存在。而人格的发展就是需要去整合那些你无法直接体察到的动机和感受,让它们安全有序地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由此可见,刀子嘴的背后不是一颗豆腐心,而是一颗插满刀子伤痕累累的心,感受过万箭穿心般的疼痛与苦楚,心里有什么就会说出什么,眼中就会见到什么。被伤害的苦和痛、怨和恨,会通过刻薄恶毒的言语投射出来,让别人同样感受到他们心里受的伤,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言说,也是一种内外的统一。
自欺的目的是避免直面痛苦,无论是自己内心的还是别人带来的,所以人会运用分裂和否认的机制去防御不愿面对的真相。不过,当这种防御机制被过度地依赖和使用,想法、感受和行为就会彼此分离得越远,而痛苦并不会因此消失,会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控制和折磨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