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好像每一个小地方,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经典的奇葩名人。他们成名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小镇居民的口口相传。
我所住的是一个滨海小镇,叫做合浦,小镇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人,叫做:朱佳辉。
在我很小的时候搬来合浦念小学,“朱佳辉”这个名字,是学校里那几个说着漏风普通话的年迈老师,用来骂学生的专用名词:“你们这么不学好,以后就到街上去做朱佳辉。”或者父母吓小孩:“再调皮乱搞,就把你丢去给朱佳辉。”
自然的,这个名字在于我们小孩子的心中,渐渐的等同于一个贬义词。和小伙伴嬉笑怒骂的时候,总会一声接一声的喊着对方:“朱佳辉,朱佳辉…”
在九十年代的老合浦,这个名字,比任何骂人的词都好用。也是比什么老虎怪兽更能吓住孩子的法宝。
久而久之,由于方言的谐音,以及小镇老少对朱佳辉外表形象的标签化幻想,这个名字渐渐的演变成了:朱街飞。
朱街飞虽然是名人,可是却不难见。我们这群合浦80后孩子的小学时代,几乎每一天学校往返,都能见到。
固态的记忆里,朱街飞总是梳着两根落满灰和碎叶的麻花辫,有时会带着一顶大大的圆锥型竹编斗笠帽。身上偶尔轮换着两件上衣,一件是的确良料子的白衬衣,一件是无袖圆领的碎花薄布褂子。下身大致就是农妇的长裤吧,裤管宽松垂落到脚踝止。衣物看起来有些掉色洗薄,倒也整洁干净。全身最不干净的地方在他的脸上,两边脸蛋永远涂着两个正圆形又深又厚的腮红,那不明的材料红的刺眼,厚的断层龟裂。而脸上其余的地方也同样是不明材料的惨白色粉底,深浅不一,斑驳脱落。而透过这些掉落的间隙中看到的,是一张略黝黑的,布满褶子沟壑的,严肃到甚至威严的,中年男子的脸。
小时候的我第一次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远远的见到朱街飞,继而看清他的正脸,身上的汗毛无一不立。
他经常出没的地方围绕在镇中心的老电影院附近。有时在急急的赶路,有时怔怔的站立在广场边上。他的身材娇小玲珑,无论行走或是站立永远都是直挺着背脊,挺立到甚至整个肚子都向前突起一个小圆球,像有了身孕一般。
其实难免会有迷惑,他究竟是男扮女装的中年男人,或者是因流浪和疯病的蹉跎导致五官过度衰老的女人?
甚至有过一个笑谈般的传言:他流浪生涯中曾经被深山老林的人家捡回去过。那老汉认定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疯癫女子,所以将他带回家中安顿,晚上给他脱衣洗净的时候,豁然发现胯下有物,大惊失色,连夜又把他送回了镇上。
每当向大人问起,朱街飞究竟是男是女。大人总是简短地敷衍:他是流浪汉,疯子。
但是这个大人嘴里的疯子却有一个令所有人都称奇的技艺,而这个技艺更为他的名气抹上一笔神秘。
有时候你见到镇中心的街道上有一群人围观,凑近一看,是朱街飞,他伛偻着身躯蹲在地上,旁若无人的在地面上描画着,身旁零碎着几根彩色粉笔。
他的画或者属于工笔画类型,篇幅很大,在街中间用粉笔作画,能画到七八米的长度。大多是画人物,有时是画一个古代女子,有时也会应小孩子要求画一个孙悟空,形神皆俱,活灵活现。
对的,他也会应人要求作画,看似他能听懂,但不交流。你和他说话,他会向你微微笑笑,有人当面逗他笑他,他也咧嘴报以一笑,从未有过言语发狂或肢体伤人,总是默默的。画好了,你就给他两毛或五毛,不给,他也接受,据说他以此为活。十几年的时间长度,当观众审美疲劳不在围观的时候,他也是不定时的自己在那画着,一如一日。
于是他的怪异,应是挑起了全镇人民的好奇心,至少在我们这群小孩子心里,这是一个必定要探索究竟的谜题。
关于朱街飞的疯,从小到大陆续追查到好几个版本。
其一:他是一个小学老师,学校有一个挂在树上的铜铃铛,吊着长长的粗麻绳,用于摇上下课铃。有一天雷雨天气,他去摇下课铃时,被雷电击中,从此疯。
其二:他是老电影院画海报的美术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住地被搜出几幅女子的裸体画像,从而被批斗,受不了折磨,精神崩溃。
其中一个描述最细致并且最多知情人言之凿凿的版本是这样:
六十年代的朱佳辉是老合浦重点中学的美术教师。二十出头的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临近城市一所有名的大学院校。
年轻和才华加持,可想而知的青春气盛。回到家乡任教不久后,他便爱上了一位家乡的女子,然后他们就偷偷开始了密切的来往。在那个六十年代初的小镇,自由恋爱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媒妁之言,组织安排,出身干净,门当户对,才是常态。哪怕自家女儿和异性走的近些,都会被父母视为及其不光彩的事情。就好像现如今的你拒绝了高考之后,告诉父母你以后要做一个钢管舞者为生一样。任何呼喊出声的我喜欢和我梦想,都会因为不符合所处的社会氛围,狠狠的被洪流吞没的。所以纵使朱佳辉和女子大胆相爱,却也只能暗地里挚友般交往,从未越雷池。
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教师被蔑称为“臭老九”,朱佳辉这个“臭老九”和女子的事很快也被扒拉视众。暴怒又恐慌的女子父母用了最快的手段,在外地为女子谈定了亲事,迅速外嫁,甚至所谓的外地是何地,从来没有人说起。或许如海上枯叶一般的人,是不配有思想航线的,女子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小镇。留下的朱佳辉,杵在暴风雨袭卷的海中央,他疯了。
没有人能确定他开始精神失常的具体时间。就突然那么一天,小镇里出现了一个扎着和那女子一样麻花辫的男人,有时穿着那女子赠送的的确良白衬衫,有时穿着那女子遗留下的碎花布圆领褂,他把自己变成了记忆里爱人的样子。然后不停的用粉笔在不同的街道画着一个女子的模样,画完后在左下角属上自己的名字。
出于人性柔软的幻想,或许他相信有一天那女子还会回来,而她终会看到地上的画,和画下的那个依旧刚劲凌厉的署名:朱佳辉!
这是我最不想相信的版本,但回想起来,呆在小镇的二十余年,见到的朱佳辉反复穿了二十几余年的那两件衣物,残旧到消融的程度。
我出去念书的那几年,间中回乡,少数时候还是能在街上看到他留下的画,家乡早已发展,车水马龙,地上的粉笔画通常被碾压的非常模糊,而也很少见到他在附近怔怔站立的身影。
无论如何,对于这个从童年开始就贯穿了我们所有记忆线的人。长大后的孩子们时不时某次聊天到无话可说的时候总会有个人问起:“欸?你们谁还见过朱街飞?”
然后聊天氛围又会重新被活跃,大部分吱吱喳喳的都说没再见过,但终又会有一个人接茬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哪里见过!
然后众人会长长的:哦!的一声,有细碎的几句:还活着呢。
接下来大家会有一段短到极不易被察觉的沉默。
又过了若干年,我也而立,工作辗转又回到家乡。偶尔也还是会有这个话题。
不过这几年,
再也没有人在最后接茬说:
我见过他了
我所住的是一个滨海小镇,叫做合浦,小镇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人,叫做:朱佳辉。
在我很小的时候搬来合浦念小学,“朱佳辉”这个名字,是学校里那几个说着漏风普通话的年迈老师,用来骂学生的专用名词:“你们这么不学好,以后就到街上去做朱佳辉。”或者父母吓小孩:“再调皮乱搞,就把你丢去给朱佳辉。”
自然的,这个名字在于我们小孩子的心中,渐渐的等同于一个贬义词。和小伙伴嬉笑怒骂的时候,总会一声接一声的喊着对方:“朱佳辉,朱佳辉…”
在九十年代的老合浦,这个名字,比任何骂人的词都好用。也是比什么老虎怪兽更能吓住孩子的法宝。
久而久之,由于方言的谐音,以及小镇老少对朱佳辉外表形象的标签化幻想,这个名字渐渐的演变成了:朱街飞。
朱街飞虽然是名人,可是却不难见。我们这群合浦80后孩子的小学时代,几乎每一天学校往返,都能见到。
固态的记忆里,朱街飞总是梳着两根落满灰和碎叶的麻花辫,有时会带着一顶大大的圆锥型竹编斗笠帽。身上偶尔轮换着两件上衣,一件是的确良料子的白衬衣,一件是无袖圆领的碎花薄布褂子。下身大致就是农妇的长裤吧,裤管宽松垂落到脚踝止。衣物看起来有些掉色洗薄,倒也整洁干净。全身最不干净的地方在他的脸上,两边脸蛋永远涂着两个正圆形又深又厚的腮红,那不明的材料红的刺眼,厚的断层龟裂。而脸上其余的地方也同样是不明材料的惨白色粉底,深浅不一,斑驳脱落。而透过这些掉落的间隙中看到的,是一张略黝黑的,布满褶子沟壑的,严肃到甚至威严的,中年男子的脸。
小时候的我第一次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远远的见到朱街飞,继而看清他的正脸,身上的汗毛无一不立。
他经常出没的地方围绕在镇中心的老电影院附近。有时在急急的赶路,有时怔怔的站立在广场边上。他的身材娇小玲珑,无论行走或是站立永远都是直挺着背脊,挺立到甚至整个肚子都向前突起一个小圆球,像有了身孕一般。
其实难免会有迷惑,他究竟是男扮女装的中年男人,或者是因流浪和疯病的蹉跎导致五官过度衰老的女人?
甚至有过一个笑谈般的传言:他流浪生涯中曾经被深山老林的人家捡回去过。那老汉认定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疯癫女子,所以将他带回家中安顿,晚上给他脱衣洗净的时候,豁然发现胯下有物,大惊失色,连夜又把他送回了镇上。
每当向大人问起,朱街飞究竟是男是女。大人总是简短地敷衍:他是流浪汉,疯子。
但是这个大人嘴里的疯子却有一个令所有人都称奇的技艺,而这个技艺更为他的名气抹上一笔神秘。
有时候你见到镇中心的街道上有一群人围观,凑近一看,是朱街飞,他伛偻着身躯蹲在地上,旁若无人的在地面上描画着,身旁零碎着几根彩色粉笔。
他的画或者属于工笔画类型,篇幅很大,在街中间用粉笔作画,能画到七八米的长度。大多是画人物,有时是画一个古代女子,有时也会应小孩子要求画一个孙悟空,形神皆俱,活灵活现。
对的,他也会应人要求作画,看似他能听懂,但不交流。你和他说话,他会向你微微笑笑,有人当面逗他笑他,他也咧嘴报以一笑,从未有过言语发狂或肢体伤人,总是默默的。画好了,你就给他两毛或五毛,不给,他也接受,据说他以此为活。十几年的时间长度,当观众审美疲劳不在围观的时候,他也是不定时的自己在那画着,一如一日。
于是他的怪异,应是挑起了全镇人民的好奇心,至少在我们这群小孩子心里,这是一个必定要探索究竟的谜题。
关于朱街飞的疯,从小到大陆续追查到好几个版本。
其一:他是一个小学老师,学校有一个挂在树上的铜铃铛,吊着长长的粗麻绳,用于摇上下课铃。有一天雷雨天气,他去摇下课铃时,被雷电击中,从此疯。
其二:他是老电影院画海报的美术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住地被搜出几幅女子的裸体画像,从而被批斗,受不了折磨,精神崩溃。
其中一个描述最细致并且最多知情人言之凿凿的版本是这样:
六十年代的朱佳辉是老合浦重点中学的美术教师。二十出头的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于临近城市一所有名的大学院校。
年轻和才华加持,可想而知的青春气盛。回到家乡任教不久后,他便爱上了一位家乡的女子,然后他们就偷偷开始了密切的来往。在那个六十年代初的小镇,自由恋爱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媒妁之言,组织安排,出身干净,门当户对,才是常态。哪怕自家女儿和异性走的近些,都会被父母视为及其不光彩的事情。就好像现如今的你拒绝了高考之后,告诉父母你以后要做一个钢管舞者为生一样。任何呼喊出声的我喜欢和我梦想,都会因为不符合所处的社会氛围,狠狠的被洪流吞没的。所以纵使朱佳辉和女子大胆相爱,却也只能暗地里挚友般交往,从未越雷池。
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教师被蔑称为“臭老九”,朱佳辉这个“臭老九”和女子的事很快也被扒拉视众。暴怒又恐慌的女子父母用了最快的手段,在外地为女子谈定了亲事,迅速外嫁,甚至所谓的外地是何地,从来没有人说起。或许如海上枯叶一般的人,是不配有思想航线的,女子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小镇。留下的朱佳辉,杵在暴风雨袭卷的海中央,他疯了。
没有人能确定他开始精神失常的具体时间。就突然那么一天,小镇里出现了一个扎着和那女子一样麻花辫的男人,有时穿着那女子赠送的的确良白衬衫,有时穿着那女子遗留下的碎花布圆领褂,他把自己变成了记忆里爱人的样子。然后不停的用粉笔在不同的街道画着一个女子的模样,画完后在左下角属上自己的名字。
出于人性柔软的幻想,或许他相信有一天那女子还会回来,而她终会看到地上的画,和画下的那个依旧刚劲凌厉的署名:朱佳辉!
这是我最不想相信的版本,但回想起来,呆在小镇的二十余年,见到的朱佳辉反复穿了二十几余年的那两件衣物,残旧到消融的程度。
我出去念书的那几年,间中回乡,少数时候还是能在街上看到他留下的画,家乡早已发展,车水马龙,地上的粉笔画通常被碾压的非常模糊,而也很少见到他在附近怔怔站立的身影。
无论如何,对于这个从童年开始就贯穿了我们所有记忆线的人。长大后的孩子们时不时某次聊天到无话可说的时候总会有个人问起:“欸?你们谁还见过朱街飞?”
然后聊天氛围又会重新被活跃,大部分吱吱喳喳的都说没再见过,但终又会有一个人接茬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哪里见过!
然后众人会长长的:哦!的一声,有细碎的几句:还活着呢。
接下来大家会有一段短到极不易被察觉的沉默。
又过了若干年,我也而立,工作辗转又回到家乡。偶尔也还是会有这个话题。
不过这几年,
再也没有人在最后接茬说:
我见过他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