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总有个孩子受欺负?妈妈应该怎么做?
朋友家有两个孩子,大的6岁,小的3岁。用她的话说就是:“老二虽小,但伤害性极强。”给两个孩子一人买块蛋糕,小的快速吃完,然后毫不留情从姐姐手里抢。抢完还顺带推姐姐一把。那样子,跟个“小恶霸”没啥区别。但姐姐也不反抗,就像个傻瓜一样呆坐著,任由妹妹欺负,完全不懂得反抗或回击。朋友每次看了,都要心疼地安慰姐姐一番,然后吼妹妹一顿。时间久了,朋友也纳闷了:这俩孩子,都是一个娘胎出生的,性格咋一个天一个地呢?
无独有偶,在我一篇关于二胎的文章下面,布谷妈看到一位家长留言:在这句话下面,有其他网友回复:“我家也是。”仔细想想,身边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好像都存在这样一个定律:“老大憨,老二精。”大的总是老实、文静的那个,而小的多数是精明且调皮的那一个。孩子又不是“批量制造”,为什么相同的排行,会表现出相似的性格呢?
01角色圈定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会由三方面决定:父母、其他兄弟姐妹、以及孩子自己。比如当二宝降临时,在这个小婴儿的衬托下,父母的内心会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老大是个大小孩了。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我们会不自觉就给老大圈定一个角色:懂事。在和二宝争夺父母注意力的过程中,老大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表现得懂事,父母就会爱我。”于是,在和二宝相处时,老大会很负责任地照顾弟弟妹妹、尽量忍让他们,也尽量不那么闹腾,以免给父母招惹麻烦。所以,他看上去更文静。当看到老大“懂事”能受到父母赞许后,二宝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父母多关注我,那我多招惹哥哥姐姐就好了。”于是,相比起来老大的“成熟稳重”,二宝则更加古灵精怪。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故意惹怒哥哥姐姐。老大不回击,老二挨骂了也没关系,至少这样能得到父母的关注。老大若回击,那老二就表现出“被欺负”的样子,然后得到父母的安慰。家有二胎的,常会有鸡飞狗跳的日常。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我们难免会不自觉介入,呵斥一个,安慰另一个。但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就给孩子圈定角色,从而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性格。
02当心培养“受害者”和“加害者”心理
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在研究亲子关系时,让父母们进行“角色扮演”。她想知道,如果我们给孩子圈定角色,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两个孩子因为玩具起争执,弟弟抓著哥哥的手猛地咬了一口,妈妈听到动静后立马了赶过来。妈妈先把注意力放到弟弟身上:“你怎么又咬哥哥了,你这个坏孩子,我得让你离哥哥远点。”说完便把弟弟赶离了房间。然后又把注意力放到哥哥身上:“你又被他咬了,一定很疼吧,真是个小可怜。来,咱们去抹点药。”演示结束后,阿黛尔.法伯让扮演者一一描述自己的感受。扮演弟弟的参与者说:“当被父母责骂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爱打人的孩子,我不被人喜爱,也不受欢迎。”而扮演哥哥的人则表示:“当被父母觉得可怜时,我真的就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没有力量感,需要被人保护。”不管我们是呵责欺负的那个,还是保护被欺负的那个,其实都是在给他们圈定一种角色:“加害者”和“受害者”。“加害者”会对自己暴躁的性格深信不疑,并且在行事中常表现出冲动、易怒。而“受害者”则忘记了自己的能力,遇到欺负时不会回击,只会默默忍受或者等别人来解救。我们自然不愿意孩子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爱打人的孩子能产生同情心,受欺负的孩子能变得强大,自己保护好自己。
03如何避免给孩子圈定角色?
阿黛尔.法伯认为,在处理孩子争执时,如果要激发孩子更善或更强的一面,就应该以我们期望的样子来对待他们。
◆对待打人者:
哥哥做作业时,弟弟一直扯他的书本。生气的哥哥握紧拳头朝弟弟吼:“离我远点,否则让你好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把哥哥圈定成“惹事者”,可以提醒他用文明的方式:“别老说要打人,你知道如何不用武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当家里的另一个孩子告状,把哥哥圈定成“惹事者”时,我们可以当著大家的面肯定哥哥:“他知道怎么做一个和气的人,并且用温和的方式向你们提要求。”当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惹事精”时,我们可以帮孩子认可自己亲切的一面:“你其实知道怎么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我多么希望你现在就能行动起来。”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孩子三个方面出发,避免给孩子进行角色圈定,从而弱化他心中“不好”的一面,强化我们期待的一面。孩子通常会通过他人怎么看待自己,来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相信他能表现出礼貌、和善的一面,他就会慢慢朝这一面靠近,并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一个人。
◆对待被欺负者:
姐姐跑来跟你哭诉:“妈妈,弟弟又抢了我的新玩具。”看著哭得像个泪人的孩子,你是不是想立马给她“找回公道”?但我们要记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自己变得强大,而不是时刻需要我们的保护。所以,首先家长不要把她当成受“害”者,而应该教她自己解决争端:“你可以拒绝让步,并且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你有权决定要不要给他玩。”当家里另一个孩子把她当成受“害”者时:“妈妈,我刚又把姐姐的玩具夺过来了,她真的好笨啊。”你要让孩子们看到姐姐有力量的一面:“她才不会那么好欺负呢,下次她肯定能把自己的玩具保护得好好的。”当孩子自己当成受“害”者时:“妈妈,我的玩具又被弟弟抢走了。”你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我相信,下次弟弟再来抢玩具,你一定能在不动手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的东西。”不给孩子圈定“弱者”的标签,让他自己以及别人看到他“强大”的一面。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体验自己的力量感。只有这样,他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时,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会是被动的那个,也不会是等等待保护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