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 文言文阅读技巧
展开全部
文章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和易错点。答题时必须紧扣原文,忠于原文,把握文章的主易错警示!要观点,既不能胡乱猜测、妄加推理,也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需要注意的有两点:0古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中所述之事、所写之人都蕴涌了作者一定的观点:②写作手法常涉及比喻、对比、举例、寓言、言行横写等,这些在应考时要重点复习。
文言文阅读技巧:
1. 实词解读技巧:要关注文章中的通佩字、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还要注意日常文言词语的积累,掌握从课内到课外迁移的方法和规律。
2.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以直译为主。
(2) 关键字词要落实。
(3) 译句与原句句式相同。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这句话时,除宇字落实、直译外,这意“可以”要逐字落实:“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可译为: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断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微老师了。
3. 其他内容分析,则采用分析现代文的方法。
例如: 《咏雪》开头一句话“谢大停求雷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介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回答问题前需先分析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还是写事的记叙文,从中找到关键词。结合现代文词:叙文常见文体分析文章的方法回答即可。
答:这十五个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体事件等丰富出“咏雪”的事件。
咏雪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 俄而 雪 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公 欣然 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4) 白雪纷纷 何所似 何所似:像什么
(5) 撒盐空中 差可拟 差: 大体 拟:相比
(6) 未若 柳絮 因 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因: 趁、乘 因风: 乘风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大傅在一个下天把家里人集在一起,与他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一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呢?”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4. 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5. 对两个人的回答, 谢太傅未做评定,你认为他觉得哪个好?
我认为他觉得谢道韫的好。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他对谢道韫的赞赏;从文中详细交代谢道韫的身世也可以看出。
6. 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
7. 写出一例咏雪的诗句。
示例: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陈太丘与友 期行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 期 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3) 太丘 舍去 舍去:(他) 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 去后 乃 至 乃:才
(5) 尊君 在不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 同“否”
(6) 相 委 而去 委:舍弃
(7) 下车 引 之 引:拉,
(8) 元方入门不 顾 顾:回头看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走了之后,朋友才赶到。
(2) 待君久不至,已去。
他等你好久你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3)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和我约定一起出行, 却丢下我离开了。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过了正午您还没到,那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不讲礼数。
(5)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3.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4.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友人认识到自己错了,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6.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是一个义正言辞、有修养、明辨是非的孩子。
7. 你认为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无礼在对无信无礼之人没必要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长辈,并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想弥补过错,这时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8. 你喜欢元方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示例一: 喜欢。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不道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
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
示例二:不喜欢。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歌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论语》十二章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学而 时 习之 时:按时
(2) 不亦 说 乎 说: 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 愠 愠: 生气, 恼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5) 为人谋 而不 忠 乎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 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信: 诚信
(7) 传 不习乎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 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 惑 惑:迷惑、疑惑
(10) 六十而 耳顺 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抨进不同的意见
(11) 七十而 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
(12) 不 逾矩 逾矩:越过法度
(13) 温 故 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14) 可 以 为师矣 以:凭借
(15)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 思而不学则 殆 殆:疑惑
(17) 人不 堪 其忧 堪:能忍受
(18) 知 之 者不如 好 之者 之: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爱,爱好
(19)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乐:以……为快乐
(20) 饭 疏食 饭:吃; 疏食: 粗粮
(21) 曲 肱 而枕之 肱: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2) 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 对, 对于
(23) 必有我师 焉 焉: 于此, 意也是在其中
(24) 择其 善者 而从之 善者:好的方面, 优点
(25)子在 川 上日 川:河流
(26) 逝 者如 斯 夫 逝: 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27) 匹夫 不可夺志也 匹夫:指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8) 博学而 笃志 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29) 切 问而近思 切:恳切
(30) 仁 在其中矣 仁: 仁德
2.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 而:表承接关系
(2) 人不知而不懈 而: 转折关系
(3)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而: 转折关系
(4) 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关系
(5) 学而不思则罔 而:表转折关系
(6)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表承接关系
(7) 博学而笃志 而:表并列关系
(8) 曲而枕之 而:表承接关系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知识, 然后按时温习它, 不是很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自己的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知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感
(7)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学问和率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以学问和事业为快
的人。
(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用胳膊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
(1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 这对我像浮云一样。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
(1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要改正。
(1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1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示例: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要多向别人请教,紧密联系实际。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体现了虚心好学、自觉修养的思想。
7.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示例: 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社会,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 ”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8.请写出出自于本文的三个成语。
示例: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富贵浮云、箪食瓢饮、见贤思齐
诫子书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静 以修身
静:除杂念和干扰宁专
(2) 俭 以 养德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
淡泊:内心淡,不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4) 非宁静 无以致远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5) 非学无以 广才
广才: 增长才干
(6)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淫慢: 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励精: 振奋精神
(7)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8) 年与时 驰
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9) 遂成 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 悲守 穷庐
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夫君子之行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下车引之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夫/君子/之行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年/与时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怎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躁就不能修养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7. 文中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立志、惜时。
8.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节俭可让人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9.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诚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寄子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0. 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学”是成才的关键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远大目标志学习也要经常注意修身养德。
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止 有剩骨 止: 仅,只
(2) 缀 行甚远 缀: 连接、紧跟
(3) 两狼之 并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4) 屠大 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5) 顾 野有麦场 顾:看,视
(6) 苫蔽 成丘 苫蔽:覆盖,盖
(7) 弛 担持刀 弛:解除,却下
(8) 一狼 径去 径去:径直离开
(9) 其一 犬 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
(10) 意暇 甚 意:神情、神态; 暇:从容、悠闲
(11) 屠 暴 起 暴:突然
(12) 一狼 洞 其中 洞: 洞穴 这里用作动指
(13) 意将 隧 入 隧:通, 这里用作语,指从通
(14) 屠自后断其 股 股:大腿
(15) 止露 尻 尾 尻:屁股
(16) 前狼 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17) 盖 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18) 顷刻 两毙 顷刻:一会儿
2. 解释多义词。
(1) 敌
① 恐前后受其敌 敌:动词,攻击
② 盖以诱敌 敌:名词,敌人
(2) 其
① 恐前后受其敌 其:指狼
② 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打麦场
③ 屠乃奔倚其下 其:指柴草堆
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其:指屠户
④ 一狼洞其中 其:指柴草堆
⑥ 屠自后断其股 其:指狼
(3) 之
① 复投之 之:代词,代指狼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助词,可译作”的
③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助词,无实义,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④ 久之 之:助词,无实义,起音节的作用
⑤ 又数刀毙之 之:代词,指狼
(4) 以
① 投以骨 以: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 以:介词,用
③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以:连词,来
④ 盖以诱敌 以:连词,用来
(5) 意
① 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
②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意:想,打算
(6) 止
① 一狼得骨止 止:停止
② 止增笑耳 止:同“只”,只是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屠/自后/断其股
C.场主/积薪/其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途中两狼,行甚远。
途中遇到两只狼,紧着他走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把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很停下来了,可先得到骨头的又追了上来
(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 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
场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5) 狼不敢前,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望着户
(6)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填空。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6. 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
遇狼→俱狼→御狼→杀狼
7. 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狼亦矣,而顷刻两,禽兽之变许几何?止增笑耳
8. “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以骨投,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
退狼。
9.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0. 请概括本文中狼的形象。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
11. 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人们,对待像狼
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止步,必须敢于争,才能取得胜利。
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家无井而出 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 汲:从井里取水
(2) 及 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 道 之 道:讲述
(4) 闻 之于宋君 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5)丁氏 对 曰 对:应答,回答
2.解释多义词。
(1)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 闻: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 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③求闻之若此 闻:传闻
(2)若
①求闻之若此 若:像
②若屈伸呼吸 若:你
(3)于
①闻之于宋君 于:介词,到(那里)
②问之于丁氏 于:介词,向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介词,在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空的劳力,并非在井里到了一个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5.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从本文得到的启示。
示例: 在际中,语言的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6.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7.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示例;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8.《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成的。
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身 亡 所寄 亡:无, 没有
(2)因往 晓 之 晓:告知,开导
(3) 若 屈伸呼吸 若:你
(4)终日在天中 行止 行止:行动,活动
(5) 奈何 忧崩坠乎 奈何:为何,为什么
(6) 只使 坠 只使:纵使,即使
(7)充塞 四虚 四虚:四方
(8)若 躇步跐蹈 躇步跐蹈:踩、踏
(9)晓之者亦 舍然 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另外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虑而忧虑,就去开导他。
(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4)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才很高兴地放下心来,开导他的人也很要地放心了
3.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当时人们的认识有限,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人们普遍敬畏自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
识自然界
4.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我们要不要“忧天”?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水污染、大气污染、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问题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震海啸、酸雨等灾难接踵而至。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确实应该“忧天“。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
6.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了一个成语: 杞人忧天,它的意思是: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文言文阅读技巧:
1. 实词解读技巧:要关注文章中的通佩字、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还要注意日常文言词语的积累,掌握从课内到课外迁移的方法和规律。
2.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以直译为主。
(2) 关键字词要落实。
(3) 译句与原句句式相同。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这句话时,除宇字落实、直译外,这意“可以”要逐字落实:“可"是“可以”,“以”是“凭借",可译为: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断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微老师了。
3. 其他内容分析,则采用分析现代文的方法。
例如: 《咏雪》开头一句话“谢大停求雷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个字,介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回答问题前需先分析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还是写事的记叙文,从中找到关键词。结合现代文词:叙文常见文体分析文章的方法回答即可。
答:这十五个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体事件等丰富出“咏雪”的事件。
咏雪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 俄而 雪 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公 欣然 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4) 白雪纷纷 何所似 何所似:像什么
(5) 撒盐空中 差可拟 差: 大体 拟:相比
(6) 未若 柳絮 因 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因: 趁、乘 因风: 乘风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大傅在一个下天把家里人集在一起,与他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一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呢?”
(3) 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4. 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5. 对两个人的回答, 谢太傅未做评定,你认为他觉得哪个好?
我认为他觉得谢道韫的好。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他对谢道韫的赞赏;从文中详细交代谢道韫的身世也可以看出。
6. 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
7. 写出一例咏雪的诗句。
示例: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行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陈太丘与友 期行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 期 日中 日中:正午时分
(3) 太丘 舍去 舍去:(他) 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 去后 乃 至 乃:才
(5) 尊君 在不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 同“否”
(6) 相 委 而去 委:舍弃
(7) 下车 引 之 引:拉,
(8) 元方入门不 顾 顾:回头看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他走了之后,朋友才赶到。
(2) 待君久不至,已去。
他等你好久你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3)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和我约定一起出行, 却丢下我离开了。
(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过了正午您还没到,那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不讲礼数。
(5)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
3.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4.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友人认识到自己错了,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6.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元方是一个义正言辞、有修养、明辨是非的孩子。
7. 你认为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无礼在对无信无礼之人没必要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长辈,并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想弥补过错,这时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8. 你喜欢元方这个孩子吗?为什么?
示例一: 喜欢。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不道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
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
示例二:不喜欢。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歌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论语》十二章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学而 时 习之 时:按时
(2) 不亦 说 乎 说: 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 愠 愠: 生气, 恼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5) 为人谋 而不 忠 乎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6) 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信: 诚信
(7) 传 不习乎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 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 惑 惑:迷惑、疑惑
(10) 六十而 耳顺 耳顺:通常认为是指能听抨进不同的意见
(11) 七十而 从心所欲 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
(12) 不 逾矩 逾矩:越过法度
(13) 温 故 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14) 可 以 为师矣 以:凭借
(15)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6) 思而不学则 殆 殆:疑惑
(17) 人不 堪 其忧 堪:能忍受
(18) 知 之 者不如 好 之者 之: 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爱,爱好
(19)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乐:以……为快乐
(20) 饭 疏食 饭:吃; 疏食: 粗粮
(21) 曲 肱 而枕之 肱: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2) 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 对, 对于
(23) 必有我师 焉 焉: 于此, 意也是在其中
(24) 择其 善者 而从之 善者:好的方面, 优点
(25)子在 川 上日 川:河流
(26) 逝 者如 斯 夫 逝: 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27) 匹夫 不可夺志也 匹夫:指贫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8) 博学而 笃志 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29) 切 问而近思 切:恳切
(30) 仁 在其中矣 仁: 仁德
2.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 而:表承接关系
(2) 人不知而不懈 而: 转折关系
(3)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而: 转折关系
(4) 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关系
(5) 学而不思则罔 而:表转折关系
(6)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表承接关系
(7) 博学而笃志 而:表并列关系
(8) 曲而枕之 而:表承接关系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知识, 然后按时温习它, 不是很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替人谋划事情是否尽自己的心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知道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感
(7)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志趣。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学问和率业的人,爱好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以学问和事业为快
的人。
(9)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用胳膊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
(1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 这对我像浮云一样。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
(1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向他们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有就要改正。
(1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改变。
(1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是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示例: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要多向别人请教,紧密联系实际。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体现了虚心好学、自觉修养的思想。
7.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示例: 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社会,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 ”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8.请写出出自于本文的三个成语。
示例: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富贵浮云、箪食瓢饮、见贤思齐
诫子书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静 以修身
静:除杂念和干扰宁专
(2) 俭 以 养德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
淡泊:内心淡,不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4) 非宁静 无以致远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5) 非学无以 广才
广才: 增长才干
(6)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淫慢: 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励精: 振奋精神
(7)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8) 年与时 驰
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9) 遂成 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 悲守 穷庐
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夫君子之行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下车引之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夫/君子/之行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年/与时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怎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躁就不能修养情。
(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7. 文中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立志、惜时。
8.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节俭可让人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9.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诚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寄子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0. 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示例: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学”是成才的关键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远大目标志学习也要经常注意修身养德。
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止 有剩骨 止: 仅,只
(2) 缀 行甚远 缀: 连接、紧跟
(3) 两狼之 并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4) 屠大 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5) 顾 野有麦场 顾:看,视
(6) 苫蔽 成丘 苫蔽:覆盖,盖
(7) 弛 担持刀 弛:解除,却下
(8) 一狼 径去 径去:径直离开
(9) 其一 犬 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
(10) 意暇 甚 意:神情、神态; 暇:从容、悠闲
(11) 屠 暴 起 暴:突然
(12) 一狼 洞 其中 洞: 洞穴 这里用作动指
(13) 意将 隧 入 隧:通, 这里用作语,指从通
(14) 屠自后断其 股 股:大腿
(15) 止露 尻 尾 尻:屁股
(16) 前狼 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17) 盖 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18) 顷刻 两毙 顷刻:一会儿
2. 解释多义词。
(1) 敌
① 恐前后受其敌 敌:动词,攻击
② 盖以诱敌 敌:名词,敌人
(2) 其
① 恐前后受其敌 其:指狼
② 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打麦场
③ 屠乃奔倚其下 其:指柴草堆
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其:指屠户
④ 一狼洞其中 其:指柴草堆
⑥ 屠自后断其股 其:指狼
(3) 之
① 复投之 之:代词,代指狼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助词,可译作”的
③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助词,无实义,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④ 久之 之:助词,无实义,起音节的作用
⑤ 又数刀毙之 之:代词,指狼
(4) 以
① 投以骨 以:介词,把
② 以刀劈狼首 以:介词,用
③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以:连词,来
④ 盖以诱敌 以:连词,用来
(5) 意
① 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
②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意:想,打算
(6) 止
① 一狼得骨止 止:停止
② 止增笑耳 止:同“只”,只是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屠/自后/断其股
C.场主/积薪/其中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途中两狼,行甚远。
途中遇到两只狼,紧着他走
(2)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把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很停下来了,可先得到骨头的又追了上来
(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 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
场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5) 狼不敢前,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望着户
(6)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5.填空。
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著名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6. 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故事情节
遇狼→俱狼→御狼→杀狼
7. 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狼亦矣,而顷刻两,禽兽之变许几何?止增笑耳
8. “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以骨投,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
退狼。
9.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0. 请概括本文中狼的形象。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
11. 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这个故事告人们,对待像狼
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止步,必须敢于争,才能取得胜利。
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家无井而出 溉汲 溉汲:打水浇田 汲:从井里取水
(2) 及 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 道 之 道:讲述
(4) 闻 之于宋君 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5)丁氏 对 曰 对:应答,回答
2.解释多义词。
(1)闻
①有闻而传之者 闻: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 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③求闻之若此 闻:传闻
(2)若
①求闻之若此 若:像
②若屈伸呼吸 若:你
(3)于
①闻之于宋君 于:介词,到(那里)
②问之于丁氏 于:介词,向
③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介词,在
3.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空的劳力,并非在井里到了一个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5.从丁氏的角度来谈谈你从本文得到的启示。
示例: 在际中,语言的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6.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君派人调查“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说明他是一个不偏听偏信、注重调查之人。
7.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示例;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8.《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这部作品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成的。
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身 亡 所寄 亡:无, 没有
(2)因往 晓 之 晓:告知,开导
(3) 若 屈伸呼吸 若:你
(4)终日在天中 行止 行止:行动,活动
(5) 奈何 忧崩坠乎 奈何:为何,为什么
(6) 只使 坠 只使:纵使,即使
(7)充塞 四虚 四虚:四方
(8)若 躇步跐蹈 躇步跐蹈:踩、踏
(9)晓之者亦 舍然 大喜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另外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虑而忧虑,就去开导他。
(3)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4)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杞国人才很高兴地放下心来,开导他的人也很要地放心了
3.杞人为什么会有忧天地崩坠的想法?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 当时人们的认识有限,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人们普遍敬畏自然,人类还没有完全认
识自然界
4.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我们要不要“忧天”?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水污染、大气污染、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问题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地震海啸、酸雨等灾难接踵而至。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确实应该“忧天“。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
6.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了一个成语: 杞人忧天,它的意思是: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