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HTTP和WebSocket协议(二)
上篇介绍了HTTP1.1协议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将继续分析WebSocket协议,然后对这两个进行简单的比较。
WebSocket协议还很年轻,RFC文档相比HTTP的发布时间也很短,它的诞生是为了创建一种「 双向通信 」的协议,来作为HTTP协议的一个替代者。那么首先看一下它和HTTP(或者HTTP的长连接)的区别。
上一篇中提到WebSocket的目的就是解决网络传输中的双向通信的问题,HTTP1.1默认使用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在一个TCP连接上也可以传输多个Request/Response消息对,但是HTTP的基本模型还是一个Request对应一个Response。这在双向通信(客户端要向服务器传送数据,同时服务器也需要实时的向客户端传送信息,一个聊天系统就是典型的双向通信)时一般会使用这样几种解决方案:
WebSocket的目的是取代HTTP在双向通信场景下的使用,而且它的实现方式有些也是基于HTTP的(WS的默认端口是 80 和 443 )。现有的网络环境(客户端、服务器、网络中间人、代理等)对HTTP都有很好的支持,所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HTTP的基础设施,有点向下兼容的意味。
简单来讲,WS协议有两部分组成:握手和数据传输。
出于兼容性的考虑,WS的握手使用HTTP来实现(此文档中提到未来有可能会使用专用的端口和方法来实现握手),客户端的握手消息就是一个「普通的,带有Upgrade头的,HTTP Request消息」。所以这一个小节到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于RFC2616,这里只是它的一种应用形式,下面是RFC6455文档中给出的一个客户端握手消息示例:
可以看到,前两行跟HTTP的Request的起始行一模一样,而真正在WS的握手过程中起到作用的是下面几个header域。
如果服务器接受了这个请求,可能会发送如下这样的返回信息,这是一个标准的HTTP的Response消息。 101 表示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切换协议的请求,并且同意切换到此协议。RFC2616规定只有切换到的协议「比HTTP1.1更好」的时候才能同意切换。
ws协议默认使用 80 端口,wss协议默认使用 443 端口。
在握手之前,客户端首先要先建立连接,一个客户端对于一个相同的目标地址(通常是域名或者IP地址,不是资源地址)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处于CONNECTING状态(就是正在建立连接)的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发送握手消息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如果客户端没有处于代理环境中,它就要首先建立一个到达目标地址的直接的TCP连接。
服务端指的是所有参与处理WebSocket消息的基础设施,比如如果某服务器使用Nginx(A)来处理WebSocket,然后把处理后的消息传给响应的服务器(B),那么A和B都是这里要讨论的服务端的范畴。
如果请求是HTTPS,则首先要使用TLS进行握手,如果失败,则关闭连接,如果成功,则之后的数据都通过此通道进行发送。
之后服务端可以进行一些客户端验证步骤(包括对客户端header域的验证),如果需要,则按照RFC2616来进行错误码的返回。
如果一切都成功,则返回成功的Response握手消息。
此握手消息是一个标准的HTTP Response消息,同时它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一旦这个握手发出去,服务端就认为此WebSocket连接已经建立成功,处于OPEN状态。它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了。
Sec-WebSocket-Version可以被通信双方用来支持更多的协议的扩展,RFC6455中定义的值为 13 ,WebSocket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可能回自定义更多的版本号来支持更多的功能。其使用方法如上文所述。
WebSocket中所有发送的数据使用帧的形式发送。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帧都要经过掩码处理,服务端发送的所有数据帧都不能经过掩码处理。否则对方需要发送关闭帧。
一个帧包含一个帧类型的标识码,一个负载长度,和负载。负载包括扩展内容和应用内容。
帧类型是由一个4位长的叫Opcode的值表示,任何WebSocket的通信方收到一个位置的帧类型,都要以连接失败的方式断开此连接。
RFC6455中定义的帧类型如下所示:
具体的每一项代表什么意思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阐述了。
同样作为应用层的协议,WebSocket在现代的软件开发中被越来越多的实践,和HTTP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里将它们简单的做一个纯个人、非权威的比较:
这一篇简单地将WebSocket协议介绍了一遍,篇幅有点长了,数据帧也没有来得及详述。下篇会继续深扒WebSocket帧传输,另外将通过实例探讨一些WebSocket协议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刨根问底HTTP和WebSocket协议(一)
WebSocket和Socket的区别(WebSocket外传)
刨根问底HTTP和WebSocket协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