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他所说的“君子”的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规范,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数次。大家把孟子针对君子每一个语言、定义、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觉,大约做一个君子要靠几个层级里的规定,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能量始自于人格与心里.他们的心里圆满、富裕,先整修了个人修养,然后表达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范.孔子曰:“反躬自省,没有内疚,自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大家把孔子的含意转化成老百姓的话而言,便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而可以不后悔、不内疚,这个规范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说高便是个至高无上的规范,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起推敲,确实又是极不容易的事.因此孟子才把它做为君子的人格规范.在《论语》后边的叙述中,孟子提及“君子求诸己”、“内省不疚”等等,这些都是在向自己心里用劲,并以此来影响外部。因此对于外部的结果、反映,假如不尽人意,君子会认为是本身出了问题。这就如同一个人走路不小心撞了墙,你不能怪墙不对一样。
因此,针对一个君子而言,他看到没有人欢呼,没人上课,最先想起的应当是自己做的事情还有没有什么不健全的地区。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着眼点也就在此。只有常常反思自己了,能竭尽所能去为他人思索了,君子才能够凝聚人心,一同完成“治国”“定天下”的理想。
历史上但凡做大事的人,多是可以做到“求诸己”、换位思考的人,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述,汉光武帝刘秀击败王郎的时候,以前获得下属倒戈的文书,但刘玄看也不看就烧了,说了句“令辗转反侧子自安”。刘玄为什么不龙颜大怒,一一追责,查清了杀个干净,反倒付之一炬?曹操击败劲敌袁术后曾经有过解释:当对手十分强劲的时候,就是我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刘玄这样做,便是因为他能体会到这些下属的心理,愿意换一个立场去了解他们,因此这些人最后能与他齐心合力,一同平定县天下,成就了“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