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一样的曾国藩(77)
展开全部
不一样的曾国藩(77)
第十章
刘蓉学术有奇气 乡贤垂范亦政知
前文说到:或许是沾了岳麓山的灵气,曾子城彻底通了窍,尤如再获启蒙一般顿悟:也有了成事立志的意识,渐知若要实现其志,必先修其身养其性方可。加之又有了义结金兰的同窗挟持,更是如同开挂了一般。
所说金兰之谊何人,请接着往下看:
刘蓉其人学术见长有奇气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同为湖南湘乡人,比曾国藩小五岁。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由其师朱尧阶引而相识后一见如故( 一说相识于湘乡涟滨书院,笔者倾向于朱氏介绍说:因之同为湘乡县人,且刘蓉师从尧阶、尧阶早与曾氏相熟。一说是相识于岳麓书院,此说较迟且无引见之人,似不可信 )。郭嵩焘,小曾国藩7岁,字伯琛,筠仙其号也,湘阴人。史载:年十八,补县学生。游岳麓书院,识刘蓉,而曾国藩自京师归, 道长沙,与蓉旧好也,介相见,欣然联欢为昆弟交, 以问学相切劘。从这一史实中也知,郭氏是经刘蓉介绍与曾国藩相识( 本节暂以此说述及。但,笔者于其他资料亦曾看到相识颇早。同是刘氏介绍,但相识时间应该早于京城返湘时间。本书后将专节详述郭氏其人,此处按下不表 ),三子志趣相投渐成换贴之谊,相约共期终生。
于同辈人中,刘蓉与曾国藩、罗泽南就学问切琢最密最深。
曾刘郭三子,同具高洁品格,高远志向,成为其是结交之基础。三子虽于人生出处、治学取向差异,间或常有之间往复攻驳、剔厉,仍是成就一段伟大友谊。据有心人统计:三人结交之后亦分分合合,至咸丰二年真正事业交织一起,刘蓉与曾氏相会三次,与郭氏相聚九次,具体交谈些什么亦不详知,但学术之琢必是主要话题。通信,亦是分开之时交流学术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刘蓉与曾氏相见不易,故而通信次数比郭氏为多, 道光十八年至三十年(1838—1850年)间,刘蓉致曾氏书至少十七封,致郭氏至少八封,曾氏来书至少十五封,郭氏来书至少十二封。 虽然幸存于今的只是其中极小部分,还是可以从中窥见他们学术交流的大致情形。就理学上的互相影响而言,更多的 是刘蓉指教曾、郭,这种情形在曾氏研修理学的初期很是突出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氏开始研修理学,直至二十三年(1843年),都是曾氏研习理学的入门阶段,二十四年已可提出精到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刘蓉确定无疑的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刘蓉是曾国藩的 理学引路人、指导者 。曾国藩之所以能虚心接受年龄比他小、且没有“学历”的刘蓉的指导,是因为他发现刘蓉的学问已达到很高境界 (本书第二部会专文论述,此处按下不表)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刘蓉的学问发生了一次飞跃,至迟在咸丰元年,刘蓉的理学造诣达到了更高境界。
第十章
刘蓉学术有奇气 乡贤垂范亦政知
前文说到:或许是沾了岳麓山的灵气,曾子城彻底通了窍,尤如再获启蒙一般顿悟:也有了成事立志的意识,渐知若要实现其志,必先修其身养其性方可。加之又有了义结金兰的同窗挟持,更是如同开挂了一般。
所说金兰之谊何人,请接着往下看:
刘蓉其人学术见长有奇气
刘蓉,字孟容,号霞仙,同为湖南湘乡人,比曾国藩小五岁。道光十三年(1833年)春,由其师朱尧阶引而相识后一见如故( 一说相识于湘乡涟滨书院,笔者倾向于朱氏介绍说:因之同为湘乡县人,且刘蓉师从尧阶、尧阶早与曾氏相熟。一说是相识于岳麓书院,此说较迟且无引见之人,似不可信 )。郭嵩焘,小曾国藩7岁,字伯琛,筠仙其号也,湘阴人。史载:年十八,补县学生。游岳麓书院,识刘蓉,而曾国藩自京师归, 道长沙,与蓉旧好也,介相见,欣然联欢为昆弟交, 以问学相切劘。从这一史实中也知,郭氏是经刘蓉介绍与曾国藩相识( 本节暂以此说述及。但,笔者于其他资料亦曾看到相识颇早。同是刘氏介绍,但相识时间应该早于京城返湘时间。本书后将专节详述郭氏其人,此处按下不表 ),三子志趣相投渐成换贴之谊,相约共期终生。
于同辈人中,刘蓉与曾国藩、罗泽南就学问切琢最密最深。
曾刘郭三子,同具高洁品格,高远志向,成为其是结交之基础。三子虽于人生出处、治学取向差异,间或常有之间往复攻驳、剔厉,仍是成就一段伟大友谊。据有心人统计:三人结交之后亦分分合合,至咸丰二年真正事业交织一起,刘蓉与曾氏相会三次,与郭氏相聚九次,具体交谈些什么亦不详知,但学术之琢必是主要话题。通信,亦是分开之时交流学术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刘蓉与曾氏相见不易,故而通信次数比郭氏为多, 道光十八年至三十年(1838—1850年)间,刘蓉致曾氏书至少十七封,致郭氏至少八封,曾氏来书至少十五封,郭氏来书至少十二封。 虽然幸存于今的只是其中极小部分,还是可以从中窥见他们学术交流的大致情形。就理学上的互相影响而言,更多的 是刘蓉指教曾、郭,这种情形在曾氏研修理学的初期很是突出 。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氏开始研修理学,直至二十三年(1843年),都是曾氏研习理学的入门阶段,二十四年已可提出精到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刘蓉确定无疑的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刘蓉是曾国藩的 理学引路人、指导者 。曾国藩之所以能虚心接受年龄比他小、且没有“学历”的刘蓉的指导,是因为他发现刘蓉的学问已达到很高境界 (本书第二部会专文论述,此处按下不表) 。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间,刘蓉的学问发生了一次飞跃,至迟在咸丰元年,刘蓉的理学造诣达到了更高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