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1个回答
2022-06-30
展开全部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这一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前提是珍惜和保护自然,宗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和谐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耗方式,着眼于引导人们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自身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渔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形态及其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一种正处在上升和发展中的新文明,是人类在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我国人均可耕种土地为 1.43 亩,仅为全球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淡水人均量仅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木材人均储量仅是全球人均量的八分之一;石油人均储量仅为全球人均储量的十分之一;天然气人均量为全球人均量的 4.5%;煤储量人均也仅为全球人均量的一半。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例如目前我国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三分之一,比发达国家低百分之十;煤矿资源回收率不足五分之一。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例如,我国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已经不能自给,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分别为:石油54.8%、铁矿石53.6%、精炼铝52.9%、精炼铜69%、钾盐52.4%。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680亿吨,居世界第一;我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3/5 受到污染,有 90%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淡水湖泊绝大多数呈富营养化状态。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处于较严重的污染程度。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历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占地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累计贮存量近135亿吨,产生大量有害的寄生生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次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大陆占到16个。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阻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废”造成的污染成为一些地方人们身体生病、职业病甚至疑难怪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支气管炎;3.6亿中国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中科院测算的数据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调动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数万亿计的经济力量发展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扭转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我国素质偏低的庞大人口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现在能用于农耕的土地仅剩下300多万平方公里。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蔓延。我国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亿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50年后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将流失殆尽。一位外国专家在考察了黄河流域后感叹地说,“黄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中存在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增加,比如突然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变的局部性气候等等。我国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通观人类史,无论是从渔业文明过度到农业文明,还是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其发展进程都是由其社会矛盾(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所推动。然而,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社会矛盾不可能在该同一文明形态内解决,而只能由超越旧文明模式的新的文明形态内得到解决,这已经由人类历史进程所证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从世情、国情出发,以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发展环保、绿色技术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为基本途径。
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依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际社会保护生态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趋势,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观点,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2.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一是宣传生态美好愿景。十八大报告为全中国人民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要结合这个美好愿景,弘扬环境生态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打造全民关心、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倡导环境友好伦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让人们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通过专题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宣传,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长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媒体舆论监督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对典型违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长期跟踪、连续报导。
3.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一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二是完善相关政治保障条件。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干部绿色考核制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和环评结果整合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此外,要建立健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分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各有特色的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要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有效发展循环经济。
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制订统一、完善的“自然资源保护法”,还要在各种经济法规中突出、强调环保型生态经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应抓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上千方百计向生态环境倾斜。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人工林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这是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27亿多亩林地确权到户分不开的。当绿化荒山不仅是每年植树节机关单位的一种例行活动,而与绿化者个人和家庭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和我国城乡潜在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改善环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制定科学、严格的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合格的执法队伍,促使执法手段有效、长效。严惩和杜绝一切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凡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并促其对环境损害进行赔偿。此外,还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等。
5. 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生态文明要求物质生产采用高效、低耗、环保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回收再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开发绿色环保技术,促使废物最小化,实现生态安全生产。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减少约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约10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约4000万吨。如果这些方面的技术实现突破,将极大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6. 与国际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清洁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繁荣的自然世界是人类共存共荣的必要基础。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全世界、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则,是人类共同应对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全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解决公共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参与建立全球和区域合作机制,制定共同行动目标,加强沟通对话和交流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党中央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这一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前提是珍惜和保护自然,宗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和谐共生,要求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耗方式,着眼于引导人们走上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自身对工业文明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渔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形态及其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个重大进步,是一种正处在上升和发展中的新文明,是人类在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之上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我国人均可耕种土地为 1.43 亩,仅为全球人均量的三分之一;淡水人均量仅为全球人均量的四分之一;木材人均储量仅是全球人均量的八分之一;石油人均储量仅为全球人均储量的十分之一;天然气人均量为全球人均量的 4.5%;煤储量人均也仅为全球人均量的一半。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例如目前我国灌溉用水效率只有25%-40%;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三分之一,比发达国家低百分之十;煤矿资源回收率不足五分之一。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例如,我国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已经不能自给,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分别为:石油54.8%、铁矿石53.6%、精炼铝52.9%、精炼铜69%、钾盐52.4%。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680亿吨,居世界第一;我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 3/5 受到污染,有 90%的城市河段污染严重;淡水湖泊绝大多数呈富营养化状态。二氧化硫年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绝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处于较严重的污染程度。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历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占地面积达1300多平方公里,累计贮存量近135亿吨,产生大量有害的寄生生物。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二次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大陆占到16个。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阻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废”造成的污染成为一些地方人们身体生病、职业病甚至疑难怪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支气管炎;3.6亿中国人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中科院测算的数据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调动优秀科学技术人员、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数万亿计的经济力量发展环境保护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扭转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我国素质偏低的庞大人口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现在能用于农耕的土地仅剩下300多万平方公里。石漠化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沙漠化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蔓延。我国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亿吨。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厘米,50年后东北黑土区的黑土层将流失殆尽。一位外国专家在考察了黄河流域后感叹地说,“黄河流淌的不是沙土,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中存在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增加,比如突然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突变的局部性气候等等。我国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通观人类史,无论是从渔业文明过度到农业文明,还是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其发展进程都是由其社会矛盾(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矛盾)所推动。然而,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社会矛盾不可能在该同一文明形态内解决,而只能由超越旧文明模式的新的文明形态内得到解决,这已经由人类历史进程所证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从世情、国情出发,以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发展环保、绿色技术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为基本途径。
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为依靠,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国际社会保护生态以及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趋势,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观点,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
2.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一是宣传生态美好愿景。十八大报告为全中国人民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即“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要结合这个美好愿景,弘扬环境生态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打造全民关心、参与、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二是倡导环境友好伦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要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让人们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三是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通过专题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宣传,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长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媒体舆论监督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对典型违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长期跟踪、连续报导。
3.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一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二是完善相关政治保障条件。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干部绿色考核制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和环评结果整合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此外,要建立健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分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各有特色的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要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有效发展循环经济。
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制订统一、完善的“自然资源保护法”,还要在各种经济法规中突出、强调环保型生态经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应抓紧调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上千方百计向生态环境倾斜。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人工林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这是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27亿多亩林地确权到户分不开的。当绿化荒山不仅是每年植树节机关单位的一种例行活动,而与绿化者个人和家庭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和我国城乡潜在劳动力资源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改善环境的巨大力量。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制定科学、严格的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合格的执法队伍,促使执法手段有效、长效。严惩和杜绝一切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凡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并促其对环境损害进行赔偿。此外,还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等。
5. 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生态文明要求物质生产采用高效、低耗、环保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回收再利用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以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开发绿色环保技术,促使废物最小化,实现生态安全生产。研究表明,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能源利用效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可减少约400万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约10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排放约4000万吨。如果这些方面的技术实现突破,将极大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6. 与国际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清洁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繁荣的自然世界是人类共存共荣的必要基础。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全世界、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共同遵守的准则,是人类共同应对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全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解决公共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参与建立全球和区域合作机制,制定共同行动目标,加强沟通对话和交流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2024-05-28 广告
2024-05-28 广告
深圳华景乐游,自主研发的智慧景区综合管理平台以一体化综合票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业务系统,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为导向,涵盖多应用系统的数据管控、融合互通,满足旅游景区不同应用场景智慧化需求,实现资源-渠道-服务-管理全方位、全场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