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 我来答
一袭可爱风1718
2022-06-24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56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9.4万
展开全部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养生学的介绍

  中医养生学,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的综述

  第六章 环境与养生

  环境与养生,中心是人类,环境即指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本章主要探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阐明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人们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使其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协调一致,从而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人体健康。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养生环境的基本概念

  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正如恩格斯所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釆的’。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信息的传递通畅,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是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或者说环境对污染物有一种自净能力.但这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内污染物过多,超过其自净能力,调节不再起作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环境的分类

  环境的分类方法很多,本章介绍常用的两种.

  (一)按环境的形成划分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古典中医的介绍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

  中医美容

  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