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老子在第一章,强调了“功成身退”的重要性;人生不可能一路走上坡,差不多就收手了,自己选择走那段下坡路,那是洒脱自在;运动员年龄大了,自动选择退役,不要等着俱乐部把你辞退了,这样就不好看了。
体体面面的下来,甚至是下来之前,就已经想好退役之后该做些什么。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锐之,不可长保
已:停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着要这要那,不如适时停止。
揣: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毕露,难以保持长久;衣服里面藏着一把尖锐的东西,时间久了自然就戳出来了。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jiù)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钱再多,难以守住。
财富已然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范蠡(lí)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了解下: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
范蠡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
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千万。
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
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
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
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之中。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声名显赫不见得是好事儿:
萧道成逼迫刘宋末代皇帝十三岁刘准让位。
刘准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今天就要杀我吗?
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官家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
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符合自然之道。
这里再次引用范蠡的典故:
春秋末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他实在太深谙人性了,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绝对不能共富贵,就告辞了。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
范蠡也算仗义,走到齐国,留下书信给好朋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践身边实在太危险。
文种没有听从,果然越王勾践送了一把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吴国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掉了吴国;剩下还有四招没用,要不在你身上试试?
文种只好自杀,范蠡最终活到了88岁。
《春秋繁露》: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shì)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西汉功臣张良看到韩信,彭越悲惨下场:
公元前197年, 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公元前196年,以谋反罪名,诛灭彭越三族,废除封国。
当然,张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遥遥想起范蠡的历史典故;也想退,也想开溜,但是已经迟了;
晚年已绝人间烟火,吃得很少,肠胃经不起油腻;肠胃不佳的人,必然饮食清淡;但是有人盛情邀约,让你大鱼大肉地吃,看上去是好客,其实是害了你;最终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毒害而死。
老子在这一章里,依然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不要有那个锋芒,应该"和其光,同其尘";晚上市区里面汽车开个远光灯,搞得人家眼睛不舒服,讨厌你举报你,最终还是自己倒霉;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务必要考虑一下别人,利人利己才是正道。
体体面面的下来,甚至是下来之前,就已经想好退役之后该做些什么。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yǐ);揣(chuāi)而锐之,不可长保
已:停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着要这要那,不如适时停止。
揣:比喻很突出,很尖锐的东西。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毕露,难以保持长久;衣服里面藏着一把尖锐的东西,时间久了自然就戳出来了。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jiù)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钱再多,难以守住。
财富已然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范蠡(lí)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了解下: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
范蠡感叹: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这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
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千万。
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
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
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
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
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
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
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之中。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就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声名显赫不见得是好事儿:
萧道成逼迫刘宋末代皇帝十三岁刘准让位。
刘准自知不免于死亡,惊惧万分,问萧道成的帮凶大臣王敬则:今天就要杀我吗?
王敬则说:不要怕,不过迁居别宫;官家先世取司马家,也是如此。
刘准一边哭,一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3.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遂身退,符合自然之道。
这里再次引用范蠡的典故:
春秋末期越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
他实在太深谙人性了,认为勾践可以同患难,绝对不能共富贵,就告辞了。
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边的人。
范蠡也算仗义,走到齐国,留下书信给好朋友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践身边实在太危险。
文种没有听从,果然越王勾践送了一把剑给文种: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吴国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掉了吴国;剩下还有四招没用,要不在你身上试试?
文种只好自杀,范蠡最终活到了88岁。
《春秋繁露》: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shì)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
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
西汉功臣张良看到韩信,彭越悲惨下场:
公元前197年, 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韩信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公元前196年,以谋反罪名,诛灭彭越三族,废除封国。
当然,张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也遥遥想起范蠡的历史典故;也想退,也想开溜,但是已经迟了;
晚年已绝人间烟火,吃得很少,肠胃经不起油腻;肠胃不佳的人,必然饮食清淡;但是有人盛情邀约,让你大鱼大肉地吃,看上去是好客,其实是害了你;最终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毒害而死。
老子在这一章里,依然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不要有那个锋芒,应该"和其光,同其尘";晚上市区里面汽车开个远光灯,搞得人家眼睛不舒服,讨厌你举报你,最终还是自己倒霉;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务必要考虑一下别人,利人利己才是正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