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慰一个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安慰这个场景有点特殊,所以先明确边界:以下提到的安慰,主要指的是跟各种社会关系、职业关系之间的场景,不包括家人关系。
安慰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虽然不算高频,但我们总会遇到。一旦遇到,如果不会应对,就会损害这段关系。
比如:你的同事竞聘失败,这时候你怎么安慰他?和你同年入职的同事,因为公司调整被裁员了,你怎么安慰他?你的同事或者朋友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损失,像婚姻变故、亲人去世、财产损失等等,你怎么安慰他?
我们一般认为,安慰是要有同情心。看到别人遭遇了不幸,通常会上前表示关心,说一些诸如“太可怜了”、“节哀顺变”、“别难过”、“会好起来的”这类话,但往往没什么效果,有时甚至会被呛一句“我不要你可怜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是关心,而是在围观:你出事了,我没事。我居高临下地表达一下。
安慰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我可怜你”,而是“我和你感同身受”、“我理解你”、“我接纳你此时此刻所有的情绪”。
安慰,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这个场景的发生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正处于相对负面的状态。那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亲近的话,对方其实不见得想被你看到自己的状态。
因此需要记住下面这个公式:
安慰=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表达安慰就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既要向你表达善意,又要言行得体,不越边界。这是一种温和、有节制的力量传递。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不好与他人之间很微妙的边界。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哪怕我是满怀善意地安慰别人,我也得评估一下:我跟他之间的关系有那么近吗?换句话说,他有事了,轮得到我来安慰吗?很多情况下,其实都轮不着。因此轻度介入才是最安全的。
“轻度”介入的意思是: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我们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如果想要轻度介入,只需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叫“我会陪着你”。第二层意思,是询问对方有什么需求。你可以问他:“现在你需要我做点什么?”
为什么不更热心一点,明确提出我能提供的帮助?
因为社交距离不合适。只有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很近的时候,你才能准确判断出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也才能告诉你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你们双方才能对接得上。
你在开放性提问的时候,就把你能做到的、能接受的选项作为选择题放进去就可以了。
比如你可以说:“我在XX方面有点便利,你看需不需要帮你做点什么?”或者:“这两天工作对接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是我能帮你做的?”意思表达到,其实就可以了。
什么叫提供支持?不是那种口号上的“你放心,我永远支持你”,而是非常实在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时候可以是资源上的,比如下属家里有事,公司规定放5天假,你动用一点小权力,多给他放两天假;同事碰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你主动帮他分担一点其他的工作,这都是很好的支持,行胜于言。
就沟通而言,可以提供的支持有两种:情绪上的支持,或者提供相关的经验。
情绪上的支持,是要帮他转移注意力。但需要注意一个前提,要问一句:“你想和我聊聊吗?”。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就是——你想聊,我就陪你;你不想聊,我就不烦你,这才叫安慰,才叫同理心。当你在跟别人表达安慰的时候,如果他的情绪很悲伤,那你就可以运用你的同理心,引导他把他的悲伤释放出来。你等于是在告诉他,你完全接纳他的悲伤情绪。然后引导对方,让他进入到叙述和回忆中,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当下。这就是一种帮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另一种提供支持的方法,叫提供我的同类经验。当对方遭遇到损失,情绪又非常低落的情况下,你最不应该做的那件事就是告诉对方,他应该怎样才是对的。那种情境下,这种说教只会让对方更加反感。你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一个参考:“你看,其实你不知道,我曾经也遇到过同类问题,当时我是那样解决的。”
安慰本身就是一个态度,是为了巩固你和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为了帮你疏解情绪。
以上是安慰别人的方法。
那么,假如有一天,我们作为被安慰的一方,该怎么办?
接受安慰,本身也是一个沟通难题。如果接不住,一方面咱们自己有心理压力,觉得自己确实很烦,但又好像辜负了别人的善意。另一方面,双方的关系也会受影响。
请记住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自己能扛的,自己扛住,不要变成一个习惯找别人寻求安慰的人。
职场上的同事,没有义务来承担我们的情绪,除非你们已经发展成好朋友了。如果你要倾诉,寻求安慰,最好还是找家人、私人朋友去分担。
如果对方问到你了,你可以这么说:“谢谢你的关心,你真好,不过我的负能量不应该让你来承担,我在手机上设个闹铃,这个事我跟你说3分钟。”
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外部约束,既不要让自己变成祥林嫂,同时还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在遭遇这么大困难的时候,他还这么替我着想。这就是一个沟通高手,在极端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同理心。
第二个原则,对于别人的安慰,无论如何要表示感谢 。
如果别人的安慰很得体,你也希望跟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那对方安慰你的时候,你也别客气,真有什么需要,你就大大方方地告诉人家。你得把别人对你的善意,稳稳地接住。
第三个原则,如果对方的安慰并不得体,那就赶紧画句号——“谢谢,谢谢你的关心”。用一个封闭式的结尾就可以了。
我们还是要善意地去理解,对方是想安慰你的,他是想表达善意的,只不过他的方法不对而已。
请记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真的帮了你,在事后等你能平静地对待这件事的时候,再郑重地向对方表示一次感谢。
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沟通是个无限游戏。
END
安慰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虽然不算高频,但我们总会遇到。一旦遇到,如果不会应对,就会损害这段关系。
比如:你的同事竞聘失败,这时候你怎么安慰他?和你同年入职的同事,因为公司调整被裁员了,你怎么安慰他?你的同事或者朋友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损失,像婚姻变故、亲人去世、财产损失等等,你怎么安慰他?
我们一般认为,安慰是要有同情心。看到别人遭遇了不幸,通常会上前表示关心,说一些诸如“太可怜了”、“节哀顺变”、“别难过”、“会好起来的”这类话,但往往没什么效果,有时甚至会被呛一句“我不要你可怜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是关心,而是在围观:你出事了,我没事。我居高临下地表达一下。
安慰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我可怜你”,而是“我和你感同身受”、“我理解你”、“我接纳你此时此刻所有的情绪”。
安慰,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沟通。这个场景的发生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正处于相对负面的状态。那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亲近的话,对方其实不见得想被你看到自己的状态。
因此需要记住下面这个公式:
安慰=轻度介入+提供支持
表达安慰就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既要向你表达善意,又要言行得体,不越边界。这是一种温和、有节制的力量传递。但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不好与他人之间很微妙的边界。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哪怕我是满怀善意地安慰别人,我也得评估一下:我跟他之间的关系有那么近吗?换句话说,他有事了,轮得到我来安慰吗?很多情况下,其实都轮不着。因此轻度介入才是最安全的。
“轻度”介入的意思是:只要对方没有表露出他的需求,我们就不要主动提供安慰。
如果想要轻度介入,只需要表达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叫“我会陪着你”。第二层意思,是询问对方有什么需求。你可以问他:“现在你需要我做点什么?”
为什么不更热心一点,明确提出我能提供的帮助?
因为社交距离不合适。只有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很近的时候,你才能准确判断出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也才能告诉你他真实的需求是什么,你们双方才能对接得上。
你在开放性提问的时候,就把你能做到的、能接受的选项作为选择题放进去就可以了。
比如你可以说:“我在XX方面有点便利,你看需不需要帮你做点什么?”或者:“这两天工作对接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是我能帮你做的?”意思表达到,其实就可以了。
什么叫提供支持?不是那种口号上的“你放心,我永远支持你”,而是非常实在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时候可以是资源上的,比如下属家里有事,公司规定放5天假,你动用一点小权力,多给他放两天假;同事碰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你主动帮他分担一点其他的工作,这都是很好的支持,行胜于言。
就沟通而言,可以提供的支持有两种:情绪上的支持,或者提供相关的经验。
情绪上的支持,是要帮他转移注意力。但需要注意一个前提,要问一句:“你想和我聊聊吗?”。这句话背后的内涵就是——你想聊,我就陪你;你不想聊,我就不烦你,这才叫安慰,才叫同理心。当你在跟别人表达安慰的时候,如果他的情绪很悲伤,那你就可以运用你的同理心,引导他把他的悲伤释放出来。你等于是在告诉他,你完全接纳他的悲伤情绪。然后引导对方,让他进入到叙述和回忆中,而不是把注意力停留在当下。这就是一种帮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另一种提供支持的方法,叫提供我的同类经验。当对方遭遇到损失,情绪又非常低落的情况下,你最不应该做的那件事就是告诉对方,他应该怎样才是对的。那种情境下,这种说教只会让对方更加反感。你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一个参考:“你看,其实你不知道,我曾经也遇到过同类问题,当时我是那样解决的。”
安慰本身就是一个态度,是为了巩固你和我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为了帮你疏解情绪。
以上是安慰别人的方法。
那么,假如有一天,我们作为被安慰的一方,该怎么办?
接受安慰,本身也是一个沟通难题。如果接不住,一方面咱们自己有心理压力,觉得自己确实很烦,但又好像辜负了别人的善意。另一方面,双方的关系也会受影响。
请记住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自己能扛的,自己扛住,不要变成一个习惯找别人寻求安慰的人。
职场上的同事,没有义务来承担我们的情绪,除非你们已经发展成好朋友了。如果你要倾诉,寻求安慰,最好还是找家人、私人朋友去分担。
如果对方问到你了,你可以这么说:“谢谢你的关心,你真好,不过我的负能量不应该让你来承担,我在手机上设个闹铃,这个事我跟你说3分钟。”
这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外部约束,既不要让自己变成祥林嫂,同时还让对方觉得,这个人在遭遇这么大困难的时候,他还这么替我着想。这就是一个沟通高手,在极端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同理心。
第二个原则,对于别人的安慰,无论如何要表示感谢 。
如果别人的安慰很得体,你也希望跟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那对方安慰你的时候,你也别客气,真有什么需要,你就大大方方地告诉人家。你得把别人对你的善意,稳稳地接住。
第三个原则,如果对方的安慰并不得体,那就赶紧画句号——“谢谢,谢谢你的关心”。用一个封闭式的结尾就可以了。
我们还是要善意地去理解,对方是想安慰你的,他是想表达善意的,只不过他的方法不对而已。
请记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真的帮了你,在事后等你能平静地对待这件事的时候,再郑重地向对方表示一次感谢。
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沟通是个无限游戏。
EN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