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青铜器铸造工艺发展了千余年,到了东周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铸造 经验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欢迎阅读!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
第一种说法:二里头说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 文化 遗址中。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取自初中教材) 在灿烂辉煌的青铜器群中,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流爵,为商代早期遗物,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长流爵是古代饮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师县文管会。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腰部的一面有宽1.2厘米的凹线,两线间横列装饰5个乳钉,胎壁较簿,器表粗糙,纹饰简单,确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的特点。(河南 旅游 局供稿)
第二种说法:马家窑 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保存完整,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非容器: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距今5000多年
容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青铜爵,距今3800年左右
青铜器的主要分类
食器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酒器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
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鉴 水器,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一)容水 ;(二)盛冰,《周礼》:“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三)沐浴;(四)鉴容照面,以后才为铜镜所替代。鉴的制作在春秋战国是最为盛行,当时种、鼎、壶、鉴四器并称。
乐器 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兵器
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 礼仪 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
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出土的知名鼎尊
鸮尊
鸮[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 命令 ,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 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仿古工艺品及技术展览会在上海 国际 展览中心举行,洛阳粤钰青铜器有限公司铸造的高仿“毛公鼎”获得唯一金奖。
龙虎尊
商器。原器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
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 鬼神 的能力。"
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 浮雕 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 动物 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羊父丁方鼎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
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
作父丁。羊。
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
猜你喜欢:
1.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
2. 青铜器最早是出现在商朝吗
3.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 青铜器装饰纹样及含义是什么
出土最早最完整的青铜器
第一种说法:二里头说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自新石器时代后期,相当于中原夏代的一些 文化 遗址中。在商代早期遗址中出土了较大型的青铜器。(取自初中教材) 在灿烂辉煌的青铜器群中,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长流爵,为商代早期遗物,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长流爵是古代饮酒器,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5厘米,壁厚0.1厘米,藏偃师县文管会。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足细长,流近口处有菌状短柱两个,腰部的一面有宽1.2厘米的凹线,两线间横列装饰5个乳钉,胎壁较簿,器表粗糙,纹饰简单,确为中国早期青铜器的特点。(河南 旅游 局供稿)
第二种说法:马家窑 在甘肃东乡的林家村,出土了1件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保存完整,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非容器:马家窑文化青铜刀,距今5000多年
容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青铜爵,距今3800年左右
青铜器的主要分类
食器
鼎相当于如今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酒器
爵,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礼记·礼器》中称:”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说,角与爵之容量为四与一之比。角的造型与无柱的爵很像,只是流与尾同为尖状。自宋以来,定爵形器无流而具两翼若尾者为角。
斝(jiǎ)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ū)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
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zhì)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水器
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í)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鉴 水器,形如现代的盆。有四种用途:(一)容水 ;(二)盛冰,《周礼》:“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三)沐浴;(四)鉴容照面,以后才为铜镜所替代。鉴的制作在春秋战国是最为盛行,当时种、鼎、壶、鉴四器并称。
乐器 编铙商朝时军队盛行乐器。呈圆片形,形制与钹基本相同。
编钟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面较大而薄,多为弧形,根部凹进,边部稍作翘起。编镈 打击乐器(宫廷雅乐)。镈体趋向浑圆,形制与编钟相似,但口部平齐。
兵器
钺本是王者贵族用于劈砍的兵器,也是象征权力的刑器和礼器。形状像板斧、斧头而较大。
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 礼仪 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进行分类,把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
礼器: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都叫“重器”。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即“神明”之器。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
青铜殉葬 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但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仍为礼器。
出土的知名鼎尊
鸮尊
鸮[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 命令 ,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 政治 史的重要史料。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仿古工艺品及技术展览会在上海 国际 展览中心举行,洛阳粤钰青铜器有限公司铸造的高仿“毛公鼎”获得唯一金奖。
龙虎尊
商器。原器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
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 鬼神 的能力。"
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铸。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 浮雕 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 动物 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羊父丁方鼎
羊父丁方鼎,通高21.3cm,宽17.1cm,重3.12kg。
鼎长方体,口沿外折,口上有双立耳,直壁,深腹,平底,腹下有四柱足。口下、腹部的四角及足上均有凸棱,腹部中央饰勾连雷纹,左右及下方各饰三道乳钉纹,口下和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壁上有铭文1行4字:
作父丁。羊。
铭文记:为父亲丁做器。“羊”为族名。
猜你喜欢:
1. 中国青铜器图片及介绍
2. 青铜器最早是出现在商朝吗
3.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 青铜器装饰纹样及含义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