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由哪三部分构成?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扩展资料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剧本体制。元杂剧剧本一般都安排唱北曲四大套,每套各有若干支曲子,少则3支,多则20余支,同属一个宫调,一韵到底;每套曲子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个角色主唱。
四套曲子大抵与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段落相适应。此外,为了交代或衔接剧情,有时加“过场戏”。这种“过场戏”,或一或二,前后位置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而定。
在“过场戏”里除宾白外,只唱《仙吕·赏花时》或《正宫·端正好》等一、二支曲子,后来明刊本的元杂剧,标为“楔子”。
“楔子”是取木工加楔入榫,使之密合牢固的意思。元杂剧的这种剧本结构形式,从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可以概见。后人常用“四折一楔子”来概括元杂剧的剧本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