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内心平静?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内心无法平静或者难以平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不断深入到思维带来的麻烦中去,所有学习的认知和方法,也只是辅助我们尽可能地靠近平静,而非绝对平静。分享一段心理学家海斯教授非常慈悲的话:
人人都会感到悲伤、失望、焦虑、浮躁、害怕和迷惘,我们都曾有过尴尬、屈辱、或是羞耻的感觉,人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秘密。我们习惯于露出灿烂的、幸福的笑容,假装事事如意,生活顺心,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生而为人,就是会比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感受到多得无法以数量级来计算的痛苦。这是一个事实,所以,你不是孤单的。因为我们人有想法、有思想、有语言,所以我们会比别的动物要多很多压力。
我目前实际尝试且正在持续坚持,觉得有用的实操方法~大致从两个维度来划分,一个认知层面,一个身体层面。
认知层面从根源探索剖析,可以回答很多类似问题,比如关于「焦虑」「痛苦」「浮躁」「迷惘」「平静」等等对内问题。很多东西它本身不会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我认知,不断地去练习,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它们带给我们的观点和感受就会不同,从内出发,不受外物和他人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可以相对维持在一个平静状态。
◢【认知层面】:
1【学会不去控制】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忍不住控制自己,不敢放松,控制很诱人,原因在于:
① 我们从小被要求
比如,男生小时候一哭,大人就会说「男孩子不许哭」,所以就会回避自己的情绪,得忍住,从那时候开始,就被人要求要如此。
② 从小看到大人似乎都这样,似乎都是在控制,在隐忍,在不说,在回避。这是大人给我们所造成的示范效应。
③ 我们从电视/媒体上看到,似乎能控制的都是成功的人生。让我们觉得控制似乎是成功的一部分。
④ 控制只是短期看起来有效,它对外力有用,但对自身内在没有用。短期控制自己不要发脾气,假装忘记,去出汗,去发泄,都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感受更好,但只要过去,下次控制就会失效,或者控制成本需要翻倍。
先试着不去控制,最难也最简单。不压制难过、痛苦、焦虑、恐慌...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告诉自己逃避是没有用的,不要责怪和谩骂自己,告诉自己「我对自己一直尽力地艰难地应对所有,深表同情,我再也不会责备自己」。
但不去控制它们了,所有好的不好的感觉全部袭来,心慌了,心乱了,没办法平静,如何招架,怎么办呢?往下看~
2 【接纳和积极】
我们一听到「积极」,第一反应就是没有负能量,我很坚强,我很健康,我很阳光等等,其实这就叫做负能量!
我们不能把自己假装得没问题,不能排斥那些带来痛苦的感受,通过回避的方法只会让它成为我们一个长期强大的压力,在我们底层翻滚,借由一件件小事时不时爆发一下,和自己,和伴侣,和朋友家人等等,就像「2 8法则」里所说的,争吵20%是当下事,80%是隐藏在冰山下的自我压力,是我们自身无意识或者强行压制的东西,借由具体的事件发泄出来,很多时候说的「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也是相同的缘由。
真正的接纳和积极,是去感知它,去感受它。
接纳态度和积极心态,是让自己持有更开放的态度,让自己更完整地体会涌向自己的感觉,特别是糟糕的感觉。去感知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想法,做出积极反应。不是尽力感觉更好,而是学会如何感觉更好。
「积极」还有一个视角解读是——「选择」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罗斯福夫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除非我们允许!
如果我们不把别人伤害我们的权利交给别人的话,他们就没法伤害到我们的自尊,没法伤害我们的内心。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放弃选择。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是我爸逼迫我上的那个学校,才让我现在如何如何」,「如果我妈不逼我和谁谁结婚,我就不至于这样」,「如果当初ta多关心多懂我一些,我就不会怎样」,「如果这个老师讲课清晰一些,注重着装一些,我也不会听不进去balabala」...我们始终把责任都推卸给他人,推卸给父母、老师、伴侣、朋友等等...
这样做的恶果,就是我们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只有不幸福,才能证明当年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
这里的「刻意」并非有意识地故意,而是无意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但所走的方向却是自身底层根源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跟自己说:「不是我爸爸逼迫我上这个学校,而是我选择了让爸爸开心」,「不是我妈逼迫我和ta结婚,而是我选择了让我妈开心,让家庭和谐」,「不是ta当初没有给我太多的关心,而是我选择忽略了ta其他方面的付出」,「不是老师讲的不够好,而是我选择了不愿意去听课」...
如果当初我们有能力做这些选择,那么现在我们依然有能力做选择,让自己不那么浮躁,让自己更平静,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积极的人,不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其实我们追求内心平静,本质上也是在追求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我们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会发现选择空间会越来越大。不要放弃我们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3【审视想法,而非根据想法看问题】
有一个词叫「认知融合」,什么叫认知融合?
就是我们的认知,会使得我们把很多没有发生的事,当做发生了的事,或者我们会赋予一些词一些意义。
审视想法,而不是根据想法来看问题。比如:你说「ta很糟糕」或者「我很糟糕」或者「我很焦虑」「我难以平静」...假如我们根据想法来看问题,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人和事都会觉得糟糕、焦虑,当我们被这些「糟糕」「焦虑」的认知融合了之后,我们看什么都戴着有色眼镜,都觉得不够好,因为我们被它控制了。
什么是审视想法呢?
当我们想到「我很糟糕」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说:「我在想[我很糟糕],知道糟糕的这个人并不糟糕。[我很糟糕]只是我的肉体产生的一个想法,但是我在观察它,我能观察我自己,知道自己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而已。」
这就是解开认知融合的过程。
思维是非常顽固的,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思维在我们一生当中,对外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都是有效的。因为我们习惯用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它长期给我们带来了靠谱的形象。可当我们非常信赖我们的思维的时候,内在就会有麻烦。
4 【认知解离】
什么叫做认知解离?
认知解离就是将你的思维和它的所指分开。
怎么才能够学会「解离」?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地练习。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我看一个很简单的字,我自己的名字「安」,不认真看它,它很容易认。但是假如我盯着它很久,我就不认识它了,这个字怎么写?它好奇怪,不认识它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离」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的思维和一个词语的所指分开。方法有很多:
比如,用禅意的曲水流觞,想象我们把自己的那些负面词、负面想法写在一片树叶上,漂在一个河流里,看着那片树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看着那些想法慢慢地离我们而去。
比如,把我们内心的焦虑痛苦的感觉描述出来,越具象越好,看看它们的形状、颜色、质感分别是什么,描述完以后,把那个感受放下来,愿意放哪里就放哪里,试着把它推开一些,如果觉得太远了就再拿过来一些,盯着自己的那些烦恼和痛苦。
比如,墙上摄像头法,想象通过摄像头,看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挣扎,看到我们跟自己的挣扎纠结在一起。看到自己努力地工作,没有同等价值的收获。看到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气的要命。看到自己还在苦苦求学,身边同龄人已经有房有车...我们很难受,很着急。别怕,想象自己是哪个墙上的摄像头,通过它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这个过程,我们会觉得好心疼那个努力的人,会觉得妈妈好暴躁,会宽慰求学的人不要害怕,人生永远都不晚,成功的定义有多种。
这就是我们在自我疗愈,我们的愤怒、痛苦、压力、伤心和绝望,都是外在的东西,把它们拿出来,把它们形象化,盯着它们看,我们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评判、批评和压抑,更不要把它们藏起来。
以上的方法,都是完成解离的过程。解离的结果,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这没什么的,内心逐步趋于平静。
5【认识自我】
如果我不是我所思,那么我是谁?
我们有三个自我:
① 概念性自我
这个自我最危险。就是我们给自己下定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一个工程师,我是一个讲书人,我是一个成功人士...」,假如有一天讲书的嗓子哑了,成功的路上出现了失败,我们就会无比痛苦,难以出来,原因在于我们给自己的界定永远是一个概念化的自我。
②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
就是我正在干嘛干嘛,正常描述的事情和状态,比如我正在摄影,当我能够意识到「我正在摄影,我待会儿要吃饭」这样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自我和那个「我是一个摄影师」是完全不同的、对两个自我的描述。
③ 观察性自我
最容易被忽视,了解最少,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自我。只要我们知道这个词,它就有疗愈心灵让内心平静的作用。
什么是我?
我是我的观察者。
比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经常会打架,影视剧里也经常出现内心挣扎两个我辩论的情景,一个说「你做的没错,你很棒!」,另一个说「你太糟糕了,你是个失败者」,她们一直在那里打。但其实这两个都不是你,真正的你是在观察的你。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战争,一开始就没有。所有你头脑的中的这些战争和纠结,都只是幻想而已,是想象出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观察性自我」的存在,我们就能够像看一个东西一样,去看我们的情绪,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看我们的想法和挣扎,那么我们才能够学会真正地做自己,心才能更坚定和平静。
6 【正念练习】
「正念」「冥想」这类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当下比较多见的心理疗法,我身边也很多小伙伴专门做练习,心情烦躁的时候会说「都不要烦我,我要去做正念练习了」。
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也不需要专门找一个特别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打坐之类的,正念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越是熟知的区域,越是烟火之气,反而越能沉静。
比如专心进食,体会口腔咀嚼食物的味道;比如专心刷碗,感受水流穿过手指的触感;比如静静散步,体会脚与地面的接触;比如听一听舒缓的白噪音或者轻音乐,都很好。专注让我们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由最初的抗拒变成享受的过程。
什么时候最重要?当下最重要。为了未来去焦虑,为了过去去后悔,都不如此时此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专注于它,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情变得很愉快。有兴趣的可以听听《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觉察需要练习,在和别人交流时就认真听对方说话,不管我做什么事,我面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当我和你说话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你。然后我的心里只有你。
上面几点的作用关系,大概在于:
正念是一种聚焦感受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观察自我,不去控制和压制,让我们得以积极和接纳的心态来拥抱所有情绪,尤其是糟糕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己,慢慢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
最开始的练习可能会有些痛苦,甚至会被自己或他人说「想得多」,但只要多练习,慢慢行成习惯,在事情发生时,或者自己情绪波动时,可以快速找到事情的本质根源及疏导办法,让自己不会一直陷在挣扎纠结之中,可以从内掌管自己的生活,掌管自己的心。
◢【身体层面】:
「身体」层面更多地聚焦一些可练习的实操方法,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练习,很多时候我们会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坚持两天,扛不住了,埋怨自己没有毅力,不是的,把观察线拉长,断断续续地坚持也是坚持!
1 【学会吃饭】
本来想写「好好吃饭」,但是「学会吃饭」感觉更合适一些。你可能会诧异,吃饭早就学会了,还学什么?非也,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吃饭,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每天关于食物的决定,统计数字很吓人,我们完全没有意识——200到300个。这里有几个是有意识的,如果我们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好,它无形中就会形成心里的压力,太恐怖...
为什么说我们不会吃饭呢?原因在于:
① 我们很多人吃饭的时候,是在盲目吃饭,味蕾就没有打开。盲目进食让我们感到不满足,甚至情绪空虚。
② 我们的胃部反应滞后。
就是我们吃完饭之后突然觉得:哎呀,吃撑了,吃胀了,吃顶了...我是经常这样,吃完饭后再去找健胃消食片,太难受了。我们的胃早就知道它饱了,但是我们没有感受过它,所以知道吃过了之后,我们才觉得太饱了。
③ 我们对于「浪费」的常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总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能剩菜,我们也从小被教育要节约,但吃下去会更浪费,胃会被撑得越来越大,下一顿我们就会吃得更多,然后再花钱去减肥...
我自己是有切身感受的,之前吃饭必须要找到一部下饭剧,才能边看边进食做饭不管多少,都会要求自己尽肯能地光盘,我几乎是有意识地看着自己越吃越多,但因为我经常运动,加之消化不好,所以也不胖...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浪费」这件事,吃不下就不吃,勇敢地剩在桌子上,胃会越变越小,下次做饭也会相对变少,努力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不断深入到思维带来的麻烦中去,所有学习的认知和方法,也只是辅助我们尽可能地靠近平静,而非绝对平静。分享一段心理学家海斯教授非常慈悲的话:
人人都会感到悲伤、失望、焦虑、浮躁、害怕和迷惘,我们都曾有过尴尬、屈辱、或是羞耻的感觉,人人都有难以言说的伤痛秘密。我们习惯于露出灿烂的、幸福的笑容,假装事事如意,生活顺心,但事实并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生而为人,就是会比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感受到多得无法以数量级来计算的痛苦。这是一个事实,所以,你不是孤单的。因为我们人有想法、有思想、有语言,所以我们会比别的动物要多很多压力。
我目前实际尝试且正在持续坚持,觉得有用的实操方法~大致从两个维度来划分,一个认知层面,一个身体层面。
认知层面从根源探索剖析,可以回答很多类似问题,比如关于「焦虑」「痛苦」「浮躁」「迷惘」「平静」等等对内问题。很多东西它本身不会消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我认知,不断地去练习,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它们带给我们的观点和感受就会不同,从内出发,不受外物和他人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可以相对维持在一个平静状态。
◢【认知层面】:
1【学会不去控制】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忍不住控制自己,不敢放松,控制很诱人,原因在于:
① 我们从小被要求
比如,男生小时候一哭,大人就会说「男孩子不许哭」,所以就会回避自己的情绪,得忍住,从那时候开始,就被人要求要如此。
② 从小看到大人似乎都这样,似乎都是在控制,在隐忍,在不说,在回避。这是大人给我们所造成的示范效应。
③ 我们从电视/媒体上看到,似乎能控制的都是成功的人生。让我们觉得控制似乎是成功的一部分。
④ 控制只是短期看起来有效,它对外力有用,但对自身内在没有用。短期控制自己不要发脾气,假装忘记,去出汗,去发泄,都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感受更好,但只要过去,下次控制就会失效,或者控制成本需要翻倍。
先试着不去控制,最难也最简单。不压制难过、痛苦、焦虑、恐慌...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告诉自己逃避是没有用的,不要责怪和谩骂自己,告诉自己「我对自己一直尽力地艰难地应对所有,深表同情,我再也不会责备自己」。
但不去控制它们了,所有好的不好的感觉全部袭来,心慌了,心乱了,没办法平静,如何招架,怎么办呢?往下看~
2 【接纳和积极】
我们一听到「积极」,第一反应就是没有负能量,我很坚强,我很健康,我很阳光等等,其实这就叫做负能量!
我们不能把自己假装得没问题,不能排斥那些带来痛苦的感受,通过回避的方法只会让它成为我们一个长期强大的压力,在我们底层翻滚,借由一件件小事时不时爆发一下,和自己,和伴侣,和朋友家人等等,就像「2 8法则」里所说的,争吵20%是当下事,80%是隐藏在冰山下的自我压力,是我们自身无意识或者强行压制的东西,借由具体的事件发泄出来,很多时候说的「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也是相同的缘由。
真正的接纳和积极,是去感知它,去感受它。
接纳态度和积极心态,是让自己持有更开放的态度,让自己更完整地体会涌向自己的感觉,特别是糟糕的感觉。去感知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自己的想法,做出积极反应。不是尽力感觉更好,而是学会如何感觉更好。
「积极」还有一个视角解读是——「选择」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罗斯福夫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人能够伤害我们,除非我们允许!
如果我们不把别人伤害我们的权利交给别人的话,他们就没法伤害到我们的自尊,没法伤害我们的内心。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无意识甚至有意识地放弃选择。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是我爸逼迫我上的那个学校,才让我现在如何如何」,「如果我妈不逼我和谁谁结婚,我就不至于这样」,「如果当初ta多关心多懂我一些,我就不会怎样」,「如果这个老师讲课清晰一些,注重着装一些,我也不会听不进去balabala」...我们始终把责任都推卸给他人,推卸给父母、老师、伴侣、朋友等等...
这样做的恶果,就是我们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只有不幸福,才能证明当年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
这里的「刻意」并非有意识地故意,而是无意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但所走的方向却是自身底层根源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跟自己说:「不是我爸爸逼迫我上这个学校,而是我选择了让爸爸开心」,「不是我妈逼迫我和ta结婚,而是我选择了让我妈开心,让家庭和谐」,「不是ta当初没有给我太多的关心,而是我选择忽略了ta其他方面的付出」,「不是老师讲的不够好,而是我选择了不愿意去听课」...
如果当初我们有能力做这些选择,那么现在我们依然有能力做选择,让自己不那么浮躁,让自己更平静,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真正积极的人,不轻易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其实我们追求内心平静,本质上也是在追求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我们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会发现选择空间会越来越大。不要放弃我们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3【审视想法,而非根据想法看问题】
有一个词叫「认知融合」,什么叫认知融合?
就是我们的认知,会使得我们把很多没有发生的事,当做发生了的事,或者我们会赋予一些词一些意义。
审视想法,而不是根据想法来看问题。比如:你说「ta很糟糕」或者「我很糟糕」或者「我很焦虑」「我难以平静」...假如我们根据想法来看问题,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人和事都会觉得糟糕、焦虑,当我们被这些「糟糕」「焦虑」的认知融合了之后,我们看什么都戴着有色眼镜,都觉得不够好,因为我们被它控制了。
什么是审视想法呢?
当我们想到「我很糟糕」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说:「我在想[我很糟糕],知道糟糕的这个人并不糟糕。[我很糟糕]只是我的肉体产生的一个想法,但是我在观察它,我能观察我自己,知道自己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而已。」
这就是解开认知融合的过程。
思维是非常顽固的,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思维在我们一生当中,对外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都是有效的。因为我们习惯用思维去解决问题,所以它长期给我们带来了靠谱的形象。可当我们非常信赖我们的思维的时候,内在就会有麻烦。
4 【认知解离】
什么叫做认知解离?
认知解离就是将你的思维和它的所指分开。
怎么才能够学会「解离」?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地练习。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我看一个很简单的字,我自己的名字「安」,不认真看它,它很容易认。但是假如我盯着它很久,我就不认识它了,这个字怎么写?它好奇怪,不认识它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解离」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的思维和一个词语的所指分开。方法有很多:
比如,用禅意的曲水流觞,想象我们把自己的那些负面词、负面想法写在一片树叶上,漂在一个河流里,看着那片树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看着那些想法慢慢地离我们而去。
比如,把我们内心的焦虑痛苦的感觉描述出来,越具象越好,看看它们的形状、颜色、质感分别是什么,描述完以后,把那个感受放下来,愿意放哪里就放哪里,试着把它推开一些,如果觉得太远了就再拿过来一些,盯着自己的那些烦恼和痛苦。
比如,墙上摄像头法,想象通过摄像头,看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挣扎,看到我们跟自己的挣扎纠结在一起。看到自己努力地工作,没有同等价值的收获。看到孩子写作业写不出来,气的要命。看到自己还在苦苦求学,身边同龄人已经有房有车...我们很难受,很着急。别怕,想象自己是哪个墙上的摄像头,通过它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这个过程,我们会觉得好心疼那个努力的人,会觉得妈妈好暴躁,会宽慰求学的人不要害怕,人生永远都不晚,成功的定义有多种。
这就是我们在自我疗愈,我们的愤怒、痛苦、压力、伤心和绝望,都是外在的东西,把它们拿出来,把它们形象化,盯着它们看,我们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不需要评判、批评和压抑,更不要把它们藏起来。
以上的方法,都是完成解离的过程。解离的结果,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这没什么的,内心逐步趋于平静。
5【认识自我】
如果我不是我所思,那么我是谁?
我们有三个自我:
① 概念性自我
这个自我最危险。就是我们给自己下定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我是一个工程师,我是一个讲书人,我是一个成功人士...」,假如有一天讲书的嗓子哑了,成功的路上出现了失败,我们就会无比痛苦,难以出来,原因在于我们给自己的界定永远是一个概念化的自我。
②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自我
就是我正在干嘛干嘛,正常描述的事情和状态,比如我正在摄影,当我能够意识到「我正在摄影,我待会儿要吃饭」这样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自我和那个「我是一个摄影师」是完全不同的、对两个自我的描述。
③ 观察性自我
最容易被忽视,了解最少,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自我。只要我们知道这个词,它就有疗愈心灵让内心平静的作用。
什么是我?
我是我的观察者。
比如,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经常会打架,影视剧里也经常出现内心挣扎两个我辩论的情景,一个说「你做的没错,你很棒!」,另一个说「你太糟糕了,你是个失败者」,她们一直在那里打。但其实这两个都不是你,真正的你是在观察的你。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战争,一开始就没有。所有你头脑的中的这些战争和纠结,都只是幻想而已,是想象出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观察性自我」的存在,我们就能够像看一个东西一样,去看我们的情绪,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义,看我们的想法和挣扎,那么我们才能够学会真正地做自己,心才能更坚定和平静。
6 【正念练习】
「正念」「冥想」这类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算是当下比较多见的心理疗法,我身边也很多小伙伴专门做练习,心情烦躁的时候会说「都不要烦我,我要去做正念练习了」。
正念就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也不需要专门找一个特别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打坐之类的,正念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越是熟知的区域,越是烟火之气,反而越能沉静。
比如专心进食,体会口腔咀嚼食物的味道;比如专心刷碗,感受水流穿过手指的触感;比如静静散步,体会脚与地面的接触;比如听一听舒缓的白噪音或者轻音乐,都很好。专注让我们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由最初的抗拒变成享受的过程。
什么时候最重要?当下最重要。为了未来去焦虑,为了过去去后悔,都不如此时此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专注于它,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情变得很愉快。有兴趣的可以听听《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觉察需要练习,在和别人交流时就认真听对方说话,不管我做什么事,我面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当我和你说话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你。然后我的心里只有你。
上面几点的作用关系,大概在于:
正念是一种聚焦感受方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观察自我,不去控制和压制,让我们得以积极和接纳的心态来拥抱所有情绪,尤其是糟糕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知自己,慢慢让自己内心更加平静。
最开始的练习可能会有些痛苦,甚至会被自己或他人说「想得多」,但只要多练习,慢慢行成习惯,在事情发生时,或者自己情绪波动时,可以快速找到事情的本质根源及疏导办法,让自己不会一直陷在挣扎纠结之中,可以从内掌管自己的生活,掌管自己的心。
◢【身体层面】:
「身体」层面更多地聚焦一些可练习的实操方法,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练习,很多时候我们会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坚持两天,扛不住了,埋怨自己没有毅力,不是的,把观察线拉长,断断续续地坚持也是坚持!
1 【学会吃饭】
本来想写「好好吃饭」,但是「学会吃饭」感觉更合适一些。你可能会诧异,吃饭早就学会了,还学什么?非也,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吃饭,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每天关于食物的决定,统计数字很吓人,我们完全没有意识——200到300个。这里有几个是有意识的,如果我们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好,它无形中就会形成心里的压力,太恐怖...
为什么说我们不会吃饭呢?原因在于:
① 我们很多人吃饭的时候,是在盲目吃饭,味蕾就没有打开。盲目进食让我们感到不满足,甚至情绪空虚。
② 我们的胃部反应滞后。
就是我们吃完饭之后突然觉得:哎呀,吃撑了,吃胀了,吃顶了...我是经常这样,吃完饭后再去找健胃消食片,太难受了。我们的胃早就知道它饱了,但是我们没有感受过它,所以知道吃过了之后,我们才觉得太饱了。
③ 我们对于「浪费」的常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总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能剩菜,我们也从小被教育要节约,但吃下去会更浪费,胃会被撑得越来越大,下一顿我们就会吃得更多,然后再花钱去减肥...
我自己是有切身感受的,之前吃饭必须要找到一部下饭剧,才能边看边进食做饭不管多少,都会要求自己尽肯能地光盘,我几乎是有意识地看着自己越吃越多,但因为我经常运动,加之消化不好,所以也不胖...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浪费」这件事,吃不下就不吃,勇敢地剩在桌子上,胃会越变越小,下次做饭也会相对变少,努力做一个有心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