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君子之学
1. 君子之学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
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申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
阅读训练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乎耳,箸乎心 ②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动静”的古今义有什么不同?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__
3.下列句中,“则”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战则请从 D.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4.本文拿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_________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箸”通“著”,牢记。 ②“曷”通“何”,怎么。2.古义:举止。今义:①动作或说话的声音; ②(打听或侦察的)情况。3.A。(A项中的“则”当“只,不过”讲;BCD项中的“则”当“就”讲。)4.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正反对比5.只有像君子那样虚心学习,牢记在心,付诸言行,才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译文
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
2. 文言文比较阅读 教学相长 君子之学
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3.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1.A 2.D 3.(1)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
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2)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3)略 1.浸泡,浸染 2.此处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参考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
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
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
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 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
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4. 文言文君子之学
什么《易经》原著?《易经》里根本就没这句话。
这句话是《易传》里的。 《易传》是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
共有10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
这句话是《象》上的第一句。 我觉得“太阳我捣鼓亮的”的解释是对的。
“分”字是后来加上去的,不是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中只有“行”字难解那么一点点。 《尔雅·释宫》:“行,道也。”
整句话的意思是:“天道刚健,君子(效法此)当自强不息。” 帛书易经与此有关的只有一句话: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泥若,厉,无咎。
意思是:筮得键卦,占得九三,君子应该自强不息、进取不已、日夜警惕、处处防范,虽然处境艰难,也会化险为夷,平安无事。 如果你只对那抄错了的句子感兴趣的话,那也就算了 如果对易经易传感兴趣的话倒可以互通有无。
5. 君子之学必好问的阅读答案
【原文】君子①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④焉?④——选自《孟涂文集》注释①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学习上有见识的人。
②致疑:提出疑难③奚:哪里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君子之学必好()问②相辅而行()者也③舍()问④其奚()决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3.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知而无罪也B.学而知之C.人不知而不愠D.愚公面山而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1hào②xíng③shě④xī2①一定,必定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④呢3.C.4.①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5.好学还应当勤问。【参考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定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放弃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6. 文言文片段翻译(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履洼趣思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翻译: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7. 君子之学必好问的阅读答案
【原文】君子①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
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④焉?④——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
①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学习上有见识的人。②致疑:提出疑
难③奚:哪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②相辅而行()者也③舍()问④其奚()决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3.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知而无罪也
B.学而知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愚公面山而居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
5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hào
②xíng
③shě
④xī
2
①一定,必定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④呢
3.C.
4.
①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②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
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5.
好学还应当勤问。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定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
了,
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
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
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
细微末节,那么,放弃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8. 《君子之学》 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