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张辽什么人物
张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
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马邑之谋发起者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
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
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
曾洞察人心而劝降昌豨。
攻袁氏而转战河北。
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驱逐辽东大将柳毅。
以静制动平定新军叛乱。
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
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
又率领追兵再次进攻,大破孙权、凌统、甘宁等人,差点活捉孙权 。
经此一役,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
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
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扩展资料:
张辽生平大事介绍:
1、合肥之战
公元214年五月,孙权进攻皖城,张辽率军求援不及,又马上返回合肥守备,并马上向遣使向曹操报告。
曹操这时正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来不及救援合肥,于是写了一封密函派护军薛悌带至合肥,而且在这封密函上署上“贼至乃发”四字,要求张辽等人要等到东吴进犯时才能拆开来看。
这一年八月,也就在这封密函送到不久后,孙权就来了,“率十万众围合肥”。
按照曹操的要求,众人一起拆封,阅读了这封密函。
密函的内容,是曹操对此次抵御东吴进犯的人事部署,“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要求张辽、李典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参与战事。
诸将皆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这样的安排,张辽大胆的说出了他对曹操这样安排的理解:“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素与张辽关系不和谐的李典也支持了这一看法,于是作战方案最终敲定,先战后守。
当晚,张辽便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志愿者组成敢死队,并杀猪宰牛大宴了一场,准备天一亮就动身大战东吴。
第二天一大清早,张辽便与李典一起率领着八百人的敢死队,杀向了东吴阵营。
张辽身披盔甲,手持长戟,一如既往的发挥其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率先攻进了东吴军营中,不仅杀了数十名兵士,还斩了两名将领级的人物。
面对措手不及的东吴军,张辽是越战越勇,不仅奋力拼杀,还大呼自己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冲杀到了孙权所在的中央大营。
孙权对张辽突如其来的进攻毫无防备,大惊失色,周围众人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退到高处防御,“以长戟自守”。
张辽见孙权依托高处及长戟防备,便挑拨孙权军,“叱权下战”,孙权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观察清楚情势。
由于孙权居于高处,很快便发现张辽所带领的部队人数并不多,于是便利用自身兵力上的优势,“聚围辽数重”。
张辽的左右见状马上突击,打开一个缺口,张辽得以带领数十名亲兵突围出去。
这时还有一部分敢死队队员被东吴军围困着,他们向张辽呼救:“将军弃我乎!”张辽闻声又反冲杀进包围圈中,并带领剩下的人员突出重围。
这一战,张辽与李典率领敢死队从清晨冲杀到中午,作为领军人物的张辽,表现是最突出的一个。
面对张辽如此神勇的表现,《三国志·张辽传》用了九个字来形容东吴军队,“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因此,东吴军队士气大跌。
反过来,合肥的守军则因此士气大振,对张辽更是佩服不已,全军上下一心一意修筑工事,坚守城池。
值得一讲的是,张辽此次带出的八百人,不是曹魏擅长的骑兵,而是步兵,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的诏文里就清楚地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合肥之战,可谓张辽巅峰之战。
这一战,张辽不仅功劳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
2、白狼山之战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在曹操的主力重兵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就已经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因此,白狼山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乌桓的领地则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 *** 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