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美食中了解历史?
展开全部
饮食文化出现于夏、商、周三代,迄今已有2800多年,是中华大地孕育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民间发明了许多食品,但无法确切知道发明人的名字。这些食物有饴糖、豆豉、酱油、酒曲、豆腐、粉丝、皮蛋等。中国的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面,中国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软罐头。
夏禹时懂得如何种水稻,造酒的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国君,夏朝有虞氏为庖正,专司烹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厨师。
在商朝,已出现了五谷、五畜,烧烤和酿酒,并使用青铜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饪行为。商朝人喜欢饮酒,那时制作的盛酒器具非常精美。商纣王造酒池肉林,重视物质享受,这说明当时的饮食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到了周朝,饮食文化更为璀璨夺目。《诗经》、《周礼》、《礼记》中对饮食的记载,已较为可靠和翔实,在那个时候,饮食文化已具有很高的规模。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范之作。所谓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捣珍、渍、熬、肝膋。
在《周礼》一书中,对用于制作珍馐的120种原料、100种酱制品进行了记述。其中主要食物种类有如下一些:
◆六谷:稌、黍、稷、粱、麦、菰;
◆六兽:麋、鹿、熊、麇、野猪、兔;
◆六禽:雁、鹌鹑、鹃、野鸡、斑鸠、鹁鸽;
◆六清(饮料):水、浆、醴、醇、医、酏。
◆一些水产品:鱼、龟、鳖、蜃、蚌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士大夫和文人骚客热烈响应,将饮食文化推向高潮。孔子还主张:“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我国进入太平盛世,饮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发展。食物品种多,烹饪技术高,山珍海味、奇肴异馔已勿庸细言。饮食已不仅是满足食欲的需要,而是与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紧密结合,把食疗、营养、文化联系在一起。
宋元时期,我国饮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候,人们的主食已由五谷杂粮向稻、麦两种转变,杂粮已成为辅助性的食品。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对元代宫廷饮食进行了忠实、完善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
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达到全盛,我国的饮食水平已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在明代,豆腐和豆制品得到广泛食用。清代的饮食规模和水平,在《红楼梦》一书中有详细的描写。清代除了正餐、副食外,还有各种小吃和应时食品,使人们要感叹食品之无穷、脾胃受纳之有限。光是清代曹庭栋所著的《姥姥恒言》一书中的“粥谱说”,就依据上、中、下三品,对100种粥的选料和制作方法及服食宜忌进行了评述。
进入近代,西方饮食传入我国,传统饮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烹调实践中,中国人大胆改良,不仅将传统的饮食文化予以保留,并使烹饪技术更加科学。由于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人们开始采取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的原则,丰富了中国菜的做法。
夏禹时懂得如何种水稻,造酒的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国君,夏朝有虞氏为庖正,专司烹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厨师。
在商朝,已出现了五谷、五畜,烧烤和酿酒,并使用青铜器作氽、炸、煎、炒等烹饪行为。商朝人喜欢饮酒,那时制作的盛酒器具非常精美。商纣王造酒池肉林,重视物质享受,这说明当时的饮食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到了周朝,饮食文化更为璀璨夺目。《诗经》、《周礼》、《礼记》中对饮食的记载,已较为可靠和翔实,在那个时候,饮食文化已具有很高的规模。周朝的“八珍”是帝王美食的典范之作。所谓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群、捣珍、渍、熬、肝膋。
在《周礼》一书中,对用于制作珍馐的120种原料、100种酱制品进行了记述。其中主要食物种类有如下一些:
◆六谷:稌、黍、稷、粱、麦、菰;
◆六兽:麋、鹿、熊、麇、野猪、兔;
◆六禽:雁、鹌鹑、鹃、野鸡、斑鸠、鹁鸽;
◆六清(饮料):水、浆、醴、醇、医、酏。
◆一些水产品:鱼、龟、鳖、蜃、蚌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观点。士大夫和文人骚客热烈响应,将饮食文化推向高潮。孔子还主张:“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我国进入太平盛世,饮食文化更加得到大的发展。食物品种多,烹饪技术高,山珍海味、奇肴异馔已勿庸细言。饮食已不仅是满足食欲的需要,而是与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紧密结合,把食疗、营养、文化联系在一起。
宋元时期,我国饮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候,人们的主食已由五谷杂粮向稻、麦两种转变,杂粮已成为辅助性的食品。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对元代宫廷饮食进行了忠实、完善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营养学专著。
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达到全盛,我国的饮食水平已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在明代,豆腐和豆制品得到广泛食用。清代的饮食规模和水平,在《红楼梦》一书中有详细的描写。清代除了正餐、副食外,还有各种小吃和应时食品,使人们要感叹食品之无穷、脾胃受纳之有限。光是清代曹庭栋所著的《姥姥恒言》一书中的“粥谱说”,就依据上、中、下三品,对100种粥的选料和制作方法及服食宜忌进行了评述。
进入近代,西方饮食传入我国,传统饮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烹调实践中,中国人大胆改良,不仅将传统的饮食文化予以保留,并使烹饪技术更加科学。由于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人们开始采取中菜西做或西菜中做的原则,丰富了中国菜的做法。
展开全部
从美食中的历史,可以发现它的发展,会与当时的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能了解到当时的民风民俗,从而了解那时候的历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最初“认识”曹亚瑟是在豆瓣读书上,他有一个独特的签名:鳄鱼飞行。后来发现,这个也是他新浪微博的签名。但他用的头像却是获诺奖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奈保尔。
每次看到“奈保尔”的头像跟着“鳄鱼飞行”,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再后来,与“鳄鱼飞行”在网络上有了简单的交流,也就知道了他的本名叫曹亚瑟——这个名字同样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疑心这是他后来给自己改的名字,也陆续读到了他的著作,例如《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和《小鲜集》。终于忍不住,问他何以给自己起了鳄鱼飞行的网名,他淡淡回答:他这个网名“鳄鱼飞行”,其实并没有艰深的含义。
大家都知道,鳄鱼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型很硕大,动作很凶猛;他想它如果飞起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意象,他把这本来不可能的二者搭配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网名。果然很多人一看就能记住,就是因为这个搭配太奇特了。至于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的画像作为头像,是因为他很喜欢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所以就顺手把奈保尔的画像拿来充数了。
现在,他的《四月春膳》由生活书店出版了,下面是围绕着该书对他进行的访谈——
■曹亚瑟
江苏宜兴人,现居郑州。媒体人,作家,文化史研究者。
著有《白开水集》《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小鲜集》《四月春膳》《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等,主编有“闲雅小品丛书”等。
“美食散文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散文”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四月春膳》?
曹亚瑟:我近十年来的写作可以归为两个字:“食、色。”古人云:食色,性也。这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永恒的写作主题,别看这只有简单两个字,我想我这辈子都写不完吧。前几年我写过一本《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算是完成了《金瓶梅色话》,但对《金瓶梅》中写“吃”的部分也印象深刻:宴席摆放的菜肴是什么样的,买一只烤鸭、一个螃蟹要花多少钱,在正史里没有。不过,我一直念念不忘的《金瓶梅食话》却一直没有动笔。这几年心意阑珊,只写了一些散篇,我想还是等待水到渠成吧。
前几年,我为中州古籍出版社主编了一套 “闲雅小品丛书”,其中我自己为这套丛书写了一本《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这本《四月春膳》可以说是这套丛书的一个副产品吧。中国有着很悠久的美食文化,例如《东京梦华录》中记录开封当年夜市的几百种小吃,《梦粱录》中写到南宋官员迁移,形成开封与南方城市口味相结合的胜景。以食物反映社会人情,补正史之不足。在这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查阅了近百本历代笔记史料,从中摘取了200多条有关美食的史料,其中在那本《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中用了100多条,剩下了100多条弃之可惜,我就写成了美食随笔。谁知道,这些美食随笔在报纸杂志专栏中刊载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编辑也希望我多写些这类随笔,于是一发不可收,结集在《四月春膳》中的就是这些随笔的精选。
记者:纸面上的美食与您实际生活中的饮食相符吗?
曹亚瑟:我的美食文章不是食谱,不写用什么食材、怎么操作烹饪,那些由厨师们来写比我更合适。现在还有很多教人做菜的视频,很容易找到,比写出来更直观。我的任务主要是挖掘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我注意到,一款美食只要是与历史名人相关联、背后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那它就比一般菜肴易于传播。比如“东坡肉”为什么名气那么大?不是它的做法奇特、不易掌握,而是这一款本来普通的红烧肉,因为是苏东坡流放到黄州的那个艰难时期,用普通百姓不会烹饪的猪肉做成了美味的红烧肉,这就变得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人们就能深深地记住它了。比如《四月春膳》里有一篇《苏东坡的竹笋》,我把苏东坡与竹子、竹笋的故事,苏东坡诗文中对竹笋的吟咏都拎了出来,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一直说到现在的“腌笃鲜”,读后你再吃竹笋就不是一般的竹笋了,而是带有文化含量的竹笋,感觉自然不一样了。这样的文章在这本随笔集里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看。所以说把看似普通美食的文化含量挖掘出来,就能让这款美食具备高于生活的意义了,我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至于在生活中寻找美食,则不仅要靠嘴巴品尝,更需要多多走访,发掘特色。现在生活更便捷,出现很多速食、外卖,但是很多美食,只有亲自动手,或者了解烹饪过程,才能体验到它的妙处。从这一点看,我们吃的还不够。其实,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可以吃得好一点,同时培养几个爱好,而不是按别人描好的框子来生活,活出真性情。
记者:您写美食散文的追求或目的是什么呢?
曹亚瑟: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人的胃是文化的胃。为什么我们很多海外游子会有 “乡愁”?为什么有些人出国还要背着方便面?为什么有些人回国后先要找个烩面馆来碗烩面?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中国胃在作怪,这就是乡愁的实质,而美食会把你引领到故乡的方向。这也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整个华人圈的原因。我觉得美食散文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散文,当然门槛不是很高,很多家庭主妇也会写;但想写得好也不容易,不可简单以小技视之。
■该书是一本闲雅有趣的饮馔小札。作者查阅过大量的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诗文,在此基础上信笔成篇,谈春膳、品火锅、议厨娘、尝夜市,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别出机杼,显示了不一样的眼光。书中还插入画家李津活色生香的美食画卷,相得益彰。
“在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上着墨”
记者:从作者的角度,谈谈《四月春膳》的特点?
曹亚瑟:如果说 《四月春膳》有什么特点,就是以美食为由头,在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上着墨颇多。从奇闻轶事、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到哲学、人生境界,不一而足。其中一组文章,写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美食,梳理出巴尔扎克、海明威、普鲁斯特、伍尔夫、大仲马等作家作品中的美食,掀开特定时代异国饮食的神秘面纱。
书中有一篇 《吃货史》,涉及到中国历代的文人食客,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 “吃货列传”。以陆游为例,他在《剑南诗稿》中与“吃”相关的诗有200多首;又如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当地每天只宰一只羊,他没钱买肉,就把人家砍掉羊肉后的脊椎骨拿来,用酒腌一下,放点佐料,放火上一烤,把肉剔除来,类似于现在北京的羊蝎子。他给当时在朝中做官的弟弟写信,说你在朝廷的食堂,吃的未必有我的羊椎骨好吃。他就是用这种乐观精神,化解掉人生的逆境。可以说,翻阅史料的过程,如同陪古人游,这些人的影子变得鲜活、亲切起来。
还有,现今美食的发展归功于各民族的融合。比如唐代李世民不是汉人,那时西域、波斯、印度等外国使节来到中国,很多人在这里定居做生意,促进了文化和饮食的大融合。像辣椒、西红柿这些家常菜,也是明朝才从国外传来的,如果没有文化融合,我们的食物会比现在单调得多。这些,我在书中都有涉猎。
记者:为何想到用李津的画作为《四月春膳》里的插图?
曹亚瑟:第一次见到李津先生的饮食男女系列,我惊呆了:画面里浓浓的人间烟火、艳俗的尘世狂欢、撩人情欲的各式菜肴,其间穿插密不透风的烹调要诀,让人心驰目骋、流连忘返。李津笔下必少不了两样东西,或者说只有两样东西,就是食物和男女。食物最能引发情欲的联想,《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是男女在一起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表达爱意的最佳馈赠。食物往往代表了最原始的欲望和最粗鄙的情欲。
李津的画有几分拙意,使我想起韩羽笔下的水墨戏曲人物,初看似三岁小儿的随意涂抹,细品则发现其精神和意趣,无三十年功力莫办。这里既有洞明世事的大彻大悟,又有繁华看尽的返璞归真。一个字:境界。这是任何技巧的操练都无法达到的。李津画中,男人皆胡子拉碴,女人皆眼睛细小,这跟许多人爱画俊男美女大异其趣。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但芸芸众生确实没有明星般的美貌,它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生活状态。李津的男一号往往是穿着对襟大袄,目光迷离,面容臃肿,一双小眼似有迷离之状,颇得李津自己的神韵。这也能表明了他勇于自嘲的心态。
李津的画以腊肉、糟鱼、东坡肉、酱猪头、咸鸭蛋、烧乳鸽、冰糖葫芦、小葱茄子、西瓜萝卜、菊花火锅为主角,笔意憨拙,充满肉欲,无不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情趣。画中长幼咸集,男女参差,其食香香,其乐融融,大快朵颐又带点暴饮暴食、不加节制。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曲颂歌,对锅碗瓢盆的由衷礼赞,也是对人间飨宴快乐之源的泄密起底。李津的画深得我心,觉得它的精神与 《四月春膳》异曲同工。翻阅本书,你会感到,若没有李津先生的画,本书会比现在逊色许多。
记者:下一本书写啥,还是与美食有关吗?
曹亚瑟:在宋人著作中,苏轼关于美食的诗文和尺牍最多。目前我正在通读中华书局的 《苏轼诗集》(8册)《苏轼文集》(6册)《苏轼词编年校注》(3册)《苏轼年谱》(3册)和河北大学出版社的 《苏轼全集校注》(全20册),想从中把这方面的诗文挖掘一下,写一本关于苏轼美食的小书。当然,写这本书的阅读量太大,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顺其自然吧。
每次看到“奈保尔”的头像跟着“鳄鱼飞行”,总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再后来,与“鳄鱼飞行”在网络上有了简单的交流,也就知道了他的本名叫曹亚瑟——这个名字同样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疑心这是他后来给自己改的名字,也陆续读到了他的著作,例如《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和《小鲜集》。终于忍不住,问他何以给自己起了鳄鱼飞行的网名,他淡淡回答:他这个网名“鳄鱼飞行”,其实并没有艰深的含义。
大家都知道,鳄鱼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型很硕大,动作很凶猛;他想它如果飞起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意象,他把这本来不可能的二者搭配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的网名。果然很多人一看就能记住,就是因为这个搭配太奇特了。至于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奈保尔的画像作为头像,是因为他很喜欢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所以就顺手把奈保尔的画像拿来充数了。
现在,他的《四月春膳》由生活书店出版了,下面是围绕着该书对他进行的访谈——
■曹亚瑟
江苏宜兴人,现居郑州。媒体人,作家,文化史研究者。
著有《白开水集》《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小鲜集》《四月春膳》《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等,主编有“闲雅小品丛书”等。
“美食散文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散文”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四月春膳》?
曹亚瑟:我近十年来的写作可以归为两个字:“食、色。”古人云:食色,性也。这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永恒的写作主题,别看这只有简单两个字,我想我这辈子都写不完吧。前几年我写过一本《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算是完成了《金瓶梅色话》,但对《金瓶梅》中写“吃”的部分也印象深刻:宴席摆放的菜肴是什么样的,买一只烤鸭、一个螃蟹要花多少钱,在正史里没有。不过,我一直念念不忘的《金瓶梅食话》却一直没有动笔。这几年心意阑珊,只写了一些散篇,我想还是等待水到渠成吧。
前几年,我为中州古籍出版社主编了一套 “闲雅小品丛书”,其中我自己为这套丛书写了一本《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这本《四月春膳》可以说是这套丛书的一个副产品吧。中国有着很悠久的美食文化,例如《东京梦华录》中记录开封当年夜市的几百种小吃,《梦粱录》中写到南宋官员迁移,形成开封与南方城市口味相结合的胜景。以食物反映社会人情,补正史之不足。在这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我查阅了近百本历代笔记史料,从中摘取了200多条有关美食的史料,其中在那本《有味是清欢:美食小品赏读》中用了100多条,剩下了100多条弃之可惜,我就写成了美食随笔。谁知道,这些美食随笔在报纸杂志专栏中刊载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编辑也希望我多写些这类随笔,于是一发不可收,结集在《四月春膳》中的就是这些随笔的精选。
记者:纸面上的美食与您实际生活中的饮食相符吗?
曹亚瑟:我的美食文章不是食谱,不写用什么食材、怎么操作烹饪,那些由厨师们来写比我更合适。现在还有很多教人做菜的视频,很容易找到,比写出来更直观。我的任务主要是挖掘美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我注意到,一款美食只要是与历史名人相关联、背后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那它就比一般菜肴易于传播。比如“东坡肉”为什么名气那么大?不是它的做法奇特、不易掌握,而是这一款本来普通的红烧肉,因为是苏东坡流放到黄州的那个艰难时期,用普通百姓不会烹饪的猪肉做成了美味的红烧肉,这就变得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人们就能深深地记住它了。比如《四月春膳》里有一篇《苏东坡的竹笋》,我把苏东坡与竹子、竹笋的故事,苏东坡诗文中对竹笋的吟咏都拎了出来,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一直说到现在的“腌笃鲜”,读后你再吃竹笋就不是一般的竹笋了,而是带有文化含量的竹笋,感觉自然不一样了。这样的文章在这本随笔集里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看。所以说把看似普通美食的文化含量挖掘出来,就能让这款美食具备高于生活的意义了,我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至于在生活中寻找美食,则不仅要靠嘴巴品尝,更需要多多走访,发掘特色。现在生活更便捷,出现很多速食、外卖,但是很多美食,只有亲自动手,或者了解烹饪过程,才能体验到它的妙处。从这一点看,我们吃的还不够。其实,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可以吃得好一点,同时培养几个爱好,而不是按别人描好的框子来生活,活出真性情。
记者:您写美食散文的追求或目的是什么呢?
曹亚瑟:我始终有一个观点,人的胃是文化的胃。为什么我们很多海外游子会有 “乡愁”?为什么有些人出国还要背着方便面?为什么有些人回国后先要找个烩面馆来碗烩面?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中国胃在作怪,这就是乡愁的实质,而美食会把你引领到故乡的方向。这也是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整个华人圈的原因。我觉得美食散文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散文,当然门槛不是很高,很多家庭主妇也会写;但想写得好也不容易,不可简单以小技视之。
■该书是一本闲雅有趣的饮馔小札。作者查阅过大量的笔记史料,辑录了上百条与饮食相关的诗文,在此基础上信笔成篇,谈春膳、品火锅、议厨娘、尝夜市,描摹古今各色风味,捡拾雅人名士馂馐,别出机杼,显示了不一样的眼光。书中还插入画家李津活色生香的美食画卷,相得益彰。
“在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上着墨”
记者:从作者的角度,谈谈《四月春膳》的特点?
曹亚瑟:如果说 《四月春膳》有什么特点,就是以美食为由头,在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上着墨颇多。从奇闻轶事、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到哲学、人生境界,不一而足。其中一组文章,写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美食,梳理出巴尔扎克、海明威、普鲁斯特、伍尔夫、大仲马等作家作品中的美食,掀开特定时代异国饮食的神秘面纱。
书中有一篇 《吃货史》,涉及到中国历代的文人食客,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 “吃货列传”。以陆游为例,他在《剑南诗稿》中与“吃”相关的诗有200多首;又如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当地每天只宰一只羊,他没钱买肉,就把人家砍掉羊肉后的脊椎骨拿来,用酒腌一下,放点佐料,放火上一烤,把肉剔除来,类似于现在北京的羊蝎子。他给当时在朝中做官的弟弟写信,说你在朝廷的食堂,吃的未必有我的羊椎骨好吃。他就是用这种乐观精神,化解掉人生的逆境。可以说,翻阅史料的过程,如同陪古人游,这些人的影子变得鲜活、亲切起来。
还有,现今美食的发展归功于各民族的融合。比如唐代李世民不是汉人,那时西域、波斯、印度等外国使节来到中国,很多人在这里定居做生意,促进了文化和饮食的大融合。像辣椒、西红柿这些家常菜,也是明朝才从国外传来的,如果没有文化融合,我们的食物会比现在单调得多。这些,我在书中都有涉猎。
记者:为何想到用李津的画作为《四月春膳》里的插图?
曹亚瑟:第一次见到李津先生的饮食男女系列,我惊呆了:画面里浓浓的人间烟火、艳俗的尘世狂欢、撩人情欲的各式菜肴,其间穿插密不透风的烹调要诀,让人心驰目骋、流连忘返。李津笔下必少不了两样东西,或者说只有两样东西,就是食物和男女。食物最能引发情欲的联想,《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是男女在一起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表达爱意的最佳馈赠。食物往往代表了最原始的欲望和最粗鄙的情欲。
李津的画有几分拙意,使我想起韩羽笔下的水墨戏曲人物,初看似三岁小儿的随意涂抹,细品则发现其精神和意趣,无三十年功力莫办。这里既有洞明世事的大彻大悟,又有繁华看尽的返璞归真。一个字:境界。这是任何技巧的操练都无法达到的。李津画中,男人皆胡子拉碴,女人皆眼睛细小,这跟许多人爱画俊男美女大异其趣。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但芸芸众生确实没有明星般的美貌,它真实地展现了凡人的生活状态。李津的男一号往往是穿着对襟大袄,目光迷离,面容臃肿,一双小眼似有迷离之状,颇得李津自己的神韵。这也能表明了他勇于自嘲的心态。
李津的画以腊肉、糟鱼、东坡肉、酱猪头、咸鸭蛋、烧乳鸽、冰糖葫芦、小葱茄子、西瓜萝卜、菊花火锅为主角,笔意憨拙,充满肉欲,无不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情趣。画中长幼咸集,男女参差,其食香香,其乐融融,大快朵颐又带点暴饮暴食、不加节制。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曲颂歌,对锅碗瓢盆的由衷礼赞,也是对人间飨宴快乐之源的泄密起底。李津的画深得我心,觉得它的精神与 《四月春膳》异曲同工。翻阅本书,你会感到,若没有李津先生的画,本书会比现在逊色许多。
记者:下一本书写啥,还是与美食有关吗?
曹亚瑟:在宋人著作中,苏轼关于美食的诗文和尺牍最多。目前我正在通读中华书局的 《苏轼诗集》(8册)《苏轼文集》(6册)《苏轼词编年校注》(3册)《苏轼年谱》(3册)和河北大学出版社的 《苏轼全集校注》(全20册),想从中把这方面的诗文挖掘一下,写一本关于苏轼美食的小书。当然,写这本书的阅读量太大,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顺其自然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个城市雕塑寓意深远,单从外形看,首先,它像古代喝酒的杯子,名“爵”。其次,还像一个字“商”,尤其像篆体的商。第三,它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这里是,河南,商丘。
商丘这个地名就意义非凡,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因为历史上的商朝曾在此建都,再早之前则是商朝的前身商部族在这里聚居,繁衍,后来商部族也在这里走向衰落,“商丘”之名便来源于此。以后的历史,华夏民族从这里走向文明,由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商业随之发展壮大,所以,一个“商”字最能代表这座城市。
于是,商丘就名正言顺地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商文明的诞生地,被誉为“华商之源”。
保存下来的商丘古城遗址地形,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天圆地方,城在湖中,水为天然屏障,在古代足可以偏安一隅。中间的古城呈长方形,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内的街道也是方正的,美观、科学。
现在的商丘,依然繁华,河南历来是人口大省,在商丘深有体会,街上人多车多,小吃美食生意都不错,牛羊肉最常见,这也是传承。河南境内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鼎,鼎在古代主要作用就是煮肉,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鼎基本都是炊具,由此可见,美食也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商丘美食与河南其它城市还是有些差别的,种类也更丰富一些,蒸羊肉就很特色,我见得最多的是羊肉汤和烤羊肉。
喝豆汁,吃包子,就大蒜,商丘人就是这么有个性,旅行多了会发现,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很有意思。
商丘这个地名就意义非凡,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因为历史上的商朝曾在此建都,再早之前则是商朝的前身商部族在这里聚居,繁衍,后来商部族也在这里走向衰落,“商丘”之名便来源于此。以后的历史,华夏民族从这里走向文明,由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商业随之发展壮大,所以,一个“商”字最能代表这座城市。
于是,商丘就名正言顺地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商文明的诞生地,被誉为“华商之源”。
保存下来的商丘古城遗址地形,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天圆地方,城在湖中,水为天然屏障,在古代足可以偏安一隅。中间的古城呈长方形,东南西北各有一座城门,城内的街道也是方正的,美观、科学。
现在的商丘,依然繁华,河南历来是人口大省,在商丘深有体会,街上人多车多,小吃美食生意都不错,牛羊肉最常见,这也是传承。河南境内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鼎,鼎在古代主要作用就是煮肉,尤其是商周时期,青铜鼎基本都是炊具,由此可见,美食也是历史、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商丘美食与河南其它城市还是有些差别的,种类也更丰富一些,蒸羊肉就很特色,我见得最多的是羊肉汤和烤羊肉。
喝豆汁,吃包子,就大蒜,商丘人就是这么有个性,旅行多了会发现,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很有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