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科皆有,而且往往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要了解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有必要对现代意义的大学的产生作一简要回顾。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师和学生行会。随着中世纪这一黑暗时代结束,欧洲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思想逐渐觉醒,加之自由城市的兴起,世界性贸易发展的影响,一个泛欧世界逐渐形成。人们亦随之对某些事物产生广泛兴趣与需求。在一些城市、少数著名学者周围,逐渐汇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学者和学生,进行讲学和学习。师生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各自组成自己的团体(universitas)。神学的、法学的、医学的及为进行这些专业教学而须事先进行的基础(文科)教学的师生团体组合起来即成为当时的大学。universitas 一词亦逐渐专指这种师生的团体并成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
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19世纪初,洪堡倡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创大学的新模式。新型大学一般由多个不同科类的学院(或学部、系、培训与研究单位等)组成。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亦常提供一定的各级各类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及某些全日制专科教育。各国具体的设置标准不尽相同。在美国, 卡内基金会把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university)看成高等学校的一种。在综合性大学中又可分两类:第一类在校学生在2500人以上,除个别的能授硕士学位外其余均授予学士学位。第二类在校学生在1500—2500人间,均授予学士学位,且一半以上在职业性、专业性学科领域里授予,这类大学有许多亦可授予硕士学位。一般须有三个文理学院和2个或2个以上的学院,并被认可在广泛的领域里有权授予学位。但有少数实际只是独立的文理学院。在前苏联,往往把大学专指综合大学(УНИВЕРСИТЕТ),只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些社会科学科类的系。侧重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前苏联高等学校的主导部分。
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大学是天津西学学堂(头等学堂)(1895)、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17年改为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但其设置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1929年改科为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 且其中至少包括理、工、农、医之一,方能称大学。1948年《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苏联的综合大学相同。至80年代新建的与由学院改称大学的学校日益增多。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 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
由此可知,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目前,尽管对综合性大学中所包含学院的性质和数量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把综合性大学仅仅理解为只含盖文、理二科(学院)的看法显然欠妥。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综合性大学理解为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大学,学院多综合性就强,至于学院的数量到底多少适宜,目前尚未定论。
从上文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有这样几个特征:
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虽然我们不能说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越多越好,但学科数量太少确实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更不用说单科性大学了。
科学研究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基础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教育综合性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经过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在西方的古代与中古代的学校课程,多重神学与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文科课程,最多发展到“七艺”、“武士七技”等学科。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发展,到文艺复兴即工业化时代,已有近20个学科。从工业化到20世纪中期,学科的分化更为广泛。
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分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也说明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今天人类社会已逐步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由于信息技术涉及到众多学科
要了解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有必要对现代意义的大学的产生作一简要回顾。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师和学生行会。随着中世纪这一黑暗时代结束,欧洲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思想逐渐觉醒,加之自由城市的兴起,世界性贸易发展的影响,一个泛欧世界逐渐形成。人们亦随之对某些事物产生广泛兴趣与需求。在一些城市、少数著名学者周围,逐渐汇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学者和学生,进行讲学和学习。师生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各自组成自己的团体(universitas)。神学的、法学的、医学的及为进行这些专业教学而须事先进行的基础(文科)教学的师生团体组合起来即成为当时的大学。universitas 一词亦逐渐专指这种师生的团体并成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
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19世纪初,洪堡倡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创大学的新模式。新型大学一般由多个不同科类的学院(或学部、系、培训与研究单位等)组成。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亦常提供一定的各级各类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及某些全日制专科教育。各国具体的设置标准不尽相同。在美国, 卡内基金会把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university)看成高等学校的一种。在综合性大学中又可分两类:第一类在校学生在2500人以上,除个别的能授硕士学位外其余均授予学士学位。第二类在校学生在1500—2500人间,均授予学士学位,且一半以上在职业性、专业性学科领域里授予,这类大学有许多亦可授予硕士学位。一般须有三个文理学院和2个或2个以上的学院,并被认可在广泛的领域里有权授予学位。但有少数实际只是独立的文理学院。在前苏联,往往把大学专指综合大学(УНИВЕРСИТЕТ),只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些社会科学科类的系。侧重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前苏联高等学校的主导部分。
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大学是天津西学学堂(头等学堂)(1895)、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17年改为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但其设置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1929年改科为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 且其中至少包括理、工、农、医之一,方能称大学。1948年《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苏联的综合大学相同。至80年代新建的与由学院改称大学的学校日益增多。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 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
由此可知,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目前,尽管对综合性大学中所包含学院的性质和数量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把综合性大学仅仅理解为只含盖文、理二科(学院)的看法显然欠妥。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综合性大学理解为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大学,学院多综合性就强,至于学院的数量到底多少适宜,目前尚未定论。
从上文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有这样几个特征:
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虽然我们不能说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越多越好,但学科数量太少确实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更不用说单科性大学了。
科学研究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基础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教育综合性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经过由粗到细的细化过程和由细化到细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过程。在西方的古代与中古代的学校课程,多重神学与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文科课程,最多发展到“七艺”、“武士七技”等学科。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知识普遍发展,到文艺复兴即工业化时代,已有近20个学科。从工业化到20世纪中期,学科的分化更为广泛。
学科本身的发展与分化反映了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也说明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今天人类社会已逐步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由于信息技术涉及到众多学科
展开全部
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科皆有,而且往往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要了解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有必要对现代意义的大学的产生作一简要回顾。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师和学生行会。随着中世纪这一黑暗时代结束,欧洲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思想逐渐觉醒,加之自由城市的兴起,世界性贸易发展的影响,一个泛欧世界逐渐形成。人们亦随之对某些事物产生广泛兴趣与需求。在一些城市、少数著名学者周围,逐渐汇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学者和学生,进行讲学和学习。师生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各自组成自己的团体(universitas)。神学的、法学的、医学的及为进行这些专业教学而须事先进行的基础(文科)教学的师生团体组合起来即成为当时的大学。universitas 一词亦逐渐专指这种师生的团体并成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
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19世纪初,洪堡倡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创大学的新模式。新型大学一般由多个不同科类的学院(或学部、系、培训与研究单位等)组成。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亦常提供一定的各级各类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及某些全日制专科教育。各国具体的设置标准不尽相同。在美国, 卡内基金会把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university)看成高等学校的一种。在综合性大学中又可分两类:第一类在校学生在2500人以上,除个别的能授硕士学位外其余均授予学士学位。第二类在校学生在1500—2500人间,均授予学士学位,且一半以上在职业性、专业性学科领域里授予,这类大学有许多亦可授予硕士学位。一般须有三个文理学院和2个或2个以上的学院,并被认可在广泛的领域里有权授予学位。但有少数实际只是独立的文理学院。在前苏联,往往把大学专指综合大学(УНИВЕРСИТЕТ),只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些社会科学科类的系。侧重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前苏联高等学校的主导部分。
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大学是天津西学学堂(头等学堂)(1895)、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17年改为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但其设置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1929年改科为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 且其中至少包括理、工、农、医之一,方能称大学。1948年《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苏联的综合大学相同。至80年代新建的与由学院改称大学的学校日益增多。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 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
由此可知,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目前,尽管对综合性大学中所包含学院的性质和数量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把综合性大学仅仅理解为只含盖文、理二科(学院)的看法显然欠妥。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综合性大学理解为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大学,学院多综合性就强,至于学院的数量到底多少适宜,目前尚未定论。
从上文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有这样几个特征:
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虽然我们不能说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越多越好,但学科数量太少确实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更不用说单科性大学了。
科学研究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基础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要了解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和特征,有必要对现代意义的大学的产生作一简要回顾。近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师和学生行会。随着中世纪这一黑暗时代结束,欧洲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思想逐渐觉醒,加之自由城市的兴起,世界性贸易发展的影响,一个泛欧世界逐渐形成。人们亦随之对某些事物产生广泛兴趣与需求。在一些城市、少数著名学者周围,逐渐汇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学者和学生,进行讲学和学习。师生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各自组成自己的团体(universitas)。神学的、法学的、医学的及为进行这些专业教学而须事先进行的基础(文科)教学的师生团体组合起来即成为当时的大学。universitas 一词亦逐渐专指这种师生的团体并成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源。
最早出现的近代大学为12世纪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19世纪初,洪堡倡导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创大学的新模式。新型大学一般由多个不同科类的学院(或学部、系、培训与研究单位等)组成。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亦常提供一定的各级各类非全日制高等教育及某些全日制专科教育。各国具体的设置标准不尽相同。在美国, 卡内基金会把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university)看成高等学校的一种。在综合性大学中又可分两类:第一类在校学生在2500人以上,除个别的能授硕士学位外其余均授予学士学位。第二类在校学生在1500—2500人间,均授予学士学位,且一半以上在职业性、专业性学科领域里授予,这类大学有许多亦可授予硕士学位。一般须有三个文理学院和2个或2个以上的学院,并被认可在广泛的领域里有权授予学位。但有少数实际只是独立的文理学院。在前苏联,往往把大学专指综合大学(УНИВЕРСИТЕТ),只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其些社会科学科类的系。侧重进行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是前苏联高等学校的主导部分。
在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大学是天津西学学堂(头等学堂)(1895)、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以文、理二科为主;必须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者,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方能称大学。1917年改为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但其设置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1929年改科为学院,并规定必须具备3个以上学院, 且其中至少包括理、工、农、医之一,方能称大学。1948年《大学法》规定:大学设文、理、法、医、农、工、商等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称大学,否则称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苏联的综合大学相同。至80年代新建的与由学院改称大学的学校日益增多。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的设置须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称大学者须符合:(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 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
由此可知,综合性大学是在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产物。目前,尽管对综合性大学中所包含学院的性质和数量还存在着分歧,但是把综合性大学仅仅理解为只含盖文、理二科(学院)的看法显然欠妥。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综合性大学理解为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大学,学院多综合性就强,至于学院的数量到底多少适宜,目前尚未定论。
从上文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有这样几个特征:
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虽然我们不能说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越多越好,但学科数量太少确实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更不用说单科性大学了。
科学研究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基础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侧重于基础科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普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应该是综合性大学吧?O(∩_∩)O~,就是文理科都有,专业比较全,但是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看那个学校到底比较偏重哪一方面,有的大学并不是很平衡的,所以选择的时候要慎重,最好先看看这个大学文科还是理科比较强,你读的哪一科当然要选偏重你那一科的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可以那么说,文理科都有
或者说专业设置比较全
或者说专业设置比较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