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住校是否可行?
教育专家尹建莉表示:“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我对老师的这一番话表示赞同。我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孩子不要成为“孤儿院”的孩子。另外,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了以下三点:

孩子学习之余需要空间放松
家里刚好住在这所出名的民办校边上,每天来来回回,可以感受孩子们学习的辛苦。一天十几个小时浸泡在课堂,孩子的神经是绷紧的。
我希望孩子晚上可以回家,至少回家后可以暂时放松。哪怕只有短暂的一到半小时,让孩子在家吃上夜宵,听听音乐,聊聊天都好。而住校,就是教室到宿舍到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孩子的独立不是需要跟父母分开
在老公的认知里,他觉得孩子离开了父母,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孩子就会慢慢独立起来。不否定可以培养独立,但我不认同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得离开父母才能让孩子独立。孩子的独立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会孩子做简单的饭菜,大人不在时不会饿肚子;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帮着拖地、洗碗……这些孩子在家都能完成的。
孩子还是依赖父母的
虽然到了初中,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喜欢跟父母保持距离,实际上孩子还是依赖父母的。他们渴望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支持。
如果住校,孩子和父母只能一个月见一两次,孩子的问题很难得到反馈。孩子会把情绪压抑在心里,长期累积对身心发展不利。
不住校起码孩子回家有倾诉的对象,能将当天的情绪及时消化。父母也容易察觉,便于沟通。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白岩松老师对寄宿制学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打 si也不会让儿子住校,宁可自己和太太辛苦点。
是啊,如果可以,父母就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这几年吧!孩子很快长大,能在一起的时光难得。
住校真的能独立吗?
说说我的经历: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住校,住了11年。可以说我一点不独立。当然生活上的独立是达到的,精神上不独立。
记得小学三年级刚住校,我就三番五次地跑回家。原因是想回家,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爸妈常常吵架,让幼小的我特别害怕离开爸爸妈妈。
那时想回家也只敢偷偷地躲在被窝里哭。大人们总以为哭哭就过去了,而我觉得那样的场景记忆犹新。直到工作结束后,离开爸妈,我依然有种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伴随着我到现在。
所以,住校或许让孩子们实现了生活上的独立,但精神上就不一样了。
想对父母说的话:
要上初中的孩子是长大了,也该独立些。但住校不是一种培养独立的方式。以我个人觉得,在条件允许下,还是不要住校,多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