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彼地,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这一段 历史 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乃至“前车之鉴”。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随后“失落的二十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这一段 历史 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乃至“前车之鉴”。
二战后的日本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均经历过逾10%的经济增长奇迹,也都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而中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也告别了之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速,进入6—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投资和出口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也均为两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本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伴随着本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资产泡沫化的隐患。在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金融业放松管制等方面,中国也日益呈现与当年日本相似之处,整体来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借鉴和了解日本发展 历史 是很自然的,也是有很必要的。
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1989年底,日经指数创下38957的高点后泡沫破裂,从此进入漫长熊市,房地产在稍后一两年也步后尘进入持续下跌熊途。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及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心有余悸,但是房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一直是政府行政的重点。
近几年国内在主动控制金融杠杆、消化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金融机构,银行、信托、保险、券商都有一些公司牵涉其中。在行政化处置向市场化处置转变的过程中,一些典型案例的风险处置引起了舆论的广泛讨论和争议,比如哪些问题机构不该救助;救助的同时如何防范道德风险;公共资金在何种约束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如何保证公共资金的安全或尽可能降低公共资金的成本;存款保险金应该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央行和财政在问题金融机构救助中应该如何分工;如果将来发生系统重要性银行也需要政府救助的情况时怎么办;如何通过救助尽快恢复金融机能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日本当年的经历中都能有似曾相识的案例和场景,可以从中发掘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与启发。
在对日本经济 历史 的研究中,有一类观点注重强调中日两国在 社会 制度、国土规模、城乡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认为中国不可能遭遇和日本同样的泡沫经济问题或是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 这种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 历史 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简单强调不同点而无视相似性和共同规律研究,甚而因此放弃学习这么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
同样,也有部分观点满足于一些学者总结出来的结论,比如把日本泡沫出现和破灭简单归咎于“被迫”接受广场协议让货币快速升值,或者还有随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并认为中国只需要不犯这些错误就足以避免走向日本经济的“老路”,这恐怕也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判断。
事实上,日本的资产泡沫及破灭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各种各样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影响。 时至今日,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论,也仍然有许多困惑有待厘清。从曾经全世界普遍看好的 “日本奇迹” ,到后来 “迷失的二十年” ,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样的剧变,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条持续繁荣的道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不仅使其他国家的学者陷入困惑,日本学界自身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在种种学术争论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关于当时具体 历史 事件和过程的记录资料,那么争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对外国研究者而言尤为如此。
当然,如果站在当今的 历史 时点,给出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对于当时 历史 的亲历者也并不公允。比如回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评估,当时日本的银行对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时,大多数都要以土地作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出当政者低估了后续房价下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危机的认识和把握不足。然而中国的房价在十年前就不断有海内外经济学家看衰,在泡沫的质疑声中又不断上涨了数倍,我们的金融部门和管理层这十年以及现在又该如何看待和判断我们的房地产业为好? 就像克劳塞维茨说过的,评价战役指挥的得失不应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环境、资源和信息条件下来观察和评判。我们相信,要想了解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监管政策应对是否恰当,金融机构做错了什么,也必须回到彼时彼地,通过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原当时的市场条件、国内外环境和经济金融情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才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本书作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以及金融企业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 社会 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互动。可以说, 本书以详尽的调研和细腻的文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提供了宝贵的 历史 资料。
作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兴证全球基金在不断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也致力于引入一些对行业发展或投资理念有益的书籍,曾翻译出版了《台湾股市大泡沫》、《 社会 责任投资》、《掘金绿色投资》等行业书籍,同时也赞助出版了《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邓普顿金律:21个成功和快乐之道》等经典书籍。投资是一个喜欢 历史 的行业,规律时常隐藏在 历史 和案例中,正如马克吐温所说,“ 历史 不会重复,但是惊人的相似。” 我们推动翻译出版的这本《日本的迷失》,正是这样一本有着 历史 借鉴意义之作,期待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文摘自 《日本的迷失·真相1998》 序言
序言作者:杨东 宁泉资产执行董事,兴证全球基金原总经理
【新书介绍】
《日本的迷失·真相 1998》是《日本的迷失》系列丛书完结本。
本书由兴证全球基金翻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西野智彦是日本资深的媒体人,作者通过对许多关键人物的采访和各种绝密材料,真实再现了日本政府、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在应对1998年日本金融危机时的政策博弈,深刻探查了这种博弈如何导致经济的失败。
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收益有波动风险。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本文引用数据真实性的责任由作者承担,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和收益承诺。基金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历史 业绩不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