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国的民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参考资料:清明节--青海频道--人民网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清明节最早源于周朝时期,是为了祭祖和扫墓而设立的。清明节的前身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名臣介子推,他因为谏言不听,被楚庄王流放至鄂山,饿死在山上。为了纪念介子推,人们在这一天禁火不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到了唐朝时期,清明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形式。唐玄宗时,清明节已成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逐渐普及于民间。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在《清明日看李白戏并序》中写道:“每逢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乃是祭祖扫墓之日。”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祖扫墓、踏青游玩、放风筝、打马球等,这些活动都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和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清明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