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养的花,叶子上面有这种白色的东西,是虫子的卵吗??
不是虫卵,是白粉虱的成虫。
白粉虱(拉丁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1],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2],中国各地均有发生,
它在植株叶背大量分泌蜜露,引起真菌大量繁殖,影响到植物正常呼吸与光合作用,寄主范围广,蔬菜中的黄瓜、番茄、辣椒等都能受其所害,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等112科653种植物。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一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二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三龄:体形与二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腊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腊丝;显著看出体背有三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腊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 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二、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节上。[3]
从图片上看,叶子上面的这种白色的东西,是一种叫白粉虱的害虫。已经长成成虫了。白粉虱是很常见的一种小飞虫,它的幼虫是没有翅膀的,成虫会长得像很小的飞蛾。
扩展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半翅目粉虱科。 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白粉虱的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一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二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三龄:体形与二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腊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腊丝;显著看出体背有三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腊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 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二、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节上。
白粉虱的幼虫会隐藏在叶子的背面,如果不注意定期检查,等发现植物感染白粉虱之后,很可能它们已经爬满整棵枝叶了,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发现后一定要及时处理。
白粉虱的成虫、幼虫及卵多固定在植物叶片背面,刺吸植物汁液,尤以嫩叶居多,致使叶片褪色、变黄、凋萎直至干枯。
白粉虱的排泄物能引起煤污病,影响开花和观赏效果。
白粉虱有迁飞的特点,它又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如串红的花叶病毒病、辣椒病毒病,番茄病毒病等等!
白粉虱成虫体表有一层蜡质白粉保护层,且易迁飞,所以我们在药物防治感觉作用不大,其实就是白粉虱自身带的一层保护膜,所以我们在打药时一定要作物正反面打透!
防治办法
1、通风:温室通风,控制温室湿度,尽量减少白粉虱滋生的环境。
2、清洁园圃:清除杂草,并摘除带卵叶片,降低虫口密度。
3、加强管理:定期施肥,适时修剪,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
4、趋性诱杀:利用白粉虱成虫的趋黄及迁飞特性,在发生地设置黄色板并涂上粘油捕杀成虫。
5、天敌防治:丽蚜小蜂是白粉虱的内寄生蜂,保护和应用丽蚜小蜂是防治白粉虱行之有效的措施。
6、药物防治采用啶虫脒、吡虫啉、呋虫胺、螺虫乙酯等,打完封闭8小时即可。白粉虱具有个体小,数量大,繁殖快,为害广的特点,一旦发生极难控制,因此,要勤视察,以预防为主,同时要不间断的连续防治,方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是虫卵,是白粉虱:常见的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