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性教学走进高中物理课堂|高中物理必修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育部曾经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提到了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交流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会掌握得更牢靠,对物理课的兴趣会更高。
一、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物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在其他科目上游刃有余、兴趣十足,但学习物理便丢盔弃甲、望风而逃。究其原因,物理确实也是中学阶段最为困难的一门科目。但教师的课堂讲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只是将理论和盘托出,不能很好地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物理理论。所以,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在语言上能做到形象、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研究、探讨,以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进而促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电场中关于“电场线”的概念时,学生应该知道电场线只是为了更方便地研究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而人为引入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在武侠电影中,当两位武林高手比武时,他们的内功在电影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会回答是通过水波一样透明的效果体现的。这时候教师可以说水波一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特效的目的只是让观众明白他们在使用内功而已,这和电场中电场线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类比,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
二、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每节课都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就是教学目标,它包含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学生不太清楚,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存在着盲目性,自学就没有针对性。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糊里糊涂。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目标,特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以及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得到落实。教师在设计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梯度,要循序渐进,难度慢慢加大,直到突破重难点。
比如确定“电场强度”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时,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就需要有梯度。首先要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电场不同地方强弱不同,为了描述它的不同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方向。最后就是能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公式,并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并计算。这样的目标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慢慢的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这样也就实现了情感目标的要求。
三、鼓励学生积极自学
自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对于物理教材中理论较少、叙述性较强的知识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1.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先给学生几个问题:通常在什么时候会看到彩虹?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彩虹为什么是桥的形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指导他们一边自学一边思考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使学生能学懂、应用某一知识点,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激发他们自学的积极性。在讲解“动量定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个实验:在泡沫塑料(不要太厚)上放四个鸡蛋,把一本硬皮书的四个角支在鸡蛋上,在书上轻轻放三块砖,并在砖上放一块瓦片,请一位同学用一把锤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猛击瓦片,结果学生会看到瓦碎蛋全。这个实验会极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分组讨论,总结结论
在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章节都是探究性的知识点。比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是为动能定理服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完全放开,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讨论、实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去研究。最后每个小组总结出结论,让这个小组的组长在全班提出,其他组再讨论,直到找出正确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亲身的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角,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课堂已不再需要“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也不再是默默的毫无主见的接受者,他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中心。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生讨论、交流、提问、质疑,以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才是教法的根本。教师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切实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物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在其他科目上游刃有余、兴趣十足,但学习物理便丢盔弃甲、望风而逃。究其原因,物理确实也是中学阶段最为困难的一门科目。但教师的课堂讲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只是将理论和盘托出,不能很好地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物理理论。所以,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在语言上能做到形象、生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研究、探讨,以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进而促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电场中关于“电场线”的概念时,学生应该知道电场线只是为了更方便地研究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而人为引入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在武侠电影中,当两位武林高手比武时,他们的内功在电影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会回答是通过水波一样透明的效果体现的。这时候教师可以说水波一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特效的目的只是让观众明白他们在使用内功而已,这和电场中电场线是一样的。有了这样的类比,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轻松。
二、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每节课都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就是教学目标,它包含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学生不太清楚,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存在着盲目性,自学就没有针对性。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糊里糊涂。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目标,特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以及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得到落实。教师在设计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梯度,要循序渐进,难度慢慢加大,直到突破重难点。
比如确定“电场强度”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时,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就需要有梯度。首先要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电场不同地方强弱不同,为了描述它的不同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接下来就是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方向。最后就是能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公式,并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并计算。这样的目标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慢慢的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这样也就实现了情感目标的要求。
三、鼓励学生积极自学
自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对于物理教材中理论较少、叙述性较强的知识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1.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先给学生几个问题:通常在什么时候会看到彩虹?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彩虹为什么是桥的形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然后教师指导他们一边自学一边思考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使学生能学懂、应用某一知识点,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以激发他们自学的积极性。在讲解“动量定理”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一个实验:在泡沫塑料(不要太厚)上放四个鸡蛋,把一本硬皮书的四个角支在鸡蛋上,在书上轻轻放三块砖,并在砖上放一块瓦片,请一位同学用一把锤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猛击瓦片,结果学生会看到瓦碎蛋全。这个实验会极大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分组讨论,总结结论
在物理课本中有很多章节都是探究性的知识点。比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是为动能定理服务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完全放开,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讨论、实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家去研究。最后每个小组总结出结论,让这个小组的组长在全班提出,其他组再讨论,直到找出正确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亲身的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角,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课堂已不再需要“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也不再是默默的毫无主见的接受者,他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需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中心。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生讨论、交流、提问、质疑,以提高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才是教法的根本。教师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切实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