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写观察记录 如何写观察记录
展开全部
如何写观察记录
简燕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遵照园长的指示,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提高写作观察记录的水平。
一.什么是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教育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为什么要写观察记录
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在于教育者通过观察发现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方法,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它的核心价值是让教师在对每个儿童进行关注时,能更好地遵循新《纲要》的精神,提高教师观察的敏锐力,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观察记录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帮助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怎样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者、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性别、年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和措施反思等。
写观察记录的步骤是:
1、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就观察什么。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性格内向,还有的活泼好动,所以要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再采用个体观察或全体(小组)的观察,也可以连续几天的观察。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例如,不同
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详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观察记录的范围可以是幼儿一日生活各方面内容,如,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游戏状态及水平、情绪、语言、动作、行为发展等。其一般要素如下:
a. 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 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 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 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 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详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一部分。
3、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先天的因素)、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1)分析过程
幼儿行为概述(幼儿表现是什么?)
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幼儿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幼儿需求(幼儿的深层需求是什么?)
(2) 分析理论
儿童发展规律
个人差异
事件发生时的背景
(3)分析角度
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行为原因
从欣赏的角度解读儿童发展
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儿童行为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二部分。
四.写观察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1) 真实
记录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要因为要完成记录的篇数,随意编造或根据孩子反映的情况瞎写,这样的记录没有任何意义。
(2) 客观
客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录时要客观描述幼儿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不要从自己角度给幼儿贴标签。如,某某是个淘气、攻击性强、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孩子,这种描述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不可取的。二是分析要客观,策略要具体、得当,表明针对问题的做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虚话、套话。如,不要只说“幼儿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套话,要对具体用什么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有思考和阐述。
(3) 深入
观察到各种现象后,要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验证策略是否得当,从而使观察层层深入。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事件发生时的背景等等,分析问题切忌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幼儿的特
点、需要和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化、形式化地记录和进行无关痛痒的分析。
(4) 有价值
观察首先要有目的,了解不同幼儿的特点,捕捉幼儿典型的行为,发现教育规律。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在观察过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体地记录下来,根据观察记录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长期深入观察某一方面的内容,得到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将“理解先于教育”落在实处,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研究课题。
五.如何才能写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 1、教师要重新调整与幼儿的关系
(1) 教师要学会参与。所谓“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能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双方都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的过程,探索想法,技巧与材料的使用,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幼儿的角色定位在接受指导和支配的地位。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2) 教师要学会倾听。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教师仔细倾听幼儿建议、刺激幼儿想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以及鼓励幼儿做出回应,减少对幼儿的干预。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3) 教师要学会等待。所谓“等待”就是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
(4) 教师要学会积累。所谓“积累”就是要教师妥善保管、处理好幼儿的记
录资料。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幼儿的言行,谨慎保管好记录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出相应的跟进方案。
2、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1) 加强学习和读书。由于观察记录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积累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提高观察记录的技巧。同时,同事间相互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的经验。
(2) 提高记录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带一只笔,随时记录下幼儿的言行,即使你觉得这些并不是“闪光点”,对幼儿来说也是重要的。并要在活动中找出问题,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在反思分析中调整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 把观察记录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贵在坚持。观察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并不保证在短时间内一定有答案,有时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持之以恒地把这件事做下去,教师就会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对每个人都有益处,幼儿也会因此获得提高。
3、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中来
通过分享幼儿在园的记录,引导家长对幼儿在家的活动进行记录,将家园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效能。
六.实例分析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 现场观察
2. 记录观察结果
3. 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详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 工作计划 、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 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 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 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看起来很复杂,事实上它的确复杂,是需要我们花许多时间和努力去学会的技巧。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只要教师真正了解了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凭借这些真实的材料,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发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是一名幼教老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基本直观的体现。
简燕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遵照园长的指示,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提高写作观察记录的水平。
一.什么是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被研究的对象,如实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教育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为什么要写观察记录
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在于教育者通过观察发现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方法,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它的核心价值是让教师在对每个儿童进行关注时,能更好地遵循新《纲要》的精神,提高教师观察的敏锐力,关注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观察记录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它也能帮助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怎样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者、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性别、年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和措施反思等。
写观察记录的步骤是:
1、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就观察什么。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性格内向,还有的活泼好动,所以要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再采用个体观察或全体(小组)的观察,也可以连续几天的观察。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例如,不同
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详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观察记录的范围可以是幼儿一日生活各方面内容,如,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游戏状态及水平、情绪、语言、动作、行为发展等。其一般要素如下:
a. 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 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 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 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 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详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一部分。
3、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先天的因素)、年龄特征、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1)分析过程
幼儿行为概述(幼儿表现是什么?)
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幼儿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幼儿需求(幼儿的深层需求是什么?)
(2) 分析理论
儿童发展规律
个人差异
事件发生时的背景
(3)分析角度
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行为原因
从欣赏的角度解读儿童发展
从专业的角度解读儿童行为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记录的第二部分。
四.写观察记录应注意的问题
(1) 真实
记录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要因为要完成记录的篇数,随意编造或根据孩子反映的情况瞎写,这样的记录没有任何意义。
(2) 客观
客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记录时要客观描述幼儿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不要从自己角度给幼儿贴标签。如,某某是个淘气、攻击性强、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孩子,这种描述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不可取的。二是分析要客观,策略要具体、得当,表明针对问题的做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虚话、套话。如,不要只说“幼儿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套话,要对具体用什么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有思考和阐述。
(3) 深入
观察到各种现象后,要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验证策略是否得当,从而使观察层层深入。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参照幼儿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事件发生时的背景等等,分析问题切忌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幼儿的特
点、需要和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化、形式化地记录和进行无关痛痒的分析。
(4) 有价值
观察首先要有目的,了解不同幼儿的特点,捕捉幼儿典型的行为,发现教育规律。只有明确了观察目的,才能在观察过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体地记录下来,根据观察记录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长期深入观察某一方面的内容,得到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将“理解先于教育”落在实处,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研究课题。
五.如何才能写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 1、教师要重新调整与幼儿的关系
(1) 教师要学会参与。所谓“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能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双方都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动的过程,探索想法,技巧与材料的使用,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幼儿的角色定位在接受指导和支配的地位。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2) 教师要学会倾听。所谓“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教师仔细倾听幼儿建议、刺激幼儿想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以及鼓励幼儿做出回应,减少对幼儿的干预。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
(3) 教师要学会等待。所谓“等待”就是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或者说是在更积极地寻找一个成熟的时机、一个更好的教育点。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的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定的时间。”
(4) 教师要学会积累。所谓“积累”就是要教师妥善保管、处理好幼儿的记
录资料。教师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幼儿的言行,谨慎保管好记录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出相应的跟进方案。
2、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1) 加强学习和读书。由于观察记录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积累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提高观察记录的技巧。同时,同事间相互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获得很多直接的经验。
(2) 提高记录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带一只笔,随时记录下幼儿的言行,即使你觉得这些并不是“闪光点”,对幼儿来说也是重要的。并要在活动中找出问题,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在反思分析中调整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 把观察记录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贵在坚持。观察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并不保证在短时间内一定有答案,有时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如果持之以恒地把这件事做下去,教师就会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果,这样对每个人都有益处,幼儿也会因此获得提高。
3、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对幼儿活动的记录中来
通过分享幼儿在园的记录,引导家长对幼儿在家的活动进行记录,将家园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效能。
六.实例分析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 现场观察
2. 记录观察结果
3. 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详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 工作计划 、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 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 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 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看起来很复杂,事实上它的确复杂,是需要我们花许多时间和努力去学会的技巧。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只要教师真正了解了幼儿的阶段性特征,凭借这些真实的材料,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发展。
观察记录不是靠学习写作方法完成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探索与积累教育实践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来完成的。是一名幼教老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基本直观的体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