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季新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时的勇敢心理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屡次失败,革命事业面临重重困难。同时,革命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陶成章、章炳麟与孙中山产生了分歧。
面对困难,孙中山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革命家精神,指挥若定。1910年2月,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长堤会议上,孙中山决定暂时中止不成熟的起义活动,改为厚蓄实力,同时揭穿了陶、章的谬误。
相比之下,汪精卫没有正确看待形势,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情绪,在革命困难时期,走向了极端,企图通过暗杀来解决问题。因此,他策划谋刺摄政王载沣的行动。
谋刺载沣事件后,汪精卫的性格发展出了懦弱自卑的特点。在事件中,他因谋刺不成而被捕,本应被判死刑,但后来被判终身监禁。武昌起义后,清廷被迫释放政治犯,汪也获释。
在狱中,汪精卫写了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可惜的是,他在晚节不保的情况下,这首诗已无人记诵。
扩展资料
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 因“骨髓肿”病死。其夫人为陈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