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朝灭亡的内因其实在明朝初建就形成了,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王朝像明朝那样建立之初就已经奠定了其灭亡的基础。就好比是按上了一个定时炸弹,时间一到,必炸的粉身碎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促其灭亡的内因吧。
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
政治上,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法律形同虚设,大臣失去应有的气节。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实源于成祖朝。明代也是对大臣最为苛刻的时代,在这一点上,远远比不上宋代。由于对朝臣的严重不信任感,太祖朝就建立了针对朝臣的特务制度,对朝臣实行最严密的监视。如此的怀疑,实非盛世之象。而明朝皇帝又生性残忍好杀,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就进行疯狂的屠杀。一代又一代的屠杀,杀尽了臣节,杀灭了大臣对皇室的感情与信任,只剩下对皇权的畏惧。那么,越到后来,越少治世之能才,越多混世之庸仆。而且个个对权力孜孜不倦,难免引起朋党之争。当皇帝勤政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基本的局面;而当皇帝殆政的时候,诺大的皇权就出现了真空现象。权力的空白总是要人去填补的,要么是权臣,要么是巨阉。但往往权力的天平总向宦竖倒去,因为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
经济上,皇权的绝对化,必然导致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而这种干预又是带着消费目的的。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但因为明代皇权空前加强,基本不受其他政治势力的牵制,所以表现的就更加突出,危害性也更大。明代设立了皇庄,与民争利。而早要西汉,贾谊早就看出了这种弊端,写出《论贵贮疏》上呈,终被文帝采纳;桓宽在《盐铁论》中更是激进,要求皇帝基本不要干预民间经济的运作。汉初,在经济领域,基本上是奉行黄老哲学,皇室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基本不干预经济——萧规曹随,才有了日后大汉的繁荣昌盛。而明代皇帝非但要与民争利,更过分的是贪恋金银,设内帑而弃户部;最典型的就是万历帝。三大役已经花光了户部的钱,而万历却不拿分文充实国库,一旦在发生内乱外争,这钱往什么地方拿?还不是到老百姓那里掠夺!如次竭泽而渔,民焉有不反?在加上各诸侯,上下官宦的残酷刻剥,朱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喊杀中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文化上,皇权的决对化,使士风更加的萎丧。唐代的科举有进士,有明经,有特科。特别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贤良方正,如能言直谏,使天下才俊尽入毂中矣!宋代除了在考试制度上悉尊唐制外,考试形式上还有策论,古文等。而明代科举,只设进士科,而且考试形式限死在八股上。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无法自由发挥,不能妄议朝政。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只能成为皇帝本人的奴隶,沦为皇权的执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设者。用这样目的选拔出来的人才,有几个能有真才实学?用利益把学术结合起来,匡骗了天下的读书人,使其不能把精力用在真正的研究上,一个个沦为与国无益的腐儒。所以,终明一代,出现了金凤在野而乌雀在堂的可叹现象。这些所谓的“才俊”再到官场上去洗涤一番,就更加的臭不可闻了!
军事上,因为皇权绝对化,叫皇帝把军权视为命根子。这就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二是对战争的绝对指挥权。而战争永远是强者的武器,弱者去统领它,只能是败坏国家的武装机器。明代皇帝善于招降纳叛,把原来的土匪草寇都收进自己的帐下,这就是“以兵息寇”法。如果是强者去统御,那不会出什么乱子,如果叫弱者去统御,又逢乱世,这些人就会沦为兵寇,其危害性是毁灭性的。太祖,成祖都是在战争中打过来的人,知道怎么与这些人打交道;而后世之君深居内宫,不晓战事,又怎么去制服这些虎狼之师呢?所以到思宗朝,兵寇与民贼大炽,相交为患,烧灭了大明三百年的基业。同理,一个不懂战争的皇帝去指挥战争,只能导致亡国大祸。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证。明代皇帝在这方面太缺乏必要的自知之明,不懂用人以利已的道理。
其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前面讲说,皇权空断是宦官专权的前提,而明朝皇帝也大多不争气,经年累月的不问政事是寻常之事,这如果放到其他任何朝代,大概都算是很荒唐的事情;而在明代却变成了常理!这些宦竖站据司礼监这一风水宝地,可以待皇帝批答奏文,下行诏谕,实际是上把最高的决策权与行政权都拦为已有。而明代外戚与朝臣的势力又特别的弱,失去权力的应有平衡,大权自然被权阉所带理。再加上宦官掌握了东西两厂,握有司法与缉查大权,天下人自然敢怒而不敢言。权力有衍生的趋势,权阉手握最高权力,自然会向经济,军事,文化上索取更多的权力。但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刘谨被称为立皇帝,魏宗贤被称为九千岁,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明朝也在内部纷争中渐渐走向衰弱,走向崩溃!
最后,政治上的黑暗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似欲的膨胀。大环境如此,却还要强调什么理学正统,这必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地说,另一面也萌发了思想启蒙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创立了出来。大禹治水,尚用疏的办法,而明朝统治者却在人性上用堵的办法,造成了人性的虚伪与分裂。民风焉有不坏之理?明儒强调正人纲,去私欲;暗底里却一个比一个肮脏堕落。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始终不能掩饰内心的龌龊渺弱。皇帝淫,官宦淫,百姓也淫。一家一本春宫图,虽然夸张,实为写照。明代尚贞,却泛滥了淫风,不得不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宋代曾有人总结国弱的原因之一是士大夫无耻,而明代的士大夫,可与宋代相比否?北宋灭亡,士人奋发图强,留有百年基业;而南明各小朝廷从上到下却醉生梦死,非但恢复无望,连偏安也不可得,被清军各各剿灭,悲哉!马士英之流,就是最好的典型;如此“中兴之臣”,焉有中兴之国?国之将亡,还损兵肥私,国之灭,皆常理!
汉以国强而恒亡,唐以兵盛而主熄;而明,恰恰是以权独而遭祸!可怜了思宗,伤心地看着这破朽的马车摔下悬岩,自已也以身殉国,吊死煤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哀后人也。
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
政治上,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法律形同虚设,大臣失去应有的气节。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实源于成祖朝。明代也是对大臣最为苛刻的时代,在这一点上,远远比不上宋代。由于对朝臣的严重不信任感,太祖朝就建立了针对朝臣的特务制度,对朝臣实行最严密的监视。如此的怀疑,实非盛世之象。而明朝皇帝又生性残忍好杀,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就进行疯狂的屠杀。一代又一代的屠杀,杀尽了臣节,杀灭了大臣对皇室的感情与信任,只剩下对皇权的畏惧。那么,越到后来,越少治世之能才,越多混世之庸仆。而且个个对权力孜孜不倦,难免引起朋党之争。当皇帝勤政的时候,还可以维持基本的局面;而当皇帝殆政的时候,诺大的皇权就出现了真空现象。权力的空白总是要人去填补的,要么是权臣,要么是巨阉。但往往权力的天平总向宦竖倒去,因为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
经济上,皇权的绝对化,必然导致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而这种干预又是带着消费目的的。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但因为明代皇权空前加强,基本不受其他政治势力的牵制,所以表现的就更加突出,危害性也更大。明代设立了皇庄,与民争利。而早要西汉,贾谊早就看出了这种弊端,写出《论贵贮疏》上呈,终被文帝采纳;桓宽在《盐铁论》中更是激进,要求皇帝基本不要干预民间经济的运作。汉初,在经济领域,基本上是奉行黄老哲学,皇室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基本不干预经济——萧规曹随,才有了日后大汉的繁荣昌盛。而明代皇帝非但要与民争利,更过分的是贪恋金银,设内帑而弃户部;最典型的就是万历帝。三大役已经花光了户部的钱,而万历却不拿分文充实国库,一旦在发生内乱外争,这钱往什么地方拿?还不是到老百姓那里掠夺!如次竭泽而渔,民焉有不反?在加上各诸侯,上下官宦的残酷刻剥,朱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喊杀中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文化上,皇权的决对化,使士风更加的萎丧。唐代的科举有进士,有明经,有特科。特别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贤良方正,如能言直谏,使天下才俊尽入毂中矣!宋代除了在考试制度上悉尊唐制外,考试形式上还有策论,古文等。而明代科举,只设进士科,而且考试形式限死在八股上。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无法自由发挥,不能妄议朝政。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只能成为皇帝本人的奴隶,沦为皇权的执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设者。用这样目的选拔出来的人才,有几个能有真才实学?用利益把学术结合起来,匡骗了天下的读书人,使其不能把精力用在真正的研究上,一个个沦为与国无益的腐儒。所以,终明一代,出现了金凤在野而乌雀在堂的可叹现象。这些所谓的“才俊”再到官场上去洗涤一番,就更加的臭不可闻了!
军事上,因为皇权绝对化,叫皇帝把军权视为命根子。这就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二是对战争的绝对指挥权。而战争永远是强者的武器,弱者去统领它,只能是败坏国家的武装机器。明代皇帝善于招降纳叛,把原来的土匪草寇都收进自己的帐下,这就是“以兵息寇”法。如果是强者去统御,那不会出什么乱子,如果叫弱者去统御,又逢乱世,这些人就会沦为兵寇,其危害性是毁灭性的。太祖,成祖都是在战争中打过来的人,知道怎么与这些人打交道;而后世之君深居内宫,不晓战事,又怎么去制服这些虎狼之师呢?所以到思宗朝,兵寇与民贼大炽,相交为患,烧灭了大明三百年的基业。同理,一个不懂战争的皇帝去指挥战争,只能导致亡国大祸。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证。明代皇帝在这方面太缺乏必要的自知之明,不懂用人以利已的道理。
其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前面讲说,皇权空断是宦官专权的前提,而明朝皇帝也大多不争气,经年累月的不问政事是寻常之事,这如果放到其他任何朝代,大概都算是很荒唐的事情;而在明代却变成了常理!这些宦竖站据司礼监这一风水宝地,可以待皇帝批答奏文,下行诏谕,实际是上把最高的决策权与行政权都拦为已有。而明代外戚与朝臣的势力又特别的弱,失去权力的应有平衡,大权自然被权阉所带理。再加上宦官掌握了东西两厂,握有司法与缉查大权,天下人自然敢怒而不敢言。权力有衍生的趋势,权阉手握最高权力,自然会向经济,军事,文化上索取更多的权力。但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刘谨被称为立皇帝,魏宗贤被称为九千岁,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明朝也在内部纷争中渐渐走向衰弱,走向崩溃!
最后,政治上的黑暗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似欲的膨胀。大环境如此,却还要强调什么理学正统,这必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地说,另一面也萌发了思想启蒙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创立了出来。大禹治水,尚用疏的办法,而明朝统治者却在人性上用堵的办法,造成了人性的虚伪与分裂。民风焉有不坏之理?明儒强调正人纲,去私欲;暗底里却一个比一个肮脏堕落。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始终不能掩饰内心的龌龊渺弱。皇帝淫,官宦淫,百姓也淫。一家一本春宫图,虽然夸张,实为写照。明代尚贞,却泛滥了淫风,不得不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宋代曾有人总结国弱的原因之一是士大夫无耻,而明代的士大夫,可与宋代相比否?北宋灭亡,士人奋发图强,留有百年基业;而南明各小朝廷从上到下却醉生梦死,非但恢复无望,连偏安也不可得,被清军各各剿灭,悲哉!马士英之流,就是最好的典型;如此“中兴之臣”,焉有中兴之国?国之将亡,还损兵肥私,国之灭,皆常理!
汉以国强而恒亡,唐以兵盛而主熄;而明,恰恰是以权独而遭祸!可怜了思宗,伤心地看着这破朽的马车摔下悬岩,自已也以身殉国,吊死煤山。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哀后人也。
展开全部
一。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二。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三。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军队建设落后,明初兵将兵离,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克扣军饷之事时有发生,士兵厌战情绪强烈。将领不习兵事,生活腐化,纪律松散。良将屡遭迫害,武器虽然先进,却需耗巨资。难以普及。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二。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三。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军队建设落后,明初兵将兵离,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斗力低下,克扣军饷之事时有发生,士兵厌战情绪强烈。将领不习兵事,生活腐化,纪律松散。良将屡遭迫害,武器虽然先进,却需耗巨资。难以普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各朝代的经济实力都是很强的,一直占世界比重都40%以上
但是因为是帝王封建制度,天下系于一人。在这样强大的背景面前,帝王强力,则国家实力能发挥得不可限量,但是如果帝王昏庸无能,那么由于国家过于庞大,处理事务都很繁重,中央政府自然就没能力很好掌控国家。
在明朝末期,由于连续几个皇帝都没有太大才干,且荒淫无度,贪图享受,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加上当时几乎10年黄河流域就有大涝,百姓财产很难积累,而且经常大旱,农业发展迟缓。尤其光宗、熹宗听信谗臣毒害忠良,更加搞的民不聊生,各地每年都有小规模农民起义,连年用兵,国库空虚,使一个强大的中国疲弱不堪。虽然后来思宗崇祯帝诛杀馋臣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且他秉性多疑,刚愎自用。又不懂军事,各地起义已经大大消耗了中央军事实力,且北方皇太极(清朝太祖)不断入侵。明朝可以说到那时已经奄奄一息。这时候有号称闯王的李自成发动的全国农民起义从根本动摇了明朝的统治。这时候的一大批有名的抗清将军如袁崇焕等已给崇祯怀疑叛乱而处死,明朝根本没有什么可用之将。面对李自成南方的威胁,原抗清总兵吴三桂怕腹背受敌而亡,投靠北方清军,引清军入关。此时明朝已经被李自成推翻,崇祯也自杀上吊,留的遗言是:勿伤百姓!说明他也知道明朝气数已经,没有抗争的意义了。这时候其实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清军大败李自成后建立清朝统治中国,后来明朝残部聚集于台湾,云南等地一直坚称要反清复明,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公元1683年郑克爽为首的台湾明朝最后势力投靠清朝,至此明朝不管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完全灭亡了。
补充:看到下面有位仁兄复制的文章,以及文后的总结,感觉有曲解原文的嫌疑。在封建君主国家,一时的富强不一定是君主的才干,但是长时间的贫弱绝对是君主的无能,不管东厂西厂还是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君主失德,贪图享乐而不能让禅贤德之人,刚愎自用,任用奸邪(这也可以说是大部分封建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给人的感觉是国家是好的,只是遇到了太多的贪官乱民,何其荒谬?还有他提到的和北方清军议和。简直可以说是智商极‘高’者才所能出之论调。动摇明朝根基的是本朝百姓,是百姓对其的唾弃,要不然如何会有这么多百姓愿意跟随李自成攻打朝廷,灭其宗室?这又与外朝结盟不结盟有何必然联系?中国有句古话:趁你病 要你命! 试问一个天天惦记灭明建清的势力,会在眼看明朝就快要自动灭亡的情况下和其议和、雪中送碳吗?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因为是帝王封建制度,天下系于一人。在这样强大的背景面前,帝王强力,则国家实力能发挥得不可限量,但是如果帝王昏庸无能,那么由于国家过于庞大,处理事务都很繁重,中央政府自然就没能力很好掌控国家。
在明朝末期,由于连续几个皇帝都没有太大才干,且荒淫无度,贪图享受,苛捐杂税越来越多。加上当时几乎10年黄河流域就有大涝,百姓财产很难积累,而且经常大旱,农业发展迟缓。尤其光宗、熹宗听信谗臣毒害忠良,更加搞的民不聊生,各地每年都有小规模农民起义,连年用兵,国库空虚,使一个强大的中国疲弱不堪。虽然后来思宗崇祯帝诛杀馋臣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且他秉性多疑,刚愎自用。又不懂军事,各地起义已经大大消耗了中央军事实力,且北方皇太极(清朝太祖)不断入侵。明朝可以说到那时已经奄奄一息。这时候有号称闯王的李自成发动的全国农民起义从根本动摇了明朝的统治。这时候的一大批有名的抗清将军如袁崇焕等已给崇祯怀疑叛乱而处死,明朝根本没有什么可用之将。面对李自成南方的威胁,原抗清总兵吴三桂怕腹背受敌而亡,投靠北方清军,引清军入关。此时明朝已经被李自成推翻,崇祯也自杀上吊,留的遗言是:勿伤百姓!说明他也知道明朝气数已经,没有抗争的意义了。这时候其实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清军大败李自成后建立清朝统治中国,后来明朝残部聚集于台湾,云南等地一直坚称要反清复明,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公元1683年郑克爽为首的台湾明朝最后势力投靠清朝,至此明朝不管是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完全灭亡了。
补充:看到下面有位仁兄复制的文章,以及文后的总结,感觉有曲解原文的嫌疑。在封建君主国家,一时的富强不一定是君主的才干,但是长时间的贫弱绝对是君主的无能,不管东厂西厂还是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君主失德,贪图享乐而不能让禅贤德之人,刚愎自用,任用奸邪(这也可以说是大部分封建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给人的感觉是国家是好的,只是遇到了太多的贪官乱民,何其荒谬?还有他提到的和北方清军议和。简直可以说是智商极‘高’者才所能出之论调。动摇明朝根基的是本朝百姓,是百姓对其的唾弃,要不然如何会有这么多百姓愿意跟随李自成攻打朝廷,灭其宗室?这又与外朝结盟不结盟有何必然联系?中国有句古话:趁你病 要你命! 试问一个天天惦记灭明建清的势力,会在眼看明朝就快要自动灭亡的情况下和其议和、雪中送碳吗?简直是痴人说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明朝灭亡主要是由于宦官干政,明朝的宦官势力大伙儿都是知道的,什么东厂西厂,司礼监。而这些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太祖朱元璋建国时就定下规矩:宦官不得干政!但是他的子孙当屁一样的给放了,先是朱棣动用郑和下西洋,接着朱祁镇信用宦官王振,酿成土木之变的国耻,再是朱厚照重用刘瑾。使大明前期打下的辉煌伟业最后败在了宦官手里。当然,皇帝的昏庸也是其次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3-15
展开全部
1 统治集团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 土地兼并严重和自然灾害影响,加上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3 少数民族(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进攻,弄得明朝内外交困(农民战争爆发),4 从地理史上来说是当时气候变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南下。总的来说明朝灭亡是内忧外患所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