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句话的意思是储备充足的粮草,加强根据地建设,不要急于称王称帝。这句话不是朱元璋说的,是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所提出的意见。
元末天下混乱,农民起义四起,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多如牛毛。朱元璋作为众多割据势力的一支,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保卫自己的地盘;“广积粮”就是要储备充足的粮草,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缓称王”则是不要急于称王称帝,因为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就是不当出头鸟,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什么都有了。
扩展资料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出的背景: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其次,当时的中国,基本是元朝坐拥北方,而各地起义军在南方,当此之时,朱元璋还不是最强的几个义军首领,这种时候谁先称王谁就会被元朝优先打击,自然刘伯温想让朱元璋推迟称王,当元朝和其他几个起义军打的两败俱伤之时在坐拥渔人之利,历史证明,这一招非常高明。
高筑墙是指,建立一个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
广积粮,当时虽然朱元璋占据的江淮之地是富庶之地,但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更重要的是,所谓“粮草先行”,战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储备;
缓称王,元朝末年,各地烽烟四起,缓称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独面对元朝的镇压,同时,利用小明王的声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
2006-08-06
回答者:菜园青蛙 - 试用期 一级 8-2 22:19
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有很多敌人,非常强大的敌人,像陈友谅.张士诚.
实力不够的时候你只能等待...
多多囤积粮食,修好你的防御,然后放慢称王的速度.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后来明太祖就出现了
回答者:whatprince - 魔法师 四级 8-2 22:22
这话貌似是刘伯温对朱元璋说的
回答者:cannavaro82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8-2 23:52
cannavaro82 朋友说的对,是刘伯温对朱元璋说的。
原文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至于具体含义:
“修好防御工事,多多囤积军粮,暂时不要称王。”
回答者:余少平 - 探花 十级 8-3 19:03
这话是刘伯温对朱元璋
回答者:l357357 - 试用期 一级 8-5 18:37
当时还有很多强敌,所以不能着急称王,还要积蓄粮草,城墙仍然要加高,不能放松警惕~~!!
回答者:queencj - 试用期 一级 8-5 18:41
广泛囤积粮草,修固城墙,最后再起义
回答者:fihu2020 - 试用期 一级 8-5 18:44
修好防御工事,多多囤积军粮,暂时不要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