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柳姓由来: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属于以都城名为氏。战国末期,楚怀王熊槐有孙子名熊心,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推为首领,也称楚怀王,号称“义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记载:“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明言:“怀王心无后”。虽然楚怀王根本就未能到达即定的新都城长沙,被项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杀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汉朝名家文颖的话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是汉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实际上完整地持续了两汉的全历程。但在汉朝史家巨摩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为楚怀王熊心专门立传,这个“失误”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颇受非议。清朝学者赵翼的评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项羽尝北而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楚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这虽然不能回避刘氏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之谕的感激之怀在起诺大作用,但毕竟为历史保留了真正属实的一笔。
在楚怀王熊心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为姓氏者,称柳氏、郴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团实行府兵制时采取的措施,当时将其新军将领,除在六镇仍保持复姓者不动外,其他人皆按功劳次序,将已改的汉字单姓恢复或改为鲜卑旧姓,如于姓仍改为勿忸于。其中还包括赐胡姓,如李虎、阎庆并被赐姓大野氏,李弼被赐姓徒何氏,周摇被赐姓车非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而以赐姓宇文者为最多,诸如王杰、祖孝芬、崔谦、郑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赐之。当年,士兵多有以统帅之鲜卑姓作为己姓之例,如独孤楷本姓李,以从主将独孤信而得姓。
宇文泰集团恢复胡姓的目的,在于加强胡族贵族内部以及胡汉统治者之间的合作,而被改姓者则的确因之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著名的南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庾信曾在《出自蓟门行》中记载:“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说明复姓在社会上有特权地位。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鄂柳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柳特氏,亦称鄂尔果诺特氏:世居喀尔喀(今蒙古国)。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gonote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多冠汉姓为柳氏、刘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柳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末清初有著名民间评话艺术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曹永昌在十五岁时强悍不驯,屡屡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后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曹永昌后来渡江南下,变姓为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其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柳逢春在云间(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对于他的评书艺术水平,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在曹永昌的后裔子孙中,都称柳氏。
在明末清初,江南有著名的妓女杨隐,公元1618~1664年,字影怜,婚后号河东君;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杨隐自幼聪颖绝伦,入吴江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其熏染,“博览群籍,能诗文,间作白描花卉,秀雅绝伦。”后被卖入明朝故相周道登家,因年幼明慧,主人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十四岁时,杨隐离开周府,流落为妓,往来于吴越间,与高才名士交往,改名柳如是。柳如是婉媚俏丽,格调高绝,于是江左之地,“一时喧誉,独推章台”,遂成一代名妓。在明末,嫁与著名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公元1664年,钱谦益在八十三岁那年病逝于杭州,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她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鲁国大夫姬展禽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籍《广韵》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国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氏,称柳氏。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旦的裔孙鲁孝公姬称有个儿子叫姬展,姬展的孙子叫姬无骇,他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展氏。后传至展禽一代,称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孙就以柳为氏,世称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鲁孝公姬称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氏。柳下惠是鲁国大夫,曾掌管刑狱。据说他曾夜宿郭门,“有女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为乱。”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怀不乱”之美德,故谥曰“惠”,史称“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说,展禽在家门前种有很多柳树,由于他讲究惠德,因而被人称之为“柳下惠”。亚圣孟子赞之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为氏,称柳氏。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柳氏族人奉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称女色面前的“圣贤君子”。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属于以都城名为氏。战国末期,楚怀王熊槐有孙子名熊心,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推为首领,也称楚怀王,号称“义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记载:“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明言:“怀王心无后”。虽然楚怀王根本就未能到达即定的新都城长沙,被项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杀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记集解》中引汉朝名家文颖的话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是汉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实际上完整地持续了两汉的全历程。但在汉朝史家巨摩司马迁的《史记》中,却没有为楚怀王熊心专门立传,这个“失误”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颇受非议。清朝学者赵翼的评论最具代表性,他说:“《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项羽尝北而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楚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这虽然不能回避刘氏对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之谕的感激之怀在起诺大作用,但毕竟为历史保留了真正属实的一笔。
在楚怀王熊心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为姓氏者,称柳氏、郴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团实行府兵制时采取的措施,当时将其新军将领,除在六镇仍保持复姓者不动外,其他人皆按功劳次序,将已改的汉字单姓恢复或改为鲜卑旧姓,如于姓仍改为勿忸于。其中还包括赐胡姓,如李虎、阎庆并被赐姓大野氏,李弼被赐姓徒何氏,周摇被赐姓车非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而以赐姓宇文者为最多,诸如王杰、祖孝芬、崔谦、郑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赐之。当年,士兵多有以统帅之鲜卑姓作为己姓之例,如独孤楷本姓李,以从主将独孤信而得姓。
宇文泰集团恢复胡姓的目的,在于加强胡族贵族内部以及胡汉统治者之间的合作,而被改姓者则的确因之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著名的南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庾信曾在《出自蓟门行》中记载:“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说明复姓在社会上有特权地位。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时期蒙古鄂柳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鄂柳特氏,亦称鄂尔果诺特氏:世居喀尔喀(今蒙古国)。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rgonote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多冠汉姓为柳氏、刘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柳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运动中,被地方汉族最高行政长官赐予的汉姓,亦有汉族兵员驻守边疆时与各民族联姻后带入的汉姓。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明末清初有著名民间评话艺术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号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江苏泰州。曹永昌在十五岁时强悍不驯,屡屡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后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曹永昌后来渡江南下,变姓为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其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柳逢春在云间(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对于他的评书艺术水平,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净空;或如风号雨泣,乌悲暮骸。亡国之恨,檀板之声无绝,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在曹永昌的后裔子孙中,都称柳氏。
在明末清初,江南有著名的妓女杨隐,公元1618~1664年,字影怜,婚后号河东君;吴江人(今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杨隐自幼聪颖绝伦,入吴江盛泽镇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婢,受其熏染,“博览群籍,能诗文,间作白描花卉,秀雅绝伦。”后被卖入明朝故相周道登家,因年幼明慧,主人常抱膝上,教以诗词歌赋。十四岁时,杨隐离开周府,流落为妓,往来于吴越间,与高才名士交往,改名柳如是。柳如是婉媚俏丽,格调高绝,于是江左之地,“一时喧誉,独推章台”,遂成一代名妓。在明末,嫁与著名文学家钱廉益为妾,其善画,白描花卉,雅秀绝伦,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览群书,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称为“秦淮八艳”之首。公元1664年,钱谦益在八十三岁那年病逝于杭州,四十七岁的柳如是受到钱氏家族的排斥,她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当年她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追随钱谦益于九泉之下。
展开全部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8-04
展开全部
中国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不一样:
汉代应劭《风俗通》收录近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录1745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
今人陈历甫最近编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10129个,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报道,如今陈历甫掌握的古今中华姓氏数目已达到15142个,创下了姓氏收集数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谓“常用姓氏”也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个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汉民族范围内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编修吴沈奉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则是当时的常用姓氏。现在搞姓氏学研究的人,多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权威性的说法。杜、袁两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的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的姓氏统计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确定中国人的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所属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召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分地区统计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的通用汉姓为1027个,排在前100位汉姓顺序是:
表23:台湾前百位“大姓”
1.陈 2.林 3.黄 4.张 5.李 6.王 7.吴 8.蔡 9.刘 10.杨 11.许 12.郑 13.谢 14.郭 15.赖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叶 21.廖 22.徐 23.庄 24.苏 25.江 26.何 27.萧 28.罗 29.吕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简 36.沈 37.施 38.柯 39.卢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颜 46.梁 47.赵 48.方 49.孙 50.钟 51.戴 52.杜 53.连 54.宋 55.邓 56.曹 57.侯 58.温 59.傅 60.蓝 61.姜 62.冯 63.白 64.涂 65.蒋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汤 71.马 72.巫 73.汪 74.纪 75.董 76.田 77.欧 78.康 79.邹 80.尤 81.占 82.薛 83.严 84.钟 85.程 86.龚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韩 92.钱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骆 100.口
两份资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最使台湾同胞产生强烈认同感的是,这份姓氏排序,几乎就是福建、广东地区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为“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居民自始至终都是血肉相连的最具体说明”(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载《上海滩》2000年第1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
汉代应劭《风俗通》收录近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录1745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
今人陈历甫最近编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10129个,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报道,如今陈历甫掌握的古今中华姓氏数目已达到15142个,创下了姓氏收集数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谓“常用姓氏”也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个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汉民族范围内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编修吴沈奉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则是当时的常用姓氏。现在搞姓氏学研究的人,多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权威性的说法。杜、袁两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的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的姓氏统计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确定中国人的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所属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召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分地区统计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的通用汉姓为1027个,排在前100位汉姓顺序是:
表23:台湾前百位“大姓”
1.陈 2.林 3.黄 4.张 5.李 6.王 7.吴 8.蔡 9.刘 10.杨 11.许 12.郑 13.谢 14.郭 15.赖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叶 21.廖 22.徐 23.庄 24.苏 25.江 26.何 27.萧 28.罗 29.吕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简 36.沈 37.施 38.柯 39.卢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颜 46.梁 47.赵 48.方 49.孙 50.钟 51.戴 52.杜 53.连 54.宋 55.邓 56.曹 57.侯 58.温 59.傅 60.蓝 61.姜 62.冯 63.白 64.涂 65.蒋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汤 71.马 72.巫 73.汪 74.纪 75.董 76.田 77.欧 78.康 79.邹 80.尤 81.占 82.薛 83.严 84.钟 85.程 86.龚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韩 92.钱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骆 100.口
两份资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最使台湾同胞产生强烈认同感的是,这份姓氏排序,几乎就是福建、广东地区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为“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居民自始至终都是血肉相连的最具体说明”(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载《上海滩》2000年第1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