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诗词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答案

 我来答
yefeng0806
2009-07-29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2001年第5期总第71期 艺术界

  关于中国诗歌的对话

  王芃

  □:请老师谈谈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看法。
  ■:中国诗歌死了!被那些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了。
  □:啊,中国诗歌死了!这是什么意思?
  ■:作为曾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坛最具生命力,最拥有作者和读者,最重要艺术形式的中国诗歌,现在还有作者吗?还有读者吗?人们早已厌弃了现在这些肤浅、空洞、伪饰、虚假、粗糙、平庸,“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所谓中国诗歌。人们宁可去搓麻将牌,闭目养神,也没有一丁点想翻开《诗刊》的兴趣。至于什么世所传诵的佳句名篇,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就更别奢谈了。中国诗歌到这个份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说呢革命力,被淘汰出局,形同一具僵尸。因此说“中国诗歌死了!”也许这话有点刺耳,那就说中国诗歌衰落了吧。
  □:为什么说是被新体诗人、诗坛垄断者、诗界官僚抛弃、折腾、禁锢而死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开始要上溯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
  □:这是为什么?
  ■:肇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运动。它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它又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宣传。
  □:这同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号,提出以表达新鲜
  思想,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取代宣扬陈腐思
  想,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口号。
  □: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不错,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下,大浪淘沙,泥石俱下,在废除文言文的同时也废弃了经过几千年艺术锤炼积累臻于完善的中国民族诗歌这种形式,而代之以全盘欧化的自由体新诗。
  □:中国民族诗歌不应当革新吗?
  ■:中国民族诗歌需要革新,在历史上也不断的进行革新。从《诗经》到《楚辞》,到汉乐府,到魏晋六朝古诗,到唐朝格律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民族诗歌始终都在进行自我充实完善的革新。
  □:那么,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诗歌变成了自由体新诗又有什么问题呢?
  ■:中国民族诗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非常完美、发达、精妙的艺术。它讲求严格的节奏、声韵、格律和修辞,讲究形式美和音乐美,是一种高级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五千年诗歌艺术漫长积淀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它又同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密切关联,由汉语的特性所决定,是一种同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美学观念同源共生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因此,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产物,是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凝固体。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歌运动割断历史继承,切断民族渊源,抛弃了民族诗歌的艺术形式,忽然间变成了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毫无联系的欧体新诗,使中国诗歌从此失去了自身独有的、完善、发达、精妙的艺术形式,变成了不土不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物。这实在是民族诗歌发展的一种反动。
  □:为什么你总强调诗歌的艺术形式,形式很重要吗?
  ■:诗歌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就必须具有形式,讲究形式美;没有形式,不讲究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艺术。正因为民族诗歌有完善、发达、精妙的,同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美的形式,它才成为最受人民喜爱、欣赏的艺术;正因为自由体诗歌缺乏形式美,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相悖,它才不受欢迎,遭到人们厌弃。
  □:可是民族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难度很大,会影响普及。
  ■:难度很大,是这种艺术形式发达、高级的表现。而发达、高级的艺术才具有魅力,才能引发人们去追求和欣赏,产生杰出的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就好比杂技艺术,那些惊心动魄的高难度动作,才是观众做欣赏和赞叹的。从民族诗歌创作历史实践考察,它并不影响普及。中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其艺术形式高度发达,形成了几近于完美的格律诗,可是唐朝上至帝王、将相,中及士子、商绅,下到樵夫、乞丐、歌姬、僧道,人人能诗。佳句名篇,令人眼花缭乱,多不胜举,难道还不普及吗?跟重要的是唐诗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反观没有什么艺术难度的近现代自由体新诗,我们只知道一大串近现代诗人的大名和他们桂冠上的光环,可有什么佳句名篇就记不起来了。至于像白居易《长恨歌》那样能整片背诵的长篇,就不要勉为其难吧,更不要奢望什么流传千古,影响一个时代的史诗作品了。
  □:有人说旧体诗形式复杂,容易束缚青年人的思想,故不宜提倡。
  ■:不错,较为典型的是毛泽东同志1964年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曾提出过这
  样的观点。然而,毛泽东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写此信的。那时,左倾路线采取历史文化虚无主义,把一切历史文化包括旧体诗都当作封建糟粕看待。再说毛泽东给臧克家的私人信件,只是一种个人观点。更应注意的是毛泽东作为一代革命家的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诗人。检阅他生平诗作,从青年到老年,全部都是旧体诗词。这种实践和理论的分离,只能说明毛泽东实质上是提倡民族诗歌形式的,他用实践为中国诗歌创作做出了榜样。
  □:有人说,中国落后,需要同世界文化接轨,所以出现了欧体新诗。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性乃是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艺术从来是五彩缤纷的,根本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不存在谁和谁接的问题。对于民族诗歌,应该是如何发展和发扬光大它的民族性。这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并不是很矛盾的。同时,外国诗歌并非不讲艺术形式,不过,他们的艺术形式是同他们民族的语言文学和审美情趣相一致的,是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如此说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族诗歌的发展确实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错,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的确起了消极作用。当然,应当肯定,新文化运动从整体上来说是中国近现代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的、进步的、积极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它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在当时的革命大潮之下,许多问题一时也难以看得清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和谬论必然逐渐显现,日益明朗化,这样就使人们能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其它问题作出客观、冷静、理智的分析和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
  □:这些都是中国诗歌衰落的全部原因吗?
  ■:不,以上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造成中国诗歌衰落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刚才主要从艺术形式上探讨了它的原因。不错,艺术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形式,就不成其为艺术,诗歌没有形式美就不成其为诗歌。但是,诗歌绝不是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字游戏;它是心声的鸣奏,是思想的喷发,是感情的激荡,是生活的升华。必须有丰富、
  深刻而活跃的思想内涵。思想性是诗的灵魂,没有思想内容的诗,纵使艺术性再高,也仅仅是一具徒具形式的美丽躯壳。
  □:你刚才非常强调诗歌的形式,现在又如此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那么在你认为,二者谁更重要呢?
  ■:这里不存在谁比谁更重要的问题。二者是一个事物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形式譬如是肌体,思想譬如是灵魂。没有肌体,灵魂无以承载;没有灵魂,肌体不能鲜活;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生命体。也只有精妙的艺术形式同深刻活跃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高度统一,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章。所以,同艺术形式一样,思想内容是诗歌至关重要的又一因素。而缺乏充实的思想内容,正是新文化运动后中国诗歌走向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缺乏充实的思想内容,难道当时中国社会没有足以引起诗歌创作激情的社会生活吗?
  ■:正好相反。中国近现代是一个经历着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列强侵华引起了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遂又引发空前高涨的各种政治运动、经济运动和思想运动。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随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新社会的建设。这么多重大事件,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集中地发生在一百余年之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风情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条件为诗歌创作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杜甫经历了八年“安史之乱”,创作出大批旷代史诗,杜甫被称为“诗史”。那么,一百余年中国
  近现代的社会巨变,没有理由不产生众多的史诗作品,产生伟大的诗人。
  □:可是情况呢?
  ■:非常遗憾,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诗歌创作并没有体现上述逻辑。既未产生史诗作品,也没有出现伟大的诗人。
  □:这是什么原因?
  ■: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不准人民自由、真实地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更不允许揭露社会黑暗,呼唤革命。他们大兴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很难有真正有思想性的作品问世。
  □:文化专制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现象吗?
  ■:文化专制主义是封建专制主义在文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是封建政治的固有内涵之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在明清时期得到空前加强。因此,明清以后中国文化专制主义也空前强化。这也正是明清以后中国诗坛寂寥的重要原因。
  □:中国诗歌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逐渐衰落,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除了文化专制主义这个普遍原因外,还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那就是诗歌创作机制上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前,诗歌创作是什么机制?
  ■:新文化运动以前,在诗歌创作上,并没有诗人、作家这样的专门职业和职位。诗歌创作来源于社会各阶层。当然,主要是知识阶层。各阶层各行业人士,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以及主张,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这样庞大的创作人员基础上,产生了丰富多彩,反映各种社会生活的诗歌。其中作品数量众多,思想深刻,艺术高超,产生了广泛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者,在客观上就成为诗人。这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

  歌创作机制。或称非职业化的创作机制。

  □:这种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意义?
  ■:这种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产生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作品,是诗歌创作具有充实深刻思想内容的保证,为产生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诗人提供了庞大坚实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了专业的职业诗人和诗坛垄断者,并逐渐由这些人垄断操纵了诗歌的社会创作,形成了少数人创作诗歌的机制,或称职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种机制是怎样产生形成的?
  ■: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的旗号下,出现了自由体新诗。由于大多数人不欣赏这种缺乏艺术形式的新诗,而旧体诗又被当作封建旧事物废弃,所以,写诗的人很少。于是极少数从事自由体新诗创作的人,当然主要是在新诗创作方面比较有成就、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人,便堂而皇之地登上诗坛,成了诗坛领导者,诗歌的权威,和诗歌社会创作的操纵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了专业作家阶层。那些诗坛人物,他们凭借已取得的名誉地位,进入到重要的文艺部门,不但成了专业化的职业诗人,还牢牢地控制着中国诗坛。不允许其他人对他们的荣誉、地位、作品以及诗歌理论提出挑战。这样,泱泱中华,诺大的过度,十数亿民众,广阔的社会诗坛,就只有那么几个、几十个,充其量也不过几百个职业诗人在从事专业化的诗歌创作。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极端少数人的诗歌创作机制。
  □:这种职业化少数人的诗歌创作机制对诗歌创作有什么影响?
  ■:这种机制扼杀了诗歌的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是造成诗歌思想内容贫乏、肤浅、空洞、枯竭,致使中国诗歌走向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两种不同的创作机制会对诗歌创作会产生如此不同的作用影响?
  ■:思想内容是诗歌的灵魂。而诗歌的思想内容包含三大要素。即社会性、真实性和创作激情。简言之,诗歌是包括诗人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反映,一个时代的诗歌作品必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折射。诗乃心之声,它是最真实的心声的流露,最真实的感情的抒发,最真实的鹅黄色会生活的写照。惟其真,才是诚实的,才是纯洁的,才是崇高的,才是善良的。惟其真且善,才是美的。惟其如此,诗歌才是一种真善美的艺术。而又只有率真的生活、思想、感情在心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一股冲动勃发的激情,在灵感的触发下,才能迸发出诗的火花。
  □:这同创作机制有什么关系呢?
  ■:诗歌的社会性要求广大的社会成员都能参与诗歌创作,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在此一时期的诗歌中得到反映。职业化的创作机制,只有少数专业诗人从事诗歌创作,他们的生活面很有限,说到底,他们反映的只能是高踞象牙宝塔之中是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只是社会生活极少的一个侧面。
  □:可是他们可以去体验生活呀。
  ■:体验是很有限的。要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完全是两回事。有天壤之别。体验生活仅仅是一种同这种生活没有本质联系的表层的观察和感受。这种观察感受,有时是对本质生活的肤浅认识和理解,有时甚至是对本质生活的歪曲。试想体验生活者是一个职业诗人,难道他仅仅通过一段生活体验,就忽然具有了工人、农民、科技人员、军人、干部、学生、商人的生活内涵和思想感情吗。这显然是背离唯物论的欺人之谈。正是由于这种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通过所谓体验生活的方式去进行诗歌创作,才使现代诗坛充斥了肤浅、空洞、平庸的作品,充斥了伪饰、矫揉、虚假的
  作品。它完全背离了诗歌真实性的原则精神,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极端消极的影响。
  □:可是这些诗人有充沛的诗歌创作激情。
  ■:不错,这些人可能是较有激情的。因为具有激情是诗人的性格特质。但是必须指出,诗歌创作激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同诗作者的一切内在的、外在的条件相联系,由诸多的因素决定,由长时间生活的积淀而产生。那些职业诗人,在他们成为诗人之初,描写真切熟悉的生活时,他们可能是有一定激情的。但当他们久囿于宝塔之中,生活空虚贫乏,强写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生疏的生活,他们是很难有真正激情的。激情只可能存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各自真切、充沛、火热的生活中,因此,只有社会化,非职业化的诗歌创作机制,才能保证充分的激情,从而产生充满激情的优秀诗章。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去参与诗歌创作,这并没有社会障碍啊!
  ■: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进行诗歌创作,这在今天并没有什么障碍。但是一个时代诗歌的繁荣,绝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它需要一定的社会宣传,组织动员,交流研讨,批评鼓励。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诗歌创作才能形成社会化创作,产生众多的优秀作品,早就一个繁荣的诗歌的时代。那些专业化的职业诗人,占据诗界要地,垄断操纵诗坛,形成一批诗界官僚。这种官僚体制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拒绝批评,容不得新观点,压制新人。新作品的一言堂垄断局面,使本当百花齐放,万马嘶昂,欣欣向荣的诗坛呈现百花凋零,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是职业化创作机制给诗坛带来的必然结果。
  总之,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中国诗坛失去了勃勃生机。充斥着既无艺术形式,又乏思想内容,平庸、粗糙、肤浅、空洞、伪饰、虚假的,少数职业诗人的诗作。人们厌恶它,远离它,最终抛弃了它。曾是中华文化最值得骄傲,最拥有群众,最辉煌夺目的中国诗歌衰落了。
  □:你的观点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我仅对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作以历史的,客观的评述而已。倒是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对此问题更大范围更加深入的争鸣。
  □: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使中国诗歌重新振兴呢?
  ■:对了,这是我们对话的要职。我认为,要使中国诗歌重新振兴,第一,恢复中国民族诗歌固有的艺术形式。
  □:这不是复古吗?不是封建复辟吗?不是历史倒退吗?
  ■:对,我们就是要开展一场民族诗歌复兴运动。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封建复辟。我们是要恢复、继承、发展那种同汉语言文学、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相一致,经过几千年锤炼、积累、臻于完美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民族诗歌艺术形式。作为形式,它并不存在阶级性,更不是什么封建复辟。其实,复古未必就是倒退。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就是人所共知的进步的文学运动。
  第二,变革职业化诗歌创作机制。取消同这种机制相关联的制度机构,取消职业诗人,打破诗坛垄断。采取措施,动员、鼓励、推动全社会的诗歌创作,形成社会化诗歌创作机制,使诗歌创作植根于深厚肥沃的土壤,吸取多元营养,产生深刻丰富思想内容的作品,新时代的史诗。
  当中国诗歌恢复并发展了完美的艺术形式,当中国诗歌注入了勃勃生机,涵透着真实、充实、深刻,充满激情的思想内容,当中国诗歌拥有最广泛基础上的大量作者和读者,一个中国诗歌的新的黄金时代就会到来。具有悠久历史,优良传统,辉煌成就的民族是个就一定能够重新复兴。
loli_princess
2009-07-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1.放翁 南宋 2.纪传 通 褚少孙
3.杜牧 铺采摘文 体物写志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大孤山:)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小孤山高耸而秀丽,大孤山虽不及小孤山

秀丽,但它四周没有沙洲芦苇,看起来好像浮在水面上
5.苏轼的诗句运用“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加强了全诗的情调和风趣,让读者展开想象,课文中
引用这句富有浪漫想象的诗,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证,让读者身临其境。
6.方法: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

尝,而况大軱乎!启示:(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

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

(2)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7.第一次是项羽被汉兵追及,自认为难以逃脱的时候;第二次是乌江亭长让他渡江时。这表
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
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项羽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自满于所获得的战功,想要靠
武力经营天下,最终众叛亲离,导致了失败,可他自己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8.用了借喻(比喻),把湖面比喻成镜子.写出了鄱阳湖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景象。
9.还写了生活中的常识、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
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历史的积淀与胜景互相映发,更为引人人胜。
10.略(提示:此题为开放题,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也可结合教材“相关链接二”中
的五首诗谈自己的看法)
11.示例:在江水拦住去路,项羽已无路可逃时,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

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了选择。

司马迁写项羽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但却不忍爱马被杀,把它赠给亭长,显出了项羽重情义。最后,司马

迁又再加上项羽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使一个末路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12.用了排比和对比,借古讽今。针对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秦始皇穷奢极

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却在辛勤劳作-揭露秦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人力物力,导致灭亡,以此讽喻当今

帝王。
13.(1)语言描写。通过大铁椎的活,我们可以看出他极有抱负,想与真正的英雄为伍,干一番
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同时,他行事敢做敢当,不连累他人。

(2)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一场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厮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
(3)环境烘托。“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了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

阵、沉着应战的姿态。(4)人物衬托。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衬托了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

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当的神威。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

决斗之凶险惨烈、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

(5)作者评论:作者把大铁椎和行刺秦始皇的“力士”作比较,可以看出他对大铁椎的推崇。
14.略 15.略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2.祸患常积于忽微
3.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兔起鹘落 4.伯 仲 叔 季 太牢 少牢 5.悼词 祭十二郎文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句
话。这句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
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上文的作用。
8.未赂秦的齐、燕、赵三个国家。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9.两国形势、环境相同,都处在秦革灭殆尽之际;两国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两
国灭亡的原因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于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10.“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悲夫”,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
击六国的政策。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了连接作用。
11.这一句是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
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掌权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12.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

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

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出现“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
13.借古讽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14.对比论证。成败“皆白于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盛:“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衰: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16.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历史教训(实际上也为一般人提供历史教训)。
17.示例: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而前

驱。凯旋而还朝,纳矢而人庙。分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

动之气。
18.(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而如今侄儿

又撒手西去,儿于,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自己。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29岁才开始人仕途,到36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在京城、汴

州、徐州等地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
19.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
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20.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
相称,像是与侄儿面谈对语,异常真切,使人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痛。
21.作者一连用了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是否可靠的心理

状态。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质疑的语气。作者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

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仍然觉得侄儿已死的消息是误传。连用四个“也”字,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

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后用七个

“矣”字,表达了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无情

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情感发展变

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不愿相信、不能相信而又不得不信的失去亲人的至悲至痛之情。
22.示例:《祭十二郎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作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于叙事之中生发出无限的悲

情。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

的关系,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祭文追忆

了幼时与十二郎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借其嫂的话,突出了家族的苦难和凄凉孤单;又一一追述了自己离

家之后叔侄短暂的几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给自己带来的无可弥补的精神创伤。问十二郎究竟患何

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得作者锥心的痛楚。整篇文章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如

第十一段先说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痛苦,继写自己“不孝不慈,而不得

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无奈,再表达“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凄凉,三个

句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未能与十二郎生前相互照料的无穷遗憾和死时不能亲临吊祭的深深内疚。其他诸如

“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之类的句子,文中更是反复出现。
23.第①段写其妹死后不能回归故里,竟葬在离家七百里的异地,一开头就充满无限哀伤之情。

第④段直抒悲痛之情,“哭汝”、“奠汝”与第①段悲情相应。结束时连说“呜呼哀哉”,呼应第①段的

悲叹,使悲痛的气氛回荡不息,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24.幼年读经书,“爱听古人节义事”,因而“以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的悲剧。指出了“识诗书”是亡妹

一生悲剧的根源。虽然作者还不是旗帜鲜明地提倡反对封建礼教,但他对于妇女的守节,对于吃人的封建

伦理道德观念,毫不隐讳地表示了怀疑。这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对人的精神毒害,具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25.写幼年共同捉蟋蟀时,妹“奋臂出其间”,表现了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兄妹共同读书时,妹“梳
双髻,披单缣”,显示了她稚嫩可爱的神态;写作者远游时,妹“掎裳悲恸”,作者中进士返家时,妹
“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这一恸一笑,表现了纯真的兄妹之情、总之,这些细节描写都表
现了妹妹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
26.从地理位置上看: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从历史来看:秦国出兵六国必先解决
韩、魏问题,否则恐有后顾之忧i“厚韩亲魏以摈秦。”
27.(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

自相残杀。 (2)苏洵一文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一文是就史论史,

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3)苏洵之文着眼于当时宋朝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

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苏辙之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

光,见利忘义。
28.(1)韩、魏两国阻挡了秦国出入的要道,遮蔽(掩护)着骰山东边的诸侯国家。
(2) 不如厚待、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29.略 30.略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
1.(1)韩愈 柳宗元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序天伦之乐事 开琼筵以坐花
(4)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5)君看流水尚能西
2.B(《秋水》是《庄子》中的篇目。) 3.D(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古文家。)
4.例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赏析:运用排比,描写郭橐驼种树娴熟的技

术细节.简洁却义详尽,连用四个“其”和“欲”,一以贯之,造成一气呵成的效果,其说话的神

情、口气毕现,自信、智慧的郭橐驼真实得让人触手可及i 例2: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

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赏析:以短句排比摹写“吏来而呼”时神气活现的情景,节奏快。把排比中的“尔”(或“而”)稍

作重读,造成循环的语言效果,“扰民”之态便更为突出。
5.我与他们三个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6.描述略。评价:这幅与民同乐、天下太平的图景,强调以礼乐治天下,符合儒家思想。
(或:曾皙描绘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追求的是心境的淡泊、灵魂的自由。)
7.提示:主要是曾皙的理想符合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而且曾皙说得也含蓄委婉,态
度谦逊。也可以认为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
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
8,游赏的缘由 游赏的过程 自然景物 同游人的情况 思想情绪
9.文中句式多变,长短相间,有多处上下两句构成整饬、巧妙的对仗,中间夹有两个间句.引人
思考,读来抑扬顿挫。
10.运用拟人手法。认为是春天主动用美丽的风光召唤自己,是大自然把各种美景全部呈现出
来借自己享用,富有情趣。而句中以“阳”饰“春”,暖意融融;“景”前着一“烟”字,阳气蒸腾;
“文章”一词,则写出风光多姿多彩?
11.李白珍惜时间,热爱生活,虽有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却没有醉生梦死地追
求宴饮之乐。从序文中可以看出李白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12.如胶似漆,其乐融融。
13.译文:听说姐姐家有一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奇”处:稚气未脱的小妹们的一句平常
的问话,妻子竟在丈夫面前津津乐道,这透露出的是妻子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南阁子”就
是丈夫读书的地方,妻子自得于“南阁子”,实际上是自得于丈夫,是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14.(1)归有光散文写人的特点是:①注意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细节,形声兼备,亲切可
感、如写母亲以指叩扉,祖母以手阖门,妻子凭几学书,都让读者有亲眼目睹之感:②自然
之中注意用笔的变化。如语言描写,写母亲用转叙,写祖母、妻子则用直叙;祖母的语言描
写最多,共有三次,其中两次是向孙儿讲话,一次是自言自语。每一次的言语包含的情感、
所显示的心理也不相同。 (2)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含而不露,不去刻意追求
强烈的效果,却感人至深。结尾一句,使人仿佛看到归有光独白面对枇把树,胸中如有千言
万语,欲吐却难畅,物是人非之叹,对亡妻的思念,尽在不言中。
15.(1)以民俗的懒惰及自身的迂腐来突出妻子的能干与用心。 (2)表现妻子的善良与感
恩之心。两人相继去世,突出了无以言说的悲情。 (3)借自己老父的话,把全文的感伤情
调推向了极致,有一种“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眼泪汪汪”之感,并巧妙交代写作目的。
16.侧面暗示妻子王氏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正面写她操持家务,孝敬公婆、善
处邻里、善待亲友,理解丈夫的品行。
17.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似废话,却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自乐之情。
18.夫妻。衬托作用:妻子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
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19.妻子幽默地表示反对,自己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
自然的态度。
20.描绘了书斋主人为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家人和宾客等于脑后的痴醉癫征的状态,
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21.提示:如家庭教育方面,可以从下列现象着手改写:如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
康,少得病,长得壮,长得快。于是,有的家长就过分地关心孩子的冷暖,不许孩子出门到产
外活动,风天怕吹着,雨天怕淋着,晴天怕晒着,暑天怕热着,冬天怕冻着。再如,有的家长
生怕孩子营养不良,什么巧克力、牛奶、麦乳精、蜂王浆……一个劲儿地往孩子嘴里塞。又
如,孩子上学后,有的家长又任意给他们增加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
了,家长还要另外补充作业;孩子在学校学完了功课,回家后还要吃“小灶”;在学校上学的
同时,还要孩子参加校外学习班等。
22.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无敌响铃
2019-06-01 · TA获得超过430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78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221万
展开全部
答案?是说教材后面的课后题吗?
教育教案方面相关网站可能有,但不知道你那是哪个地方哪一版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66c378160b4e767f5acfce8a.html
http://www.zxxk.com/softList.aspx?ClassID=3922&ChapterID=5284
百度上你还可以搜索其他的
不过
如果你是现实中要用的话,还是买1本王后雄系列辅导书来看看更方便些
解析什么的一应俱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