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手下得力干将有哪些?
希特勒能称霸一时,他的手下一定有一些“能人义士”我好像记得有什么外交很厉害的(间谍高手)、还有什么...
希特勒能称霸一时,他的手下一定有一些“能人义士”
我好像记得有什么外交很厉害的(间谍高手)、
还有什么 展开
我好像记得有什么外交很厉害的(间谍高手)、
还有什么 展开
推荐于2016-12-01
展开全部
汉斯·冯·西克特(Hans von Seeckt)
冯.西克特,有“二战德军之父”之称, 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冯·西克特为人谦虚,的确可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而停留在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上(这使很多人对希特勒在40年一口气封了12个元帅非常不满〕。但与二战时某些将领不加上军衔人们就毫无所知不同,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之前的德军被叫做“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还不能体现出他的地位吗?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尽量使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有些德国公司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的身影始终在最前线出现。华北、凇沪、徐州等等。德式样板师、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对支撑大局功不可没。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德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政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以叛国,取消国籍没收财产为胁。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在作为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德军最高长官时,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特勒”的策应下了,依*自己的官职,尽力救助比利时被纳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时并没有发生向法国那样的惨剧。
Heinz Gunderian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维尔、格拉夫林,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著有《注意--坦克》一书。
曼斯坦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隆美尔
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不甘沉默的战俘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泛着阴森森的绿光,一阵凄厉的嚷叫人肺腑。“狼群!”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在海上,蓄养它的主人叫卡尔.冯.邓尼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惯常一样沉默无言,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看过了后就仍掉了。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1918年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袭击了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紧急下潜已来不及了,猛烈的炮火击穿了艇壳。他一言不发,被手持步枪的英国水兵押上了驱逐舰。“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年一年的寂寞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英德战争还会爆发,在当时他就认准了这一点。水面舰队不是对手,孤零零地潜艇与护航严密的运输船队对阵,也是负多胜少,他的被俘就是明证。终于,他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厮咬的情景吗?”阿尔插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而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记航体制!”
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狼群战术”已十分完善了。
邓尼茨具有狼一样的性格,寡言残忍,意志坚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冯.西克特,有“二战德军之父”之称, 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冯·西克特为人谦虚,的确可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而停留在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上(这使很多人对希特勒在40年一口气封了12个元帅非常不满〕。但与二战时某些将领不加上军衔人们就毫无所知不同,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之前的德军被叫做“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还不能体现出他的地位吗?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尽量使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有些德国公司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的身影始终在最前线出现。华北、凇沪、徐州等等。德式样板师、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对支撑大局功不可没。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德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政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以叛国,取消国籍没收财产为胁。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在作为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德军最高长官时,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特勒”的策应下了,依*自己的官职,尽力救助比利时被纳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时并没有发生向法国那样的惨剧。
Heinz Gunderian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著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维尔、格拉夫林,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著有《注意--坦克》一书。
曼斯坦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隆美尔
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著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不甘沉默的战俘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泛着阴森森的绿光,一阵凄厉的嚷叫人肺腑。“狼群!”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在海上,蓄养它的主人叫卡尔.冯.邓尼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惯常一样沉默无言,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看过了后就仍掉了。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1918年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袭击了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紧急下潜已来不及了,猛烈的炮火击穿了艇壳。他一言不发,被手持步枪的英国水兵押上了驱逐舰。“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年一年的寂寞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英德战争还会爆发,在当时他就认准了这一点。水面舰队不是对手,孤零零地潜艇与护航严密的运输船队对阵,也是负多胜少,他的被俘就是明证。终于,他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厮咬的情景吗?”阿尔插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而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记航体制!”
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狼群战术”已十分完善了。
邓尼茨具有狼一样的性格,寡言残忍,意志坚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