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董卓专权,欺凌汉室。曹操自告奋勇,求的王允宝刀,假意献给董卓,以谋行刺。到了董卓家里,碰到吕布一会儿走了。董卓睡在床上,曹操欲刺董卓,被卓发现,于是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赶紧逃走了。行刺没有成功。
扩展资料
曹操献刀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
曹操献刀,从出发点来看,是为了诛杀董卓,惩恶扬善。而略有困难马上颠倒黑白,说明此人自私甚于忠义,顺则无事,逆之必反。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他多疑反复的个性,也因为这样三番五次逃得性命。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献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曹操献刀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扩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
司徒王允假意做寿,实际召集众朝臣商议翦除国贼董卓的办法。想到董卓的跋扈贪婪、汉家江山的岌岌可危,大臣们悲从中来,哭声连绵,中间却只有曹操哈哈大笑。王允询问之下,曹操随王允单独相处,并自荐要前去刺杀董卓,王允将家传宝刀七星刀赠予曹操作为刺杀的凶器。
曹操与董卓获得独处机会,董卓看书看得倦怠,对着镜子睡觉,曹操侍候在旁。曹操见董卓酣睡,良机难得,于是拔剑在手,准备将董卓刺死,没想到董卓隐约见镜中人影,惊醒过来。曹操见暗杀不成,明杀又怕打不过董卓,于是连忙假意将七星刀献给董卓。
董卓心里疑惑,却不敢确定,曹操当即告辞而去。董卓越想越疑,又得吕布、李儒提醒,忙派人去叫曹操来相见,曹操早已纵马逃出京城。董卓悔恨不已,立刻画影图形,命各关卡搜捕曹操归案,却终究没能捉到。
扩展资料:
曹操献刀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曹操献刀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参考资料:曹操献刀_百度百科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于是曹操借王允的宝刀,计划要故意把刀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后者,因而王允把刀借给曹操。
曹操藏刀来到董府,等到一旁的吕布走后,故意跟董卓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且背对曹操时,曹操拔刀企图行刺董卓,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曹操慌忙之中借口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就借着董卓送曹操好马要试驾的借口离开。
等吕布跟董卓分析了曹操的行为后,董卓醒悟过来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但此刻曹操已经离开了城内。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在行刺现场,曹操用刀刺杀董卓,已经着手实行杀人行为,但是由于董卓的察觉,客观上使曹操认为不可能实现杀死董卓的结果,从而被迫停止杀人行为,曹操原本计划好的行刺没有得以实现,他的行为属于实行未了的犯罪未遂。显然,曹操停止杀人不是犯罪中止,他并未主动彻底地放弃刺杀董卓的念头,而是由于董卓本人的察觉、吕布的到来,重重压力之下他才决定变刺杀为献刀,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犯罪中止是截然不同的三个概念。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犯罪没有完成是否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中止是能犯而不为,未遂是欲犯而不能。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统帅二十万西凉大军的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进军洛阳,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为相国。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司徒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曹操为何来迟,曹操说:"马走不快,所以迟了。"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答应着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欲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
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吕布对董卓说:"曹操有行刺之举。 "董卓说:"我也怀疑。"于是派人去追。此时曹操已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扩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