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沙洲冷”据说歌词里有苏轼的词,是哪首词?
《卜算子》。
出自:苏轼·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扩展资料: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卜算子(寂寞沙洲冷)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杭州通判后写的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被构陷成罪,从湖州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作诗与苏辙诀别。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而且“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幽人”一词,语出《易.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原指幽囚之人,后来也用以指幽居之人。苏轼另有《定惠院月夜偶出》诗云:“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可见他这时隐藏踪迹、幽居韬晦的心境。
定惠院在黄州东南,环境幽深。“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夜之交,鸣鸟百族。”此词记苏轼于月夜漫步沙际与徘徊不定、未遑栖息的断鸿零雁相值,人伤谪宦,雁悲离群,两者境遇,正复相似。苏轼遂咏物见怀,以寓其迁谪沦落、离索孤寂之感。
《卜算子》是词中短调,全词仅八句。此词除开头两句写夜景,第三句提到幽人外,其下五句就专咏孤鸿。但词中的幽人与孤鸿并不能截然分开。幽人有着孤鸿的情态,孤鸿有着幽人的心态。幽人的独来独往与孤鸿的缥缈身影,以及有限情怀与寂寞心态,都可以看作是人、鸿所共同的,两相关合,互为映衬,彼此沟通。他与它都能从对方那里,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幽人与孤鸿这种可以对应的转化的关系,不禁令人想起“不知蝴蝶之为庄周,庄周之为蝴蝶”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抒写了苏轼受到政治迫害后僻处黄州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前人谓此词有所寄托,大意即在于此。不过谈论词的寄托,不应失之穿凿。南宋鲷阳居士《复雅歌词》谓此词与《诗.卫风.考盘》赋贤人失志相似,句句探其微言深义。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就讥之为“村夫子强作解事”。其实苏轼作词,“感物咏志莫非自然。”王国维《人间词话》就说这首《卜算子》是“兴到之作”,即事而发,既以咏物,亦以寓怀,两者统一而共存,不必曲为之说。
这首词在意法上也有特点。《苕溪渔隐丛话》、《吴礼部词话》都说它自换头以下别说一物,似乎上下片意不想属,在词中别创一格。此词上片结句逗出“孤鸿”,下片就专咏孤鸿。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结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引出下片“遥想公瑾当年”一段;《临江仙》(夜饮东坡)上片结句“倚杖听江声”,下片就专写听江心情,都是以上片结句引出下片,写法相同。《苕溪渔隐丛话》认为“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不过下片虽然别说一物,其上下片还是紧相钩连的。实际是断而复续,回环相生,“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个谁即指孤鸿,幽人的夜出就从孤鸿眼中写出。而下片的孤鸿,包括其影缥缈,其心有恨,以至拣尽寒枝,徘徊不息,却又全从幽人眼中写出。幽人与孤鸿不但孤光相照,互为见证,而且还似乎有着感情的交流和心的观照。这样上下片就意脉贯穿,前后绾合。乍看意法似散,其实针线甚密,这一点也不能不予以注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