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人爱献哈达?他们还有什么习俗?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展开全部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蒙古族中也有了献哈达这一礼俗。
哈达是喇嘛教礼敬用品,也是喜庆交往志贺礼品和哀悼丧葬的敬谒礼品。哈达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大都采用丝绸为料 (也有绢纱或普通的白布),有的上面要绣上八宝、云林等民间花纹。其长有的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的三尺以上。最长的达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称 朗翠大哈达。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的双手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但东部地区蒙古族近几十年来除上层社会的特殊场合仍敬献哈达外,在民间己经不再敬献哈达,只是个别地在订婚换礼时出现。解放后,从总的来说,仍沿袭了蒙古族好客、讲礼仪的良好习俗,但也去掉了带有封建家长制的封建礼俗,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新的精神文明。
哈达是藏族“礼巾”之意。哈达最早是藏族宗教礼仪中虔诚地向神灵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赠或向活佛敬献的礼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宗教界专用的供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礼物,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蒙古族中也有了献哈达这一礼俗。。
哈达是一种特制的丝织物或麻织物,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上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按质料来分,哈达分为三种:普通品为棉纺织品,称为“素喜”,不到1公尺长;中档品为一般丝织品,称为“阿喜”,约有2公尺长;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使用的高级丝织品,是档次最高的一种,称为“浪翠”,有3公尺多长。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它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在藏族、蒙古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活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诚之心;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将钱物包在哈达里赠给演员,表示观众真诚的心意;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献哈达是一种文明与礼貌的表现,因此十分讲究。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 。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献哈达的方式也有许多区别: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活佛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这时的哈达,表示敬意和感谢;同辈平级献哈达,表示友好,应该献在对方手上,对方回赠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上;如果是喜庆典礼,主人往往将所献哈达回赠给献者,并绕在他的脖子上;他人为自己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双手接过,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
敬哈达,不应允则将哈达当面退回,有时请求者坚持呈上,往复多次,再不接受,说明请求者的愿望绝无实现的可能。不少地方,还有给建筑物、器皿、桥梁、牛皮筏等献哈达的习惯。新的建筑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举行某种仪式,并给其系上哈达,表示祝贺。举行春耕仪式时,牛角上系哈达,祝福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在结婚典礼上,新娘进门时,送亲者要给男方的大门、楼梯、房柱、厨房、羊毛垫、佛龛等敬献哈达,以示吉利和平安。
献哈达是蒙藏人民优良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人们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它虽无黄金贵重,但却比黄金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因为它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更多的蒙古族习俗请连接:http://www.inedu.cn/stuu/pullulateSpace/Writing/zw_detail_P00.aspx?wri_id=129621
哈达是喇嘛教礼敬用品,也是喜庆交往志贺礼品和哀悼丧葬的敬谒礼品。哈达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大都采用丝绸为料 (也有绢纱或普通的白布),有的上面要绣上八宝、云林等民间花纹。其长有的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的三尺以上。最长的达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称 朗翠大哈达。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的双手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但东部地区蒙古族近几十年来除上层社会的特殊场合仍敬献哈达外,在民间己经不再敬献哈达,只是个别地在订婚换礼时出现。解放后,从总的来说,仍沿袭了蒙古族好客、讲礼仪的良好习俗,但也去掉了带有封建家长制的封建礼俗,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新的精神文明。
哈达是藏族“礼巾”之意。哈达最早是藏族宗教礼仪中虔诚地向神灵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赠或向活佛敬献的礼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已不仅仅是宗教界专用的供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礼物,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蒙古族中也有了献哈达这一礼俗。。
哈达是一种特制的丝织物或麻织物,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上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按质料来分,哈达分为三种:普通品为棉纺织品,称为“素喜”,不到1公尺长;中档品为一般丝织品,称为“阿喜”,约有2公尺长;对政治、宗教界高级人物使用的高级丝织品,是档次最高的一种,称为“浪翠”,有3公尺多长。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它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在藏族、蒙古族地区,献哈达是一种既普遍又崇高的礼节。无论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迎送宾客、朝觐佛像、音讯往来、求情办事以及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的意思。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男女求婚时,先由中间人献哈达,如接受哈达则表示可以议婚,退回则为拒绝之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为恭贺新喜,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送宾客时奉献哈达,表示对远方来客的热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礼上献哈达,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佛法会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献哈达,表示对喇嘛活佛的无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诚之心;到神佛前祈祷时献哈达,以示信佛者的虔诚和希望菩萨保佑,万事如意;在书信来往中,附上一条哈达,表示写信者感情的真诚和意愿的庄重;将钱物包在哈达里赠给演员,表示观众真诚的心意;拜会尊长敬献哈达,表示对尊长的敬重,祝愿幸福、长寿、吉祥如意;向对手献哈达表示想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献哈达是一种文明与礼貌的表现,因此十分讲究。献哈达者应将哈达对叠再对折成四幅双楞,把双楞一边整齐地对着被献者,躬身俯首,双手奉献,表示恭敬。被献者也必须弯腰俯首,双手承接,表示回敬 。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一只手受礼。献哈达的方式也有许多区别:下级向上级,晚辈向长辈,或向活佛献哈达,应躬身低头,双手举哈达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脚下,对方并不回赠哈达。这时的哈达,表示敬意和感谢;同辈平级献哈达,表示友好,应该献在对方手上,对方回赠哈达;上级对下级,长辈给晚辈赠哈达,表示亲切关怀和慈祥的爱意,可直接将哈达挂在对方颈上;如果是喜庆典礼,主人往往将所献哈达回赠给献者,并绕在他的脖子上;他人为自己献哈达时,应将身体微微前倾,恭敬地双手接过,然后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
敬哈达,不应允则将哈达当面退回,有时请求者坚持呈上,往复多次,再不接受,说明请求者的愿望绝无实现的可能。不少地方,还有给建筑物、器皿、桥梁、牛皮筏等献哈达的习惯。新的建筑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举行某种仪式,并给其系上哈达,表示祝贺。举行春耕仪式时,牛角上系哈达,祝福新的一年获得好收成。在结婚典礼上,新娘进门时,送亲者要给男方的大门、楼梯、房柱、厨房、羊毛垫、佛龛等敬献哈达,以示吉利和平安。
献哈达是蒙藏人民优良的传统习惯,世世代代人们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哈达有价情无价”,它虽无黄金贵重,但却比黄金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敬。因为它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更多的蒙古族习俗请连接:http://www.inedu.cn/stuu/pullulateSpace/Writing/zw_detail_P00.aspx?wri_id=12962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