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的来历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寒衣节
年年今日雨淅淅,故里魂归未有期。
且奉亲恩三碗酒,更裁夜梦作寒衣。
今天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是中国传统的「寒衣节」。一个几乎被遗忘的节日。
可能大家对这个节日不太了解,也不清楚有什么习俗,那么换个叫法就明白了。寒衣节又叫「祭祖节」,也有人称之为「冥阴节」「鬼头日」,听着就有股阴森森的感觉。
说白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鬼节」。
鬼节有4个!不止是烧纸求保佑!
中国传统有四大鬼节,现在只有清明节、中元节广为人知,而上巳节、寒衣节却知者寥寥。
其实,古人设立的这四个祭祀节日,都有着各自的含义,缺一不可。
上巳节
为亲人招魂,古人认为人的魂魄也随着四季成长凋零,所以在初春万物萌发的时候招魂。
清明节
侧重扫墓,是打扫、修缮去世亲人的阴宅。
中元节
地府放假,阴阳融通,人们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们为先辈供奉新米,让他们品尝。
寒衣节
天气转冷,为去世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服。
你看,衣食住行,几乎面面俱到。古人们完全是拿逝去的亲人当成活人在对待,弟子规说「事死者,如事生」,正是此意。
在古人看来,生死不过是换了换住的地方,其实没什么区别。已经逝去的亲人和我们没啥两样,我们需要用同样的关怀来对待他们。
如今,祭祀就只剩下烧纸了,而且烧的时候还得念叨:平安健康,学业有成,升官发财……敬畏思念的意味少了,几乎都是求保佑。
老辈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对祖先神明应当存着敬畏之心。心头有敬畏,就不会肆意妄为,无恶不作。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善待别人,约束自己。
而对先人的祭祀和缅怀,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超能力,而是让活着的人,知道自家的历史自己的来处,自己是有根的,心里才踏实。
通过祭祀的仪式,感受家风的传承,心怀感恩和敬畏,感恩才会懂得爱与被爱,敬畏才能有原则有底气,这才是「鬼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中国的鬼节是农历7月15,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
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中国一些地方将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
三月三,是传说中的鬼节,在江淮一带流行,尤其以信阳、阜阳、淮南为代表。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