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文章摘要:随着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身感责任重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中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不同,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
一、注重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国与英语国家在交际文化方面的不同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已经以新的英语教学要求为基础,在教学材料和内容上做了调整,文中的对话侧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如: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打电话、表扬和表示感谢等等。这些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一).称呼(Addressing) 称呼方面中西习惯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 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 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 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 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 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 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二).介绍(Introducing)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 。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三).打招呼(Greetings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朋友在街上见面都习惯打招呼问候,在这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人们只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来招呼对方,如: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等。在中国,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他们见到外国人时,就会用中国人的习惯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 你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Are you going to work?” 你是去上班吗?等等。对于所有这些问题,外国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你有麻烦了需要他们的帮助。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士到中国来工作,刚开始,她不懂中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一天,她去银行,刚一进门,一位银行职员就很热情地迎上来,问了一句“Have you had your lunch?”( 你吃饭了吗?)听到这句话,这位女士非常吃惊,因为在英国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话人有意邀请她去吃饭,如果是两个年轻人之间,这句话还可以表示男士有意与女士约会。最初的几天,她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此,她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清楚这只是中国人表示友好的的一种问候方式。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中国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四).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 自己却贬损自己。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 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 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 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 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 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五).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他的文化背景。如果一个人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的产生和使用背景。因此,在教学中,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
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把异国文化带进我们的课堂,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一)提问和解释
在英语练习中,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都应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正确运用英语。例如,在初中课本第一册第16 课中,有一段对话,有一个小女孩问一位英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老人委婉地答到“Ah,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在教完这个对话后,我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如果我问你多大了,你们将怎样回答?”学生们马上说道:“我十一岁”“我十二岁”但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对话中的老奶奶没有直接告诉小女孩她的年龄时,很多学生都摇头。这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或“你多大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 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对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 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他们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 (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因此, 根据他们的习惯, 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 否则就是失礼。解释后,孩子们一一点头已示明白,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
(二)讲故事
教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就掌握了知识。例如,在表达接受表扬时,学生很容易犯错误,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名政府官员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机场欢迎国外参观者时发生的事,访问者下了飞机,见他朋友的妻子很漂亮,便有礼貌地对他说“你的妻子很漂亮!”这位官员听了心里很高兴,但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人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将“哪里!哪里!”翻译成了“Where? Where?”。外国人被他的翻译惊呆了,哑口无言。但为了不冷场,便对着那位官员说“Your wife’s body is very beautiful! ”。故事讲到这惹得全体学生哄堂大笑。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到家里共进晚餐。打电话时,他对他的外国朋友说“My wife is not beautiful, and the dish prepared by her is not delicious at all, but I do hope you will there ! ”听到这里这位朋友有些迷惑不解,于是便猜想:我的朋友是不是不喜欢他的妻子了?然而,当他来到这位中国朋友家时却发现,他朋友的妻子非常漂亮,做的饭菜也非常好吃。而且,当他们在吃饭时,女主人也是一边一个劲地说做的不好,不和您的胃口,一边又劝其要多吃点。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谦虚。讲完这两个故事,我让同学们去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他们错在哪里,他们都很轻松的回答出来。然后我问他们,如果是你在翻译第一个故事中的“哪里哪里”时,你会怎么翻译啊?大多数同学都说用“Thank you ”.自从讲完这两个故事,他们在学习中很少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做练习
注意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作用。当教师在讲交际文化背景时,应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现场表演,对话可以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经历,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精通语言本身,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功能,即交际功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小明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 打招呼可以用:“Hi, Mary!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 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 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初中课本第四册第83 课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为习惯,讲完后我便让学生根据我给的条件做模拟对话练习。例如,Tom 和John是好朋友,他们好长时间没见面了,于是Tom 打电话给John,邀请他到家里来共进晚餐。讲完条件后,我让一组表演第一部分打电话,另一组表演第二部分在Tom家。表演完毕后,首先给予肯定鼓励,再委婉地指出学生口语中所犯的错误,进一步明确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知识,更要教文化知识。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丰富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 让他们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文章摘要:随着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和加入世贸组织,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身感责任重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中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不同,还阐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异的教学。
一、注重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中国与英语国家在交际文化方面的不同
现行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已经以新的英语教学要求为基础,在教学材料和内容上做了调整,文中的对话侧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如:打招呼问候、自我介绍、打电话、表扬和表示感谢等等。这些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一).称呼(Addressing) 称呼方面中西习惯不大一样。英语国家常把男士称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下, 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 Mr或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 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 也不与名连用, 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 习惯上有“李同志”、“王经理”“林老师”等称呼, 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 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等外, 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
(二).介绍(Introducing) 学习介绍自己和他人, 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 。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 president of Beijing University.”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里可这样介绍----“Mum, this is Joan, my classmate.” “Joan, I'd like you to meet my family. This is my father,…”等。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
(三).打招呼(Greetings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朋友在街上见面都习惯打招呼问候,在这方面,两者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国家,人们只用一些简单的问候语来招呼对方,如: “Hello!”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等。在中国,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他们见到外国人时,就会用中国人的习惯去打招呼,如:“Have you eaten?” 你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 ?” 你去哪?“Are you going to work?” 你是去上班吗?等等。对于所有这些问题,外国人都会感到迷惑不解,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你有麻烦了需要他们的帮助。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英国女士到中国来工作,刚开始,她不懂中国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一天,她去银行,刚一进门,一位银行职员就很热情地迎上来,问了一句“Have you had your lunch?”( 你吃饭了吗?)听到这句话,这位女士非常吃惊,因为在英国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话人有意邀请她去吃饭,如果是两个年轻人之间,这句话还可以表示男士有意与女士约会。最初的几天,她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此,她花了好长时间才弄清楚这只是中国人表示友好的的一种问候方式。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中国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四).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 自己却贬损自己。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 往往会谦虚一番,“ 哪里, 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 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 “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 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 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五). 打电话(Making telephone calls)。打电话,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比方说英国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他的文化背景。如果一个人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的产生和使用背景。因此,在教学中,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际交际的能力。
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把异国文化带进我们的课堂,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一)提问和解释
在英语练习中,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都应向学生介绍,使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正确运用英语。例如,在初中课本第一册第16 课中,有一段对话,有一个小女孩问一位英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老人委婉地答到“Ah,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在教完这个对话后,我问学生们一个问题:“如果我问你多大了,你们将怎样回答?”学生们马上说道:“我十一岁”“我十二岁”但当我问他们为什么对话中的老奶奶没有直接告诉小女孩她的年龄时,很多学生都摇头。这时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不同,汉语里可以对任何人发问:“你几岁了?”或“你多大了?”以表示关心和亲切;而在英语国家, 除了对小孩, 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 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对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 但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 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他们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 (包括父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因此, 根据他们的习惯, 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 否则就是失礼。解释后,孩子们一一点头已示明白,并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
(二)讲故事
教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就掌握了知识。例如,在表达接受表扬时,学生很容易犯错误,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名政府官员和他的妻子一起在机场欢迎国外参观者时发生的事,访问者下了飞机,见他朋友的妻子很漂亮,便有礼貌地对他说“你的妻子很漂亮!”这位官员听了心里很高兴,但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翻译人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就将“哪里!哪里!”翻译成了“Where? Where?”。外国人被他的翻译惊呆了,哑口无言。但为了不冷场,便对着那位官员说“Your wife’s body is very beautiful! ”。故事讲到这惹得全体学生哄堂大笑。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到家里共进晚餐。打电话时,他对他的外国朋友说“My wife is not beautiful, and the dish prepared by her is not delicious at all, but I do hope you will there ! ”听到这里这位朋友有些迷惑不解,于是便猜想:我的朋友是不是不喜欢他的妻子了?然而,当他来到这位中国朋友家时却发现,他朋友的妻子非常漂亮,做的饭菜也非常好吃。而且,当他们在吃饭时,女主人也是一边一个劲地说做的不好,不和您的胃口,一边又劝其要多吃点。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谦虚。讲完这两个故事,我让同学们去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他们错在哪里,他们都很轻松的回答出来。然后我问他们,如果是你在翻译第一个故事中的“哪里哪里”时,你会怎么翻译啊?大多数同学都说用“Thank you ”.自从讲完这两个故事,他们在学习中很少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做练习
注意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作用。当教师在讲交际文化背景时,应该组织学生多做一些现场表演,对话可以是关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经历,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两个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精通语言本身,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功能,即交际功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 模拟这样的情景: 小明在外地旅游时偶然遇见一位老同学,这时, 打招呼可以用:“Hi, Mary!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 如果学生用:“Nice to meet you!” 就不够得体, 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初中课本第四册第83 课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为习惯,讲完后我便让学生根据我给的条件做模拟对话练习。例如,Tom 和John是好朋友,他们好长时间没见面了,于是Tom 打电话给John,邀请他到家里来共进晚餐。讲完条件后,我让一组表演第一部分打电话,另一组表演第二部分在Tom家。表演完毕后,首先给予肯定鼓励,再委婉地指出学生口语中所犯的错误,进一步明确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知识,更要教文化知识。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丰富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 让他们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