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公开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叶澜教授在回答“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时,概括了五个“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收获。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有所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真实无伪,不事表演。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有缺憾,值得反思,需要去重建。
这无疑是一个权威性的意见,但它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我们还是无法依此有效判断出一堂好课。我以为它最大的问题是混同了两个基本概念:日常课与公开课。我们在谈论好课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譬如评价一堂日常课,我们要有整体观念,须知任何一堂课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放在这个体系中来评价,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单独来评有一叶障目之嫌——一堂五“实”不全的日常课未必就不是一堂好课。与日常课相比,公开课则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究性”。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示范性,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启发别人,没有示范性,太过家常,开它何用?二是可推广性,一堂好的公开课要既能启人智慧,又易于模仿学习,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开”的价值。那些天才流丽、剑走偏锋、个性特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其意义在于展示,而不在于推广,因此并非最好的公开课!三是创新性,即这堂课闪耀着教师的独特发见与独特个性,绝少雷同,不做陈腔,而不是中规中矩,步步为营,散发着陈陈相因的迂腐气息。因此,我们认为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研究性”。
因此不管是课堂的生成还是案例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的理想与否和案例的是否优秀说到底还得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因此,对一堂课或一个案例进行点评的前提是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评价。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鼓励成功。既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基于此,我认为,对一堂课或一个案例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点评:
一看这堂课或案例中学生的参与率是不是高,是否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其理论依据是专业课程强调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评价要注意整体性。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的参与率高了,才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全面的学生才会得到发展。专业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那种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单项评价方法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评价要适应从重视专业知识到重视专业能力,再到重视专业素养的发展,注意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二看学生是否有创新性的理解和思维。其理论依据是专业课程强调专业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能逐步做到独立思维与操作,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培养的是具有个性化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和创新性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堂和案例中学生的创新性理解和个性化思维。
四看教师的课堂或案例评价机制是否多样。其理论依据是专业素养的诸多方面,项目课程中通常一个工作项目设置为项目场景,用户需求,知识链接,方案设计,项目归纳五个板块,开展分组讨论、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实际任务,组间竞赛、以及答辩等方式实施教学。并采用笔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确立由校长、教师、学习者、家长、行业鉴定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实施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交互式评价模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从而促进评价机制的灵活性,只有采取多样的评价机制,才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乐于学习。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考生学习文化课,需制定合理计划,平衡专业课与文化课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基础知识,如利用课间、睡前等时段记忆公式、单词。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高效吸收新知识。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归纳总结错题,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保持积极心态,不畏难、不...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