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呐喊》中《一件小事》的故事情节
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
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
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一件小事》首次发表于1919年12月,是鲁迅先生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小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一件小事》从主题上来说,是以作为雇主的“我”与车夫形成对比,并且以“我”的前后思想为变化对比对从而突出对于勤劳、善良、敢于负责任、正直无私的车夫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车夫这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件小事
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叫了一辆人力车。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便挥手让车夫快走。
但车夫没载鲁迅先生走,而是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去警署检查,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既对车夫敬佩,又对自己行为感到愧疚。
扩展资料:
《一件小事》文章解读:
《一件小事》文章开篇首先交代了自己从乡下到京城的六年时间里,由于目睹过很多国家大事,让他变得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瞧不起人。然后说唯独有一件小事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文章的情节并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看起来甚至有点平淡无奇:拉车的车夫在路上为了搀扶一位被他无意中带倒、并且自称“摔坏了”但在雇主眼中却是在“装腔作势”的老女人而不听雇主的催促。
然后又放弃了生意去帮助这位与自己不相识的老女人,最后主人公“我”深受感动,托警察将车费交与那名车夫。但是就在平淡的情节中透露着作者对车夫这类人的赞扬。
这篇文章的出现,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中国绝不是无药可救的民族,而且他始终对于青年报有希望,对于青年始终有一种近乎“愚拙”的善良。在青年面前,鲁迅是不设防的。
这一点在对于鲁迅哪怕有稍微多一点的了解的人那里都是周知的。而这也恰恰是很重要的一个鲁迅和那些“现代鲁迅”的区别。现在的公众知识分子很多以单纯的抹黑中国为荣。
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实际上是对于祖国的不忠诚,对于人民的背叛。而在鲁迅眼里,中国青年是大有可为的,不然就不会有《呐喊》的出现,青年正是打破铁屋子的希望。
正是祖国的希望。鲁迅笔下的旧社会是会吃人的,鲁迅笔下的农村是迂腐落后顽固不化的,鲁迅笔下的封建压迫下的百姓的生活是辛苦恣睢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作者对于善良的人的本性的挖掘,比如长妈妈阿长,启蒙老师寿镜吾,哪怕是孔乙己也是从来不拖欠酒钱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片很明显的对于真善美的人性的挖掘的文章。
鲁迅是长于描写乡村的,乡村思想较固化,人物较迂腐,有很强的封建社会特征,而城市却不一样,城市思想较先进,人物多元,思想碰撞较强烈,人们不愿屈服的革命色彩较强烈。
鲁迅这种特点在徐长之《鲁迅批判》里有更详细的叙述。正是基于城市思想更为进步,鲁迅在这里也算是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未来。在呐喊之后,鲁迅把自己的希望描绘出来了。
就是希望将来的中国乡村能变成和城市一样的地方,乡村人民思想能够和城市的人民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件小事
《呐喊》中《一件小事》的故事情节:
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
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创作的 短篇小说,收录于其小说集《呐喊》中,共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 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
这种对比的妙处在于以间接而含蓄的笔墨突出劳动者的朴实无私。在表现形式上,本篇好似一篇速写画,又近于当代的“ 小小说”,短小精悍,清新可人而意味深长;情节真实可信,成为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的孤独和苦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来向鲁迅约稿。鲁迅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围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
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毁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
因而,《呐喊》是听革命前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
《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
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叫了一辆人力车。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便挥手让车夫快走,但车夫没载鲁迅先生走,而是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去警署检查,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既对车夫敬佩,又对自己行为感到愧疚。
简介: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_N9v6iSHnWvahpy3pUeZShNBKwAWURhlnOvvYUEkKDu1u95ST3kWopxry1oufkeg6o6pMQ38jub1hZ4fZSAp59_vHk5PL3o00AbhrsjmZkGbvQ_GIOZgMrjnuON0iOW_i3cfSkmsQGbV6RDH0hgk79cZZMB6gxSK_Wjzfb0jI17pYo_tEgoIv7Uoc323BdG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