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收获》作文,急求!!!

读三国之后得的收获,不是全讲三国的那种。很急啊,有多少来多少!... 读三国之后得的收获,不是全讲三国的那种。很急啊,有多少来多少!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3-09
展开全部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自幼便读三国,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稍长大后,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我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鲜明突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倾向。

全书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的,在写赤壁之战之前,主要写各路诸侯地镇压黄巾军起义和讨董过程中的互相斗争,交代三国形成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这时刘备集团的力量非常小,屡受挫折而发展十分缓慢,为后来的大发展作了重要的准备和铺垫。赤壁之战孙刘联盟阻止了曹操的南下,形成 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

其中,刘备集团兴起最晚而衰败最早,且在三国中力量相对较弱,这是历史事实,是作家不愿看到却又无法改变的。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而且在三国关系的处理上,也是以刘备集团作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汉的主要对立面,而将孙吴置于从属的地位,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又有联合又有斗争。

全书把三国的刘和曹处理成为矛盾斗争的主要对立面。把两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看成义与不义,仁与不仁、圣君与奸雄的斗争。刘是正面,孙吴在对曹的斗争中,是刘的同盟者,在对刘的问题上,仍然居于刘的对立地位。这就是为反曹的盟友,刘为主,孙为次,以辅成反曹的倾向,作为刘的敌对方,曹为主,孙为次,以补足拥刘的倾向。在以刘为中心的同曹同孙的矛盾斗争之外,一般不写孙吴的活动以及孙吴与曹魏之间的矛盾斗争。三国争雄在政治、军事以至思想方面的斗争,繁复综错,变化多端,经过这样的处理安排,亦即艺术概括,写起来就显得头绪清楚,眉目显豁。

拥刘反曹:主要从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民族思想的反映;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书中, 关 羽:是一个“忠义”的化身。

诸葛亮:是多智称为三绝之一的“智绝”表现突出的是“恩义”和“忠义”思想,与刘备的关系达到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是为报刘备的“三顾之恩,托了孤之重”。

曹 操:在他的身上确实集中概括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作的笔下,他虽是一个反面人物,却不失英雄本色。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他能识才、爱才,且能打破贵贱出身的偏见,坚持“得功者赏”的正确原则,又能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却能慧眼识英雄,不以贵贱论人,而能打破偏见,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官渡之战更表现了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地听取下属的意见,集思广益,及是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显得既果断而又稳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有才能的、了不起的枭雄。

刘 备:他是一个理想化的仁君的典型。但他的虚伪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图霸称帝这一问题上,他本来是有帝王之志的,自领益州牧,取刘璋而代之,他“再三辞让”,说什么“奈刘璋与备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骂”。一面要刘璋“交割印绶文籍”,献城投降,一面又口称“吾非不行仁义,奈势力不得已也!”这正是刘备虚伪性格的绝妙的自我暴露。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历史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战争写得最好的一部。描写特点为:丰富、深刻、生动。丰富: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以深刻的启示;生动: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书中三大战役指:官渡之战(以至弱对至强)、赤壁之战(联吴抗曹)、彝陵之战(以强对弱,刚愎自用),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

《三国演义》定战争重谋略,突出了斗智的一面,因而这是一本使人增长智慧的书。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情节组织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及人物描写的鲜明突出上。作者把人物形象的塑造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不是为定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在战争中写人,写人的历史活动,从中刻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战争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物发展的过程,战争犹如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各种人物登台演出,各自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风貌。在赤壁之战这场大的战役中,魏、蜀、吴三方面的主要人物都集中在一人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对战争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英雄史诗的格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