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地球大陆上,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大大小小的沙漠分布。如此广泛的沙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从19世纪末开始至今100多年里,众多的沙漠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并创立了许多学术理论、假说,形成了诸多文献著作。先后提出海成因理论、河成因理论、大陆成因理论、气候周期假说及“垫面起伏”理论等。
1.海成因理论
1886年,俄国采矿工程师康申通过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地区考察工作后,提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于过去的海盆,建立了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康申认为:在第三纪末的上新世地质时期,整个卡拉库姆地区是被海水所侵的海盆。现在覆盖在卡拉库姆沙漠的风成沙,是经过现代风力作用加工改造后的海滨沙丘。这些沙丘,是在海侵退缩以后露出地表的。退缩后的年轻海盆所占据的海域面积,只限于低地卡拉库姆和部分东南卡拉库姆。而外翁古兹卡拉库姆与另一部分东南卡库姆,即是海侵退缩后露出海面的海底,它发育形成卡拉库姆沙漠。在19世纪末,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在沙漠成因研究中曾被“举一反三”影响甚大,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沙漠泛海成因理论。
2.河成因(冲积成因)理论
俄国学者奥布鲁切夫,通过1886~1888年的3个夏季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沙漠野外考察工作之后,坚决反对康申的沙漠海成因理论,重新提出卡拉库姆沙漠的河成因理论。奥布鲁切夫认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是由于古阿姆河的冲积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古代阿姆河的古河床分析,将古代阿姆河同现代阿姆河沉积层与卡拉库姆沙层对比,无论从岩上或堆积厚度上均获得了确切的论据来加以证明。古阿姆河由于在广大的区间改变自己的河床,从而形成今日卡拉库姆的分布。这也是经过奥布鲁切夫运用地层与地貌特点比较的方法,进行细微的研究与周详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后又经李契科夫和格勒尔及费道洛维奇的调查所证实。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河成因理论已形成当时沙漠成因的科学理论。
3.大陆成因理论
1892~1909年,奥布鲁切夫通过对亚洲中部沙漠(我国新疆的沙漠)旅行之后,又论证了亚洲中部许多沙漠形成是大陆成因。当时,李希霍劳已提出这一观点,影响很大。沙漠大陆成因理论认为:亚洲中部是欧亚大陆的中心,不仅深居大陆腹地,而且四周又重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深入,而干燥的冷气流可长驱直入,从而形成了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沙漠的形成。
4.气候周期假说
美国学者威尔逊从气候学和沉积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沙漠成因的三阶段假说:即“湿润—干燥—连续干燥—再湿润”。在湿润阶段,冲积物经流水搬运,从山麓向开阔的平原区扩散,冲积平原和山麓冲积平原的沙砾物质,是沙漠最丰富的沙源供给区。由于冲积物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分异,在山麓附近的滞后地区,表层分布物质以粗粒物质为主,在远离山麓的冲积平原,则多为细粒物质分布。这些细粒物质,即为沙漠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干燥阶段,风的营力代替了流水的营力,风的输导代替了流水的冲积,使冲积平原堆积的细粒冲积物被风吹扬起来并在一段距离后堆积下来,导致了沙丘的形成。在持续干燥阶段,沙丘获得充分发育,最后形成沙漠。
5.地貌“垫面起伏”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威尔逊通过对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研究建立的。其主要论点是:气流(风)作用于干旱区地表,形成了不饱和、饱和及过饱和风沙流,风沙流作用于起伏的垫面(自然界中垫面起伏是普遍现象)之后,慢慢地形成了沙丘、沙丘链,并使其不断扩大面积,逐渐发育形成了大范围的成片沙漠。同时他还认为沙漠发育的“垫面起伏”具有完全“捕沙”沙漠与完全“过沙”沙漠两种模式。
1.海成因理论
1886年,俄国采矿工程师康申通过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地区考察工作后,提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于过去的海盆,建立了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康申认为:在第三纪末的上新世地质时期,整个卡拉库姆地区是被海水所侵的海盆。现在覆盖在卡拉库姆沙漠的风成沙,是经过现代风力作用加工改造后的海滨沙丘。这些沙丘,是在海侵退缩以后露出地表的。退缩后的年轻海盆所占据的海域面积,只限于低地卡拉库姆和部分东南卡拉库姆。而外翁古兹卡拉库姆与另一部分东南卡库姆,即是海侵退缩后露出海面的海底,它发育形成卡拉库姆沙漠。在19世纪末,沙漠的海成因理论在沙漠成因研究中曾被“举一反三”影响甚大,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沙漠泛海成因理论。
2.河成因(冲积成因)理论
俄国学者奥布鲁切夫,通过1886~1888年的3个夏季在外里海低地,即卡拉库姆沙漠野外考察工作之后,坚决反对康申的沙漠海成因理论,重新提出卡拉库姆沙漠的河成因理论。奥布鲁切夫认为:卡拉库姆沙漠形成,是由于古阿姆河的冲积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古代阿姆河的古河床分析,将古代阿姆河同现代阿姆河沉积层与卡拉库姆沙层对比,无论从岩上或堆积厚度上均获得了确切的论据来加以证明。古阿姆河由于在广大的区间改变自己的河床,从而形成今日卡拉库姆的分布。这也是经过奥布鲁切夫运用地层与地貌特点比较的方法,进行细微的研究与周详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后又经李契科夫和格勒尔及费道洛维奇的调查所证实。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河成因理论已形成当时沙漠成因的科学理论。
3.大陆成因理论
1892~1909年,奥布鲁切夫通过对亚洲中部沙漠(我国新疆的沙漠)旅行之后,又论证了亚洲中部许多沙漠形成是大陆成因。当时,李希霍劳已提出这一观点,影响很大。沙漠大陆成因理论认为:亚洲中部是欧亚大陆的中心,不仅深居大陆腹地,而且四周又重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深入,而干燥的冷气流可长驱直入,从而形成了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沙漠的形成。
4.气候周期假说
美国学者威尔逊从气候学和沉积学的观点出发,提出沙漠成因的三阶段假说:即“湿润—干燥—连续干燥—再湿润”。在湿润阶段,冲积物经流水搬运,从山麓向开阔的平原区扩散,冲积平原和山麓冲积平原的沙砾物质,是沙漠最丰富的沙源供给区。由于冲积物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分异,在山麓附近的滞后地区,表层分布物质以粗粒物质为主,在远离山麓的冲积平原,则多为细粒物质分布。这些细粒物质,即为沙漠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干燥阶段,风的营力代替了流水的营力,风的输导代替了流水的冲积,使冲积平原堆积的细粒冲积物被风吹扬起来并在一段距离后堆积下来,导致了沙丘的形成。在持续干燥阶段,沙丘获得充分发育,最后形成沙漠。
5.地貌“垫面起伏”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威尔逊通过对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研究建立的。其主要论点是:气流(风)作用于干旱区地表,形成了不饱和、饱和及过饱和风沙流,风沙流作用于起伏的垫面(自然界中垫面起伏是普遍现象)之后,慢慢地形成了沙丘、沙丘链,并使其不断扩大面积,逐渐发育形成了大范围的成片沙漠。同时他还认为沙漠发育的“垫面起伏”具有完全“捕沙”沙漠与完全“过沙”沙漠两种模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