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的要求有什么?

 我来答
内蒙古恒学教育
2022-11-08 · 专注于教育培训升学规划
内蒙古恒学教育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对联的基本要求有:字数相等、上下衔接、音韵相配、词性相对。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但是不变的规律就是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例如:上联:万道祥光腾吉宇,下联:九重春色映华堂。可以看到对联在字数上是相等的。
2、上联与下联要上下衔接。对联的上下联,是相互衔接的,内容相似,但是又不能重复。例如:上联: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流水无弦万古琴。
缓与白云归
2014-02-08 · TA获得超过74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5万
展开全部
除了机关联外要遵守对联的一般规则。守【平仄】,忌【合掌】,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合掌是说上下联意思相近或重合,浪费联意。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应用范围广,园林胜境、亭台楼阁、婚丧喜事、寿祝庆典、游乐交往、铭心励志都可以用。对联兴于五代,盛于明清,现仍被人们喜爱。因此对联优美精巧,能够灵活多样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等,既可以激励自己,又可以教育别人,既有趣味性,又有艺术性。
写对联首先要看对象和场合,要力求切合当时当地的其人其景,不能乱用。如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励志联等固然不可混淆,就是用于山川名胜、楼台亭阁,也要有各自的特色。另外,同一种对联,还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如春联,今年的与去年的、甲地的与乙地的就应各不相同;寿联、婚联、挽联更要根据不同对象写出个性与感情色彩。如不管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不同而乱写,不仅写不出好对联,还会闹笑话。
其次,写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整齐美观。对联虽只有两联,但要求十分严格,好的对联不仅要字数相等,还要意思相对,虚实相对,平仄相对,含义深远,音调铿锵。如杭州岳坟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意思上是把爱国名将岳飞与奸臣秦桧等人作了鲜明对比,爱憎分明;形式上,词性、结构、平仄以至色彩等,都十分妥贴完美。对联的对仗有所谓正对(上下联所写之事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相成)、串对(下联为上联的补充)之分,另外,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有许多讲究,如嵌字、藏画、寓典、谐音、回文、叠字、拆字等,有些是文人卖弄才学的游戏文字,不足为训,但多数仍有助于对联的精巧,值得学习借鉴。
第三,对联全用竖写,上联在右边。有些对联(如春联)多数有横联,又叫横披,一般用一个四字句,意思也要与上下联相关,并有“点睛”作用。对联的字数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以五、七、九言较常用,也有短至二字,长至数百字,仍称对联的。

对联【三美】:

格式美
对联要注重格式,而且要求严格。“对联”顾名思义,必须彼此相对,上下相联。不对不联,就无所谓“对联”。联字可以包括对字,所以对联又可称为“联语”,可单称为“联”。为使上下联相对,首先要求字与字相对,这又可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就是人名对人名,动物对动物……广义的只求词性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其次要求词组与词组相对。如“日丽风和”对“山明水秀”(联合词组相对);“国法严明”对“党风端正”(主谓词组相对)。最后,要求句子成分也要相对,就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还有上下联结构形式也要相同。不过,对联字字精练,句子成分不完备,只要上下联能够相对就可以了。
当然,对联的格式并不是呆板的。有些对联,上下联各可自己相对。象“旭日芙蓉,晓风杨柳”对以“青山北廓,白水东城”。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本不应重复,但错综相对是可以的。象“千家万户着先鞭,胜过千军万马;万水千山换新貌,争呈万紫千红。”这种对联反觉得很优美。词性相对也可以灵活运用。象“年丰物阜家家乐,日丽风和处处春”,“乐”是动词,“春”是名词,但在这里,名词被动化了。又有一种活对,象李义山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牵牛”是星名,与“驻马”完全不对,却因“牵”与“驻”对,“牛”与“马”对,也就可以成对了,而且显得更有趣味。总之,对联的基本格式不可乖舛,

而运用之妙则在乎一心。
“对”也称“对仗”,其名目很多。有一种叫“正对”,即上联与下联所表达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是并立的事物相对。象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正对;有一种叫“反对”,上联与下联所表达的是相反的事物,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对。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反对。此外,还有其他对仗形式。例如有一种叫“流水对”,上联与下联表达的是互相连贯的意思,因而不能任意颠倒。也就是说,上下联合起来实际上是一句话。象“昨夜春风初入户,今朝杨柳半垂堤。”这种对仗形式既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又显得生动、流畅。对仗最忌讳“合掌”,即意思完全相同的相对。例如“年年”对“岁岁”,“家家”对“户户”。这种对仗读起来令人生厌。
二、声调美
对联与律诗一样要讲究声调。汉字的字音有不同的声调。南朝时周著《四声切韵》,接着沈约撰《四声谱》,从此汉字的读音被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声调。除了平声之外,其余上、去入声都叫仄声。诗词和对联都讲究声调的平仄。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
平起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式就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对联的平仄格式是截去七言对联前面的两个字。(以上带的字,平仄可以通用)
平时所说的“一、三、五勿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指七言联的第一、第三、第五等字平仄可任意使用,而第二、第四、第六等字必须严格分明。实行只有七言联的第一字可以平仄不拘,第三、第五两字有时也要分明。象“仄仄平平仄仄平”句,第三字如改用仄声,就会变成“弧平”(即前面六个字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是不允许的,需将第五字改用平声以纠正,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象“山雨欲来风满楼”就是如此。又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句,第六字如改用平声,就会成为拗体,第五字应改用仄声以救正之,即“仄仄平平仄平仄”,象“万水千山换新貌”。五言联也仿照这样,其余四言、六言、八言等都可以类推。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末字必须仄声,下联末字必须平声。
符合声调规律的对联,读起来比较顺口,读起来比较悦耳。但是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不化,运用之妙仍在心灵。象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句,全句只有一个“身”字是平声,但仍不失为名句。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声调应该相反,但在题江西南昌滕王阁的诸名联中,有一联云“……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对以“……人在天水一色之中”。这里,“湖山千里”与“天水一色”平仄相同,仍不失为名联。可见胶柱鼓瑟,是不能弹得好调的。
由于语音的变化,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变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已经没有入声。其中第一声和第二声大体相当原来的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大体相当原来的仄声。但是,现代普通话的平声里,也包括了原来的一些仄声字,所以欣赏古人名联的声调美仍要依古之四声为准。学习古之四声也不难,只要多读古诗词就会明白。此外,旧辞书如《辞源》、《辞海》也都载有字的音韵,不难一查而知。作对联当然也以符合古之四声平仄为好。不过,现代人作的不少春联类,对平仄规律已不那么讲究。然而,即使是现代的平常春联,也须注意声调美。只有这样,读起来才能一样有致,朗朗上口。
三、艺术美
艺术包涵很广,这里所说的艺术,单指狭义的文学艺术而言。就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象“红日紫云天富贵,青山绿水地文章”一联,红日、紫云、绿水都是平常的形象,可它们与“天富贵”、“地文章”联系起来,就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天”和“地”在人的眼前顿时多彩多姿,生动起来;象“全民共享三春景,举国争攀四化峰”一联,就把当前社会生活描绘得春意盎然、龙腾虎跃、热气腾腾;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联,就使人民群众热爱民族英雄,痛恨奸佞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跃然纸上。对联反映的内容如果与当前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或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够健康,则无论形式多么美,也谈不上真正的艺术美。旧时曾有一联“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在今天看来,它就不美了,因为它所描绘的生活,以及它所追求的情调,在现代人看来并不可取。假若将上述对联改动一下,改为“花晨月夕同调瑟,红袖青衫共读书”,那么,作为新婚春联,表现男女平等,男欢女爱,共同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还是可取的。所以,选用对联,一定要注意到它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联如果有现实主义的高度艺术性,即使格式、声调稍有不合,也无妨它的艺术美。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对联句式音步点顿造句】: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附)句式平仄: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2)仄平平仄

(3)平仄平仄

(4)平平仄平

● 五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五字拗句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平平

(3)仄仄仄平平仄

● 七字句平仄

七言联的正格两种句式及两个变格句式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仄

变格句式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

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A,忌三连平。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对联的马蹄韵规则有三种说法:(1)上联尾二字必须为仄。下联尾二字必须为平。呈马蹄起落之势。如:XXXX仄仄,XXXX平平;(2)如果在一幅对联中,有两句以上的句子组成,则每句的尾二字也须平仄相对。如,上联:XX仄仄(或平平),XXXX仄仄,下联:XX平平(或仄仄),XXXX平平;(3),不管一句句子有多少个字,上下联中的尾二字和所有中心词的平仄相对,这种说法比较复杂,而且关于中心词的界定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如果不是作一幅很长的联,就不必考虑这种形式。在以上三种说法中,以第二种最常用。

3,宽律。

宽律在清代以前是很少存在的,清代以后,由于小说文体的普及以及白话文的兴起,对于联律要求也就越来越宽松。宽律的规则很简单,即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仅此而已。从现代对联的发展上看,这种形式的对联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由于现代人对古汉语的掌握达不到古人的程度,词汇量又不够丰富,因此。如果也要求象律联或组合律联一样非常考究每句句子中好几个字的平仄,容易产生因律害意的后果,至少在词意的表达上会出现不准确的现象。有鉴于此,放宽除尾字以外的所有字的平仄,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格律的解放。

必须深究的是,对联习惯于以仄收作上,平收作下,并不是从其产生之日前就已经约定好的。这种现象是受了当时的律诗中的对仗句的影响。因为绝大部分律诗都是押平声韵,因此,在对仗的颌颈联中,上句都以仄收,下句都以平声。对联本身就是律诗对仗句的一种演变,长期以来,就难以脱离律句的规定。然后,众所周知,律诗也可以押仄韵,而在词中,押仄的词牌更是数不胜数。这样也就决定了对仗句中会有上句平收的现象。

二,变格联

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

关于变格联,目前有很多人不承认这种说法。认为这种形式或者不合规范,或者只是一种偶然现象。然而,从大量的对联实践来看,平声作上的对联虽比仄声作上的少得多,但也已成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实。年代越往后,变格的对联也就越多。例:“人不可以无师,物常聚于所好”,“一粒沙子万斛珠,半湾湖水千江月”等等。这样的句子从清代前期就已出现。而且已经从文人互对的技巧联发展到题写在风景名胜和书房书案中。至于技巧联中的变格现象,更是举不胜举。由此可见。网络对联中,常有人认为,只要平收的单句就一定是下联,所求的就一定是上联,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联规则的。

现代人受古诗的影响越来越小,离律句的规则也越来越远。因此,平声作上的对联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会越来越多,与正格律共同成为对联格律的主流。

三,无格联

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对于无格联,现代人需慎重运用。在我看来,无格的对联一般只用在对技巧很高的对联上,比如:拆字,典故等等形式。由于对联中存在不实用的形式,比如技巧联。纵然机巧无比,但没有一个与联意适应的场所可张贴,也就具有了不实用性。既不实用,又含很高的技巧,对联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游戏,对过即算。因此不考虑平仄也是可以的。

如果说对联的格律可以选择多种的形式,甚至无格律的也可以作为对联,那么是不是我们在对联时就不必学习和遵守格律规则呢?事实并无如此。对联的格律与对联的内容息息相关,撇开内容而单讲格律是不可能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可以简要的结合内容形态来规定一下对联的格律。

1,在编写实用性主题对联的时候,应遵守正格律的规则。如果对联中不含技巧,又是五字和七字的,应遵守诗律的规则。

2,在临屏或其他场合制联时,只要是词意精确,尾字无可替代,就可以按变格联创制。即上联的尾字可以用平声。下联的尾字必须对仄声。

3,对于一些纯技巧且难度很高或者临屏急就的游戏式的对联,可以不遵守任何格律的规则。尾字可以仄对仄,也可以平对平。当然,这样的规定一般只适于两个人互对上下联,又没有很多的考虑时间的情况下使用。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这副对联是三、二、二结构,按节奏点要求,上联的“梅、寒”和下联的“杏、暖”,是在第三位置上,一定要平仄相对,而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因不在节奏点上,则可平可仄,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又如:
不信美人终薄命;
古来侠女出风尘。——蔡锷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一、二)结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字,除二、四位置上的字,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是节奏点,平仄应相对外,第六个字“薄”与“风”,因不是节奏点,就没有平仄相对,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的时候又适用,例如: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是二、二、三(二、一)结构,词组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年、草”和下联的“然、里、花”,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以上大多从网上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odfisherman
2014-02-08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45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368万
展开全部
要押韵对仗,比如:牛奶、羊奶、太子奶,假-烟、假-酒、假¥庆&林,横批,不是东西。上联都是奶,但太子奶真不是太子的奶,下联都是假,最后一个不是同类,横批东西有方向的读音,和物品的读音,寓意就比较神了。试试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三叔老猫
2014-02-08 · TA获得超过1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2万
展开全部
简单的说 就是对仗工整 复杂点 那就是门学问了 平仄~音律什么的 字数就不说了… (现在大部分 都是教学需要 不会这么严格 只要 字数一样 内容 不差 词一一相对 绝对得分饿 😄)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最后那个字有没有声调要求
追答
那必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adfairytaletz
2014-02-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5万
展开全部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