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感情吗 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正因为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共享一片情感的天地,恻隐之情才使我们去关注其他动物的命运。这就是保护动物、热爱动物的最好理由。
随着社会生物学的兴起,“自私的基因”理论不胫而走,但自私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冷漠的世界。不要说动物,如母虎的舐犊之情,就连人类中的强烈情感,如恋人之间的生死相许,都只不过是基因的生存策略而已。这样的世界令我们心灰意冷。但《海豚的微笑》一书却让读者有幸领略动物世界中情感生活的温馨和魅力。本书收录了50多位动物行为学家的考察报告,研究对象涵盖灵长类直至鱼类。其中的故事读来亲切有趣,感人至深。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更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本书的编者将所有的情感分为四大类:爱;恐惧、侵犯和愤怒;欢乐和悲伤;同情及信任、嫉妒。先说恐惧,在所有的情感中,恐惧是一种初级情感,它必定位于大脑进化的原始部位。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没有恐惧,任何动物都将无法生存。生物进化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新大陆(指澳洲及美洲)上没有大型哺乳动物。为什么?这是因为它们被首批到达的人类杀光或间接消灭了。它们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曾独自演化了几百万年,故对人这一凶狠的物种没有任何警惕,亦即没有形成对人的恐惧感。然而,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厉害的武器,足以杀死这些毫无防备的动物。与此相似的情况是南极的动物,它们从未与人打过交道,因而对于现代人温顺得不可救药。与此相反,旧大陆的动物则是与人类共同演化,由于人类祖先的狩猎技巧有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因而它们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对人的恐惧感,从而逃脱人类的追杀。这就是恐惧的保护功能。在我看来,本能性的恐惧在人类文明时代的升华即表现为各种禁忌习俗。比如,这棵树不能砍,那座山是膜拜的对象。现在我们已视之为迷信。破除所有迷信的后果是百无禁忌。那么,丧失任何恐惧感的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这一问题至少值得思考。
恐惧有时是来自于其他动物的侵犯,由侵犯还会导致愤怒。但侵犯和愤怒不像恐惧那么原始。因为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好斗的情绪更易于受到控制。动物的侵犯仅针对与种的延续相关的行为:捕食或交配。动物不会因为贪婪、憎恨或嫉妒而格斗。但人类的历史上却常常充斥了这类血腥的残杀。这是因为人类比动物“更高级”。
在所有情感中,爱可能是一种最为细腻生动的感受。就其直接的意义而言,爱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所以它包括亲情和性爱。亲情是针对下一代,而性爱则是为了制造下一代。亲情(尤其是父母之爱)常常比性爱更持久牢靠,并因其单纯可靠而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但它却不如性爱来得浪漫温馨。当然据统计,鸟类中有超过90%的物种是单配制的,即一夫一妻相伴终生。与此相比,人类对爱的忠贞程度则大为逊色了。这是否是人类的堕落?问题似乎不能如此来看。鸟类对爱情的忠贞有其客观原因,因为雏鸟的极度软弱导致父母的责任无法推卸。所以,鸟类的性爱是仅由“性”以及对后代的责任来维系的。但人类的情况显然与此有所不同。人类的爱情引入了更多的可变量,于是,在浪漫程度增加的同时,风险因素也增多了。这就是爱的代价。
还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欢乐和忧伤。关于欢乐无须多说。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是忧伤。婴儿、同胞、配偶、父母甚至朋友的死亡都可以使动物陷入难以形容的悲痛之中。大象连续几天守候在生下来已死的婴儿旁边;一些失去配偶的大雁因悲伤而消瘦等等。有时,动物甚至因忧伤而死。从进化的意义上说,悲伤毫无适应价值,因为它不能使死者“死而复生”,只是徒增个体的不幸而已。也有人说,悲伤或许加强了生存者之间有益的社会联系。但我宁可相信,忧伤是获取感情后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有爱才有痛。是忧伤而不是快乐使我们的人生显得更为厚重富足;是对不幸的分担才使相爱的人们相濡以沫。王尔德说得好:有忧伤的大地才是现实的。
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那就是同情。科学家相信,如同情、信任、嫉妒和安慰这样更为微妙的情感需要新脑皮的介入,新脑皮是大脑最晚进化的部分,负责理性和逻辑思维,似乎为灵长类和少数其他社会性动物所特有。同情涉及到以己度人,故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情感的一种超越,从而成为智力起源的基础。因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联想,而由己度人却是联想的第一步。所以,有科学家认为,智力最早产生于社会性物种中,因为正是群居生活才使得“以己度人”成为可能和必要。
动物有没有感情?读完全书,答案已不言而喻。正因为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共享一片情感的天地,恻隐之情才使我们去关注其他动物的命运。这就是保护动物、热爱动物的最好理由。
随着社会生物学的兴起,“自私的基因”理论不胫而走,但自私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冷漠的世界。不要说动物,如母虎的舐犊之情,就连人类中的强烈情感,如恋人之间的生死相许,都只不过是基因的生存策略而已。这样的世界令我们心灰意冷。但《海豚的微笑》一书却让读者有幸领略动物世界中情感生活的温馨和魅力。本书收录了50多位动物行为学家的考察报告,研究对象涵盖灵长类直至鱼类。其中的故事读来亲切有趣,感人至深。同时,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更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本书的编者将所有的情感分为四大类:爱;恐惧、侵犯和愤怒;欢乐和悲伤;同情及信任、嫉妒。先说恐惧,在所有的情感中,恐惧是一种初级情感,它必定位于大脑进化的原始部位。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中,没有恐惧,任何动物都将无法生存。生物进化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新大陆(指澳洲及美洲)上没有大型哺乳动物。为什么?这是因为它们被首批到达的人类杀光或间接消灭了。它们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曾独自演化了几百万年,故对人这一凶狠的物种没有任何警惕,亦即没有形成对人的恐惧感。然而,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厉害的武器,足以杀死这些毫无防备的动物。与此相似的情况是南极的动物,它们从未与人打过交道,因而对于现代人温顺得不可救药。与此相反,旧大陆的动物则是与人类共同演化,由于人类祖先的狩猎技巧有一个缓慢提高的过程,因而它们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形成对人的恐惧感,从而逃脱人类的追杀。这就是恐惧的保护功能。在我看来,本能性的恐惧在人类文明时代的升华即表现为各种禁忌习俗。比如,这棵树不能砍,那座山是膜拜的对象。现在我们已视之为迷信。破除所有迷信的后果是百无禁忌。那么,丧失任何恐惧感的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这一问题至少值得思考。
恐惧有时是来自于其他动物的侵犯,由侵犯还会导致愤怒。但侵犯和愤怒不像恐惧那么原始。因为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好斗的情绪更易于受到控制。动物的侵犯仅针对与种的延续相关的行为:捕食或交配。动物不会因为贪婪、憎恨或嫉妒而格斗。但人类的历史上却常常充斥了这类血腥的残杀。这是因为人类比动物“更高级”。
在所有情感中,爱可能是一种最为细腻生动的感受。就其直接的意义而言,爱就是为了种族的延续,所以它包括亲情和性爱。亲情是针对下一代,而性爱则是为了制造下一代。亲情(尤其是父母之爱)常常比性爱更持久牢靠,并因其单纯可靠而唤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但它却不如性爱来得浪漫温馨。当然据统计,鸟类中有超过90%的物种是单配制的,即一夫一妻相伴终生。与此相比,人类对爱的忠贞程度则大为逊色了。这是否是人类的堕落?问题似乎不能如此来看。鸟类对爱情的忠贞有其客观原因,因为雏鸟的极度软弱导致父母的责任无法推卸。所以,鸟类的性爱是仅由“性”以及对后代的责任来维系的。但人类的情况显然与此有所不同。人类的爱情引入了更多的可变量,于是,在浪漫程度增加的同时,风险因素也增多了。这就是爱的代价。
还有一种感情,那就是欢乐和忧伤。关于欢乐无须多说。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是忧伤。婴儿、同胞、配偶、父母甚至朋友的死亡都可以使动物陷入难以形容的悲痛之中。大象连续几天守候在生下来已死的婴儿旁边;一些失去配偶的大雁因悲伤而消瘦等等。有时,动物甚至因忧伤而死。从进化的意义上说,悲伤毫无适应价值,因为它不能使死者“死而复生”,只是徒增个体的不幸而已。也有人说,悲伤或许加强了生存者之间有益的社会联系。但我宁可相信,忧伤是获取感情后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有爱才有痛。是忧伤而不是快乐使我们的人生显得更为厚重富足;是对不幸的分担才使相爱的人们相濡以沫。王尔德说得好:有忧伤的大地才是现实的。
还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感情,那就是同情。科学家相信,如同情、信任、嫉妒和安慰这样更为微妙的情感需要新脑皮的介入,新脑皮是大脑最晚进化的部分,负责理性和逻辑思维,似乎为灵长类和少数其他社会性动物所特有。同情涉及到以己度人,故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情感的一种超越,从而成为智力起源的基础。因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联想,而由己度人却是联想的第一步。所以,有科学家认为,智力最早产生于社会性物种中,因为正是群居生活才使得“以己度人”成为可能和必要。
动物有没有感情?读完全书,答案已不言而喻。正因为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共享一片情感的天地,恻隐之情才使我们去关注其他动物的命运。这就是保护动物、热爱动物的最好理由。
2013-11-28
展开全部
人类的文明社会不过几千年而已,而这几千年对于生命的进化史来将微不足道,所以目前人依旧是和猪狗一样的动物,如果一定要一些区别的话,我想可能在人的基本欲望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有所约束,也就仅此而已。从生理角度来讲,人类的脑容量是比较大的,这也应该算是一个区别吧动物其实,听得明人类讲咩.只是他哋吴识得答... 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当然有拉 ...冷血动物,有些有跟人一样有思维,有感情,人还不是高级动物么.. 动物有感情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