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笔画有什么讲究

 我来答
聿晋书法
推荐于2017-10-03 · TA获得超过131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2.7万
展开全部
  一、毛笔的基本特点
  1.笔杆:圆柱体→可高低把持、任意转动。
  2.笔毫:兽毛、圆锥体→刚柔相济,柔韧而富有弹性,笔锋能开合聚散,灵敏,可写出不同形态、品质的点画、线条,准确传达心与手的活动。万向书写功能:八面出锋,提按自如,使转灵便→笔迹:丰富多变,沉着飞动,兼备刚柔、疾涩、抑扬等。
  二、用笔的含义
  1.用笔的含义:广义包括执笔、运笔。狭义指运笔。通常所谓用笔,主要指运笔,因为用笔最终要落实到一笔一划的书写上,落实到具体的书写动作上。运笔:书写过程中手腕对笔锋的控制、运用。运笔的前提是执笔得法。古人所谓用几分笔即用锋的分寸,涉及提按的力度、幅度,亦属于用笔的内容。
  2.用笔贵在用锋:笔法的核心在笔势。学书以用笔得势(得笔)为先务。用笔不过关
  ,结构、章法纵有可观,只是花架子。不善用笔者为笔所用。善用笔(得势、得笔):掌握笔锋特性,因势利导,遣毫命笔,指挥如意。笔性好。米芾论“得笔”、“不得笔”。
  3.运笔与运腕:书写时,执笔的手指基本不动,动的是手腕。“指死腕活”。运笔写字主要靠腕部力量,切忌以指运笔。指主执,腕主运。指死腕活。大字运腕,小字辅以指运。悬腕运笔,挥洒幅度大,得势得力。执笔要能保证指腕灵活,全身力到毫端。指、腕不能僵硬。枕腕要不得。
  4.永字九法:所讲主要是笔势,以便写出生动有势的点画。
  三、用锋
  1.~的重要性:用笔的关键在用锋,在调锋(对笔锋的调整)。笔锋是传达气、力,塑造形、体的关纽。技巧基于用锋,用锋关乎点画的形态、质感(效果)。运笔其实是在顺应笔锋特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笔锋的运转。
  2.~的技巧与效果:正锋/中锋、侧锋、提按、顿挫、顺逆、藏露、转折、牵掣、铺敛、聚散、抢、缩、蹲、绞、八面出锋等。
  3.~的分寸:源于笔压的大小即按笔的力度、幅度,关乎笔画的轻重、粗细及字的风格。
  4.调锋/换笔心:要领是通过转腕(幅度小时可附以转指),调整笔尖的倒向,使之与毛笔前进的方向相反。
  四、运笔基本技巧
  1.起收:起笔有顺锋、逆锋之别,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异。起笔的一般规则:横画直下,直画横下。收笔的一般规则:“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整个运笔轨迹(包括凌空动作)大体呈S形或蛇行状,并非简单的直来直去。S形只是对运笔轨迹的大体描述,练习时只需牢记运笔规则,不必去想S形;且就古人作品看,S形变化多端,说明运笔规则体现于实际应用,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形态。初学应当努力照规则行事,并留心体会各种变化形式。
  关于起笔,临帖时应特别注意一点:就真迹观察点画起笔处的形态(刻本多掩盖运笔真相),想象并努力把握笔锋落纸之前、落纸之际、入纸之后三个连续的环节。落纸之前一般应凌空取势、逆锋落笔。另外,起笔还涉及方圆、藏露等,见下文。
  收笔方法,或顺势弹锋而出(出锋、露锋),或略驻而反向回收(回锋、藏锋)。起收动作应干脆利索,并注意与前后动作或笔画的呼应。行、草书笔画起收处附带的钩挑或牵丝,本质上是运笔快速、前后呼应的结果,而不是外加的修饰。牵丝务取细劲,不能拖沓,复不宜太多,以免喧宾夺主。
  2.藏露:逆锋起笔之后,于转毫行笔之际将笔锋藏起,或在收笔时回锋而将笔锋隐入画内,即成藏锋。凡起、收处笔锋未藏起,自成露锋。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不能迟滞、含糊,露锋宜有力(送到)、忌带虚尖。逆锋起笔时入纸力量过重,或转笔调锋时犹豫不决,则藏锋易滞而含糊;起笔时落笔不果断,或收笔时出锋无力,则易露虚尖。收笔露锋,应借势弹出或送出,必力达画尾、势犹末尽方妙。起笔逆锋、收笔回锋,笔锋仍可能露出,并不必然导致藏锋,此在行、草中甚为常见。藏锋过多必乏神气,露锋过多则失之轻薄。各种书体中,行、草露锋较多,宜藏露结合。
  3.方圆:用笔方、圆之迹,主要见于起、收及转角之处。方笔用折,圆笔用转,故有方折、圆转之说。参:下文“转折”。篆书用笔主圆,隶书多方。篆书以外各体,大字多圆,小字多方。圆笔主藏锋,方笔多露锋。圆笔丰筋,方笔多骨。圆笔源于篆书,方笔源于隶书。圆笔外拓,方笔内擫。
  4.中侧:中锋(正锋)指行笔过程中主锋大体保持在点画中路运行,虽不一定绝对居中,但也不过分偏向点画一侧。中锋运笔可使点画遒劲、圆润、饱满,它以正确、娴熟的执笔、运腕为前提,尤忌执笔过斜或以指运笔。运用中锋,需注意在提按交替及笔锋转向时将锋调正,勿使笔锋偏侧、扭结或成瘫痪状。中锋运笔过程中,笔锋的倒向与毛笔行进的方向始终相反。侧锋是锋尖偏于(不是完全倒向)点画一侧(横行时偏上,纵行时偏左),但不得以拖抹为侧锋。书法以中锋为主,中侧兼施并用。行、草书中的侧锋多出于侧管取势或运笔迅疾时不及调锋,旨在取势、造险,纯用中锋则嫌单调。侧锋运用得所,不为病笔。在连续转折时较易见出中侧交替进行的迹象,连续侧锋则笔画扁弱。运用侧锋宜果断而沉着,忌迟疑或急躁,否则线条瘫软、字势飘浮。
  5.提按:指运行过程中毛笔在垂直方向作上下用笔的动作。按有轻重之分,下按的幅度一般不应超过毛笔的弹性限度。提指一笔结束时的提收或一笔之内按下之后的提笔前行。写较细笔画时,提中仍有轻按之意,否则容易虚浮;写提收或由此带出的牵丝、附钩,只提不按。按后需提,提按之间的过渡与变化应自然、连贯,忌突兀与脱节。毛笔运行过程,即提按递变过程。行、草书提按丰富,变化多端,且递变过程尤为迅捷。在下按或提按递变过程中,毛笔仍在运行,不能停滞,亦不得以抖动为提按。从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转折调锋处,较易见出提按的递变与对比。提按的递变是形成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6.转折:指运行中笔锋的圆转与方折动作,用于点画中段曲折之处或起收转折之处。写转锋起笔,落笔稍驻即转,转时提笔敛毫,调锋后随即前行;写转锋收笔,行至画未略驻即转锋提收;写转画,前后笔势连贯而不能停驻(驻则滞,滞则不遒),转弯处一般略提并调锋。写折锋起笔(即方笔起笔),毛笔斜切入纸后,稍驻即翻折调锋,再提笔前行;写折画,一般先顿而稍驻(驻则有力),随即翻折调锋,使行笔改变方向继续前行,折处多呈方角形。行、草转、折较多。转折过程中应适时调锋,连续转折尤然。转折过程中的提按、疾徐变化,是节律美的重要体现。
  7.牵掣:指运笔过程中的纵横牵引。牵掣驱使笔锋在平面上朝各个方向运动,与提按、转折相互为用,以确保用笔跌宕有致而纵横不紊、动静结合而以动制静、擒纵得法而笔势畅达。牵掣贵在以情掣笔、以毫摄墨,务使点画俯仰得宜、起伏应节、伸缩有度、曲直相安,最忌笔势松懈、牵引无力或笔锋偃卧、横拖竖抹。练习牵掣,应从宏观上把握笔势与节奏,令意在笔先。
  8.疾徐:指运笔之迟速及其配合。运笔有提按、使转、擒纵,则自然有疾徐。惟快慢得所、迟速相济、起伏有致、擒纵得法,节奏乃出。行、草节奏感尤强。疾徐因人因时而异,贵在迟重而不失神气,迅疾而不失形势。
  9.俯仰:指笔势(走势)的下俯与上仰。横向笔画表现最著。如写横画,整个笔画一般呈或显或隐的弧形,弧背朝下、笔画呈上举飞逸之势者为“仰”;反之为“俯”。倘横画相对平直(常见于篆隶),视觉上则多呈仰势。一笔之内有俯仰(起伏、抑扬);一字之上下,笔与笔之间亦有俯仰。有俯仰即有变化、有对比、有呼应,艺术性因以彰显。
  10.向背:俯仰、向背涉及用笔、结体二端。俯仰主要指若干横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向背主要指若干纵向笔画之间形与势的关系而言。笔势有俯仰、向背,可加强点画间彼此的照应与变化。俯仰、向背指笔画内部的动势,非指笔画的表面形态。有势必有形,有形未必有势。用笔乏势,非真能用笔者。
  孙过庭《书谱》论及执、使、转、用之法,乃概言笔法,强调关键性的笔法。执,谓执笔的“高低深浅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概言笔势驰骤之法);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概言笔锋转换、盘旋之法);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概言点画呼应之势)。
  五、用笔教学注意事项
  1.充分认识用笔的重要性:“用笔为上”。结体、章法本乎用笔,墨法隶属于用笔。字的造型由用笔自然生成,造型不能离用笔而存在。掌握用笔才能掌握造型,而不是相反。每一书体、每一书家各有独特的用笔。用笔、结构不可分割,一个变,另一个随之改变。
  2.首重用笔。开始要抓用笔,结构不够精确不要紧,以后会自然地、逐步地好看起来。先教简单点画【如横竖】,反复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大体得要领后【不必苛求】,可学写简单的字,以便加深巩固、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基本得要领后,依照此法再学其它点画。各个击破。练习笔画,会涉及到完整的“字”,开始不必强调字形精准,重点在用笔。当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示结构要领,但不能苛求。练习用笔时,只就学生容易做到的结构特点适当提示即可。结构问题以后可专门训练。
  3.抓住动作要领。用笔是动作过程。“运”笔。训练培养笔性。注意观察执笔方法、运笔动作,看是否抓基本要领、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读帖,看到笔画想到用笔动作,下笔时注意再现用笔过程。读帖:看到点画,想到用笔,推测笔法、笔势、笔意、前后笔之间的启承关系。从“静”的字迹中读出“活”的笔势。多看墨迹。刻本里的点画,用笔真相多为刀锋所掩,只可推而得之。
  4.注意用锋、调锋。笔尖的位置、倒向。中锋(正锋)。
  5.力戒描画。尽可能一次性写完一笔、完成一个点画。开始困难,很快会转好。正确的起点、好习惯。注意用锋、调锋可避免描画,培养笔性。描画损害笔性,无从培养用笔的灵活生动。
  6.鼓励适当放手。严谨、严格前提下适当放手,避免抑制个性、活力,避免拘谨、板滞。关系到生动性、灵活性和日后发展。
  7.多示范(演示)。讲用笔宜多多示范,让学生模仿动作。
  驾驭毛笔是最基本的技巧,初学者尤其是西方人,往往以此为难。今人日常写字早已不用毛笔,故学书尤应首重用笔。用笔有法可循。法可习而得之,巧则存乎其人。掌握技法的目的在灵活运用。
  临帖是学习技法的必由之路,但临帖到一定程度,必须练习写仿作作,即进行模仿性的创作,将临帖与仿作、创作反复交叉练习,直到运用自如,才算真正掌握技法。
匿名用户
2013-12-11
展开全部
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好呢?对于这个问题,书法家们各自有不同的
看法。有的说从篆书入手好;有的说从隶书入手好;有的说从行书入手好。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从楷书入手较好。
我之所以不同意从篆、隶入手学书,是因为学篆书首先遇到一个难以认
识的问题,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次,篆书兴起和通用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
遥远。现在的入们,绝大多数不识篆字。当今,篆书作为一种字体,仍有其
艺术欣赏价值,而其实用价值却已今非昔比。我认为,对于只想通过学习书
法写出工整美观的楷书、行书以适应学习、工作需要的人来说,可以不学篆
书。隶书比篆书易识易写,但与楷书比较起来,点画显得优柔有余,刚劲不
足,并且结构易于分布平正,学好隶书再学楷书难,而学好楷书再学隶书易
——这是就初学而言的,如果要想窥其堂奥,达到高深的艺术境界,学好任
何字体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
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
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
“学书须先楷法�6�8�6�8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
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
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
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
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
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
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
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宜从楷入。
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
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
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
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认为,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
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我认为要把
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
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
工整规矩。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
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
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
无愧。清代梁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
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
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
所附。”这话很有见地。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
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
稳中追求险峻。梁对欧字极为推崇,说:“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
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
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中唐书家颜真卿44 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多用方笔,横轻竖重对比鲜
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
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
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
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
与严谨的结构。
以上所举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学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内“入帖”
是不成问题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1
展开全部
起笔收笔要明确 运笔要像春蚕吐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11
展开全部
要突出一个人的意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