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的资料
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
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
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
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4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
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 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
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
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
“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
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
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
土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样品中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踪
迹;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46亿年。 在大部分被月尘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各种形状、大小、出现频率不一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
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尘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
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月球探测器还在月球空间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绕观月球和地球队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
明亮8倍多。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
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月球上从没有空气的太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将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
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
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
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
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宇航员们放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样,也有一层外壳,其厚度为40——60公里。这个数据是在风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区测定的。月壳下面是月
幔。月幔大致又分为三层。上层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浆海”里沉淀 下来的较重物质构成。中层月幔达480公里以上,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混沌时代形成
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质”。上述两层都是固态的,但具有可塑性。内层月幔处于局部熔融状态。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温度约为1000摄氏度,远远不如地核那么
热(地核温度为5000——6000摄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点的硫公铁物质构成。对月球的探测还发现月球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月球近侧存在几个
“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
在“阿波罗”科学实验站里装设了很先进的月震仪器。经探测,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数比地震少得多,释入的能量也远远小于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
为1-2级。除了陨星撞击引起的震动之外,当月亮离地球最近或最远的时候,由于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会出现月震。
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对宇航员带回的月岩样品进行了多种项目的共同研究。经实验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发现近60多种矿物,其中有6种在地面上尚未发现;在月岩和月
土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没有发现可生存的月球有机物,也无古微生物的证据;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余磁性;月球样品中存在许多太阳活动事件踪
迹;根据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龄约46亿年。 在大部分被月尘和岩屑覆盖的月球表面上,宇航员看到各种形状、大小、出现频率不一的岩石,还发现月球表
面散布着一些具有光泽的玻璃物质。月尘在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
到达月球的宇航员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发光的地球。月球探测器还在月球空间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绕观月球和地球队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
明亮8倍多。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是人类科学的结晶,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
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月球上从没有空气的太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将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
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国内民生和国际影响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虽然目前国内的人民生活状况情况并不乐观,但此时发展相关的科技工程仍是必要的。
举个反例来说,伊拉克作为海湾的产油大国,国内人民收入一度相当可观,
但是由于被美国瞄上其石油资源,且自身即不愿和美国合作,也没有和美国抗衡的能力,最终落得今天的下场。这也是伊朗如今拼死也要发展核技术的原因,也可以说明我国近代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原因。
一个国家即使再富庶,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影响,没有足够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最终只能是案板上的肥肉。
至于具体细节,下面来段长的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
1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京丰宾馆召集中国航天界的院士听取了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汇报。会议进行了一天,中国航天局局长、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欧阳自远做了汇报。在院士们的规划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越来越清晰。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次会议肯定了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绕、落、回”三个字分别概括探月的三个阶段。“绕”指的是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重约2吨的月球卫星,绕月工作一年,获取一些科学数据,包括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表面土壤厚度以及监测地月空间环境。“落”是指在2010年之前实现月球软着陆,先发射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测,这个月球车相当于一个月球机器人。而“回”主要是指2020年之前采集月球表面的一些样本返回地球。欧阳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个探月计划并不将人送上月球,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工作。
欧阳自远表示,目前被命名为“嫦娥”一号的探月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轨道设计、测控和数据传输、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路线图已经确定,整个奔月需要8天或者9天时间。这将是目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实施和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费用大约是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2~3公里地铁的费用”。欧阳自远同时表示,中国探月并不是单纯重复别国的工作。比如,我国在第一阶段绕月拍摄的月球图将更加全面,是三维立体图。美国探测了月球的5种元素,而我国将探测月球的14种元素。另外,我们还将探测整个月球表面的土壤,这一层土壤里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种资源,就是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氦3,这一课题也是别国没有涉及到的。中国声音值得世界探月领域倾听
谈到深空探测的话题,欧阳自远指出,目前国际上新的探月高潮正在兴起。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新而完整的探月计划。欧洲空间局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日本制定了系统的月球探测计划,印度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探月计划。还有乌克兰、英国、德国、奥地利及美国的军方与私人公司也提出了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12月17日美国总统将发表演说,重申美国将重返月球,载人登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正在被国际重视和关注。欧阳自远讲起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11月16日,2003国际月球大会在夏威夷举行,会议主办方邀请了一批包括欧阳自远在内的中国探月科学家。由于签证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没能到会。但是会议的主办方执意邀请远在中国的欧阳自远用电话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回答各国同行提出的问题。谈起这件事,欧阳自远一脸自豪,他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世界发出中国探月工作者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国际探月领域对中国月球探测工作的重视。深空探测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面对很多人对探月必要性的怀疑,欧阳自远指出,探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以美国阿波罗号为例,当时美国登月虽然投资高达260亿美元,但其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和2000亿美元的效益,并带动整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他指出,很多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间接效益是难以计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例如,现在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初就是为航天员设计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据计算,美国在航天上投资1美元平均能得到4~5美元的回报。
欧阳自远指出,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但在深空探测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在国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启动探月工程将极大推动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在加紧筹备定于今年秋天进行的“神舟”飞船第二次载人飞行,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研制相关的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系统设施,以便为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的计划提供必要技术。
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中国打算让一些无人驾驶的轨道飞行器和月面车在大约2015年以前具备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的能力,并以这样的方式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5月18日出席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时指出,中国期望从此次登月计划中获得巨大收益,欧阳自远将它与“阿波罗”计划给美国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提并论。
约翰逊—弗里兹援引欧阳自远在此次会议上所说的话说:“登月计划将刺激高科技的发展,我无法估算出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登月行动对于激励民族精神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在这个新的“登月舞台”上的崛起,都是促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采取一项新的载人和无人登月计划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希望把这一计划作为实现载人飞行器登陆火星的手段。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宣布任何载人登月计划,也没有打算在这个层次上的计划方面与美国竞争。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如果中国在载人环地球轨道飞行和机器人登月计划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在很大一部分欧洲人看来,中国在这方面将拥有更多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机会。
约翰逊—弗里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中国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学到了一些东西。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使大批中国人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约翰逊—弗里兹说:“正如一名中国评论员所说,中国登月行动还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绝不是‘只能生产鞋子’。此外,中国也能够通过此举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在继续推进空间计划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将航天事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使其能成为类似某种“技术引擎”的行业。
中国和美国目前都在致力于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对各自的载人航天计划和机器人航天计划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约翰逊—弗里兹指出,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而美国现在暂停了航天计划,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中国搞航天事业收到了成效,取得了好处”。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假如等到明年秋天中国再次进行航天发射,而美国仍然没有启动其航天计划,那么中国将获得进一步的声望,而美国将很丢面子。”
举个反例来说,伊拉克作为海湾的产油大国,国内人民收入一度相当可观,
但是由于被美国瞄上其石油资源,且自身即不愿和美国合作,也没有和美国抗衡的能力,最终落得今天的下场。这也是伊朗如今拼死也要发展核技术的原因,也可以说明我国近代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原因。
一个国家即使再富庶,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影响,没有足够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最终只能是案板上的肥肉。
至于具体细节,下面来段长的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
1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京丰宾馆召集中国航天界的院士听取了关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汇报。会议进行了一天,中国航天局局长、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和欧阳自远做了汇报。在院士们的规划中,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越来越清晰。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这次会议肯定了中国探月三步走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用“绕、落、回”三个字分别概括探月的三个阶段。“绕”指的是在2007年之前发射一颗重约2吨的月球卫星,绕月工作一年,获取一些科学数据,包括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表面土壤厚度以及监测地月空间环境。“落”是指在2010年之前实现月球软着陆,先发射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测,这个月球车相当于一个月球机器人。而“回”主要是指2020年之前采集月球表面的一些样本返回地球。欧阳自远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个探月计划并不将人送上月球,在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是由机器人来完成工作。
欧阳自远表示,目前被命名为“嫦娥”一号的探月卫星研制进展顺利,轨道设计、测控和数据传输、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路线图已经确定,整个奔月需要8天或者9天时间。这将是目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而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离地面4万公里。
实施和完成第一次月球探测的费用大约是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建2~3公里地铁的费用”。欧阳自远同时表示,中国探月并不是单纯重复别国的工作。比如,我国在第一阶段绕月拍摄的月球图将更加全面,是三维立体图。美国探测了月球的5种元素,而我国将探测月球的14种元素。另外,我们还将探测整个月球表面的土壤,这一层土壤里面有非常有用的一种资源,就是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氦3,这一课题也是别国没有涉及到的。中国声音值得世界探月领域倾听
谈到深空探测的话题,欧阳自远指出,目前国际上新的探月高潮正在兴起。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新而完整的探月计划。欧洲空间局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日本制定了系统的月球探测计划,印度也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探月计划。还有乌克兰、英国、德国、奥地利及美国的军方与私人公司也提出了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12月17日美国总统将发表演说,重申美国将重返月球,载人登月。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正在被国际重视和关注。欧阳自远讲起了最近的一个例子,今年11月16日,2003国际月球大会在夏威夷举行,会议主办方邀请了一批包括欧阳自远在内的中国探月科学家。由于签证的原因,中国科学家没能到会。但是会议的主办方执意邀请远在中国的欧阳自远用电话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并回答各国同行提出的问题。谈起这件事,欧阳自远一脸自豪,他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世界发出中国探月工作者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国际探月领域对中国月球探测工作的重视。深空探测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
面对很多人对探月必要性的怀疑,欧阳自远指出,探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世纪60年代的探月工程证实,空间探测是一个具有高科技和高经济产出率的项目,它能实现的真正价值远远高于工程本身。以美国阿波罗号为例,当时美国登月虽然投资高达260亿美元,但其产生了3000多项新技术和2000亿美元的效益,并带动整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他指出,很多新技术推广使用的间接效益是难以计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航天技术的影子,例如,现在婴儿用的尿不湿最初就是为航天员设计的。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据计算,美国在航天上投资1美元平均能得到4~5美元的回报。
欧阳自远指出,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但在深空探测领域仍然是一个空白。在国力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启动探月工程将极大推动科技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在加紧筹备定于今年秋天进行的“神舟”飞船第二次载人飞行,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努力研制相关的机器人技术和空间系统设施,以便为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的计划提供必要技术。
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说,中国打算让一些无人驾驶的轨道飞行器和月面车在大约2015年以前具备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的能力,并以这样的方式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
研究中国空间问题的美国专家琼·约翰逊—弗里兹5月18日出席美国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的听证会时指出,中国期望从此次登月计划中获得巨大收益,欧阳自远将它与“阿波罗”计划给美国带来的巨大收益相提并论。
约翰逊—弗里兹援引欧阳自远在此次会议上所说的话说:“登月计划将刺激高科技的发展,我无法估算出这笔投资会带来多少回报……登月行动对于激励民族精神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和在这个新的“登月舞台”上的崛起,都是促使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采取一项新的载人和无人登月计划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希望把这一计划作为实现载人飞行器登陆火星的手段。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宣布任何载人登月计划,也没有打算在这个层次上的计划方面与美国竞争。但随着中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如果中国在载人环地球轨道飞行和机器人登月计划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在很大一部分欧洲人看来,中国在这方面将拥有更多与美国进行抗衡的机会。
约翰逊—弗里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中国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中学到了一些东西。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使大批中国人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促进就业对中国来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约翰逊—弗里兹说:“正如一名中国评论员所说,中国登月行动还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绝不是‘只能生产鞋子’。此外,中国也能够通过此举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在继续推进空间计划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将航天事业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使其能成为类似某种“技术引擎”的行业。
中国和美国目前都在致力于一些工作,这些工作对各自的载人航天计划和机器人航天计划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约翰逊—弗里兹指出,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而美国现在暂停了航天计划,这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中国搞航天事业收到了成效,取得了好处”。她对参议院科学委员会航空航天小组委员会说:“假如等到明年秋天中国再次进行航天发射,而美国仍然没有启动其航天计划,那么中国将获得进一步的声望,而美国将很丢面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url]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url]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