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要具体哦?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前,在中医内部,在医学界里,在全国人民中,对于中医的当前境遇,是何去何从呢? 由于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莫说中医,西医也到了着襟见肘的时侯。于是,对待中医,各种论调,甚嚣尘上。其一,是中医的灭亡论。有人曾在网上发贴:中医,要不了十年,就会灭亡;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其二,是抱守残缺论。中医是正确的,抱着一堆故纸,死不放手;这是固步自封的论调。其三,是西医同化论。中医只能给西医当当配角,在西医的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偏安一偶,这是无所作为的论调。其四,是中西结合论。中医必须与西医结合,“再见”“goodbay”两者之间,谁对谁错,争论不休。这是一个最时髦,最当红,最令人心醉的论题。也是占领着所有论调中的上风。 中医,由于他产生于先秦时代,当年的自然科学只有那样,因此,用现代的科学眼光去审视,其中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因此,中医要前进,要变革,要吐故纳新。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必由之路。那么,作为中医,要吐什么故?要纳什么新?也就是说,中医的路,今后,如何走?向哪里走?目标在哪里?这一切,正在困绕着中医界的人士。 在科学界,能承认赵州桥的历史地位,拿现代建桥技术来评论,能代表当代建桥水平么?张衡的浑天仪,同样承认他的历史地位,拿现代的天文学来评价,它科学么?为什么要把中医在历史上的成就,一定要一笔抹杀,赶尽杀绝?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首先,我们先要明白医学的目的:有人说,医学总不是“治病救人”?是的,不错。但是,对不起,这只能说是医学的工作,而不是目的。医学的目的:是要使人能在自然界中与众多的生物能够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中医的“顺应天时”,就是基于这种观点提出来的。当出现偏差时,当出现对人类有影响时,为了纠偏,所采取的手段,才是叫做“治病救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同样,不能使用破坏自然的手段。基于此,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哲学思维体系,经过了几千年的反复论证,就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还是呈现着无法比议的青春活力。凡是符合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出发的东西,中医学说均能“兼收并蓄”。《素问*宜法方论》中的“……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这一段话,就是反映着这种思想 内经成书年代,据说是先秦时代之前,那时,整个中国并没有统一。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社会。春秋时,还有一百多个国家,直到战国,还有七个国家。内经中的这段话,表明了砭石、毒药、灸焫、九针、按蹻、等,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尽管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治疗方法,在内经中,揉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相处得相安无事。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医的理论。 直到现代,谁又怀疑“砭石、毒药、灸焫、九针、按蹻、”这是来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医学呢?中医学说的伟大就在于此。 此后,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医,每前进一步,都在吸纳着一切对医学有益的东西。别的不说,就拿药物作比方:由《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发展到现代的上万种。处方,由《伤寒》中的一百一十三方,发展到现在的不可胜数。这就是前进,这就是发展,这就是纳新,这就是兼收并蓄。 那么,如何兼收?如何并蓄? 在某些人的眼中,经常要把甲等于乙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事物。当然,从理论上,他明白得很,不能等于。一到具体应用时,又糊涂起来了。比如:有人把针炙穴位“合谷”看成是汤药中的“麻黄”、“人中”看成是“附子”,“摇头摆尾”是“大黄”(这里仅是举例)。把五行之论,与十二经之论,扯在一起,一旦不能对等,就说不科学。要知道:每一个理论系统中都有它各自的规律。它们只能交叉,既不会平行,更不会同轨。就是同一个理论系统中,它也要具体的事物具体对待。比如:化学中,铁的原子量,永远不变。但是,铁的化合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所化合的其他原素,有二价的铁,有三价的铁,你能否认它的科学么?这就叫做兼收并蓄。 同样,对待西医,我们只能讲接纳,不能说是结合。 西医,不言而喻,它是起源于西方文化。同样,中医,是起源于中国文化。各自的文化基础不同。那么,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就会象外国人说中国话那样:“你的,中医的干活?”“你的,大大的,米西米西。”“卡拉ok”?当然,语言上的一个单词好说,比如:中文的“谢谢”与英文中的“thank you”,可以近似于,可以直译。但是,一句话,一篇文章,靠直译,恐怕要笑话百出。比如,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have a well-though-out plan只能意译:it's a piece of cake.(它是很轻松的事)或者是:i am confident about that.(对于那事,我是很自信的) 如果直译,那就成了“胸内有长成了的竹子。” there is a ripe bamboo in the heart. 每一篇外文,我们就不能直读。必须按汉语的语法,重新组织出一篇新的文章,才能叫做翻译。那么,西医中的概念,同样,要用中医的语言去演译。要弄懂西医学说中的内涵,再用中医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中医界的任务,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每个热爱中医的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末,西医中的内涵,西医中的概念,来于何处?它来源于现代科学。说到这里,告诫大家,中医的出路就在这里。 我们,只能把西医只能看作医学中的一个门派。中医要结合的是——现代科学知识。 所以,提出要中西结合者,是看到了西医符合科学的一面。但是,把人家以经成形了的东西,拿来朝中医身上套,怎么也套不上,怎么也套不好。如是反对中西结合的人,就有理由出来反对。 同样,反对中西结合者,抵制西医的科学同时,抵制了现代科学。这种论调,阻碍了中医的发展,阻碍了中医的前进。所以,有些人也不答应,如是,引起了争论。 如果,从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中医,只能结合现代科学,而不是结合西医学说。从这个观点出发,这时,人们才会发现,中医的前途是一片光明。 作为一个中医工作者,不能在西医中寻求出路。而是要把现代科学理论,广泛引用到中医学说中去,走自已的路。这才是中医的目标,这才是中医的归宿。 比如,西医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男子汉。那么,他找了一个女人成了家,这个女人,就是现代基础科学。他们不但成了家,而且成了一个大的家族。如果,中医想去与西医结合,那么,中医就成了第三者。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他的家庭,他的家族,是不允许任何外人去插足的。谁要是插足,那么势必会涉及他的家庭的稳定。所以,作为西医,他为了维护他的家庭,势必要抵毁中医。 中医,它的老伴——古代自然科学,早已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象个瘪三,怎么打扮也时髦不起来。如是,看中了人家又年轻,又能干的夫人——现代基础科学,跑到人家西医的家庭中去,当一个第三者,从法律上,从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所以,有人反对中医与西医结合,就是基于考虑到:人家早已是结婚多年,早已是琴瑟好合,你去拆散人家的家庭,么样讲,都过不去。同时,西医也不会让你轻易而举地得手。 而有的人,就洁身自好,干脆独身,守着一个既落后,而又毫无生机的老婆——古代的自然科学,得过且过,替古老的自然科学的灭亡而殉葬,中医不亡也是亡。中医终于会走到后继无人的局面上来。看到中医如此的消亡,中华民族的瑰宝,将会毁于一旦,谁不痛心。要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抱着这种与古老在自然科学不放的人,同样受到众多人的遣责。 那么,中医应该怎么办? 中医的历史,第一,历年来是见好就收,兼收并蓄;第二,有能力把吸收过来的科学,经过溶会贯通,变成了自己理论的一部份,无法分开。 科学是不分国界的。同样,不分民族、信仰、尤其是现代基础科学,它年轻,极富有生命力,并且,你只要看上了它,它就会与你结合。如此多情的姑娘——现代基础科学,有的是,怎么偏偏去找人家的老婆?其主要有原因是:还是有人想吃现成饭,不想通过自已的努力,不想花费气力,想捡一个便宜。如果,现代基础科学,有一天,看不起西医,自愿下嫁中医,那时,中医是明媒正娶,当作别论。 赞成中医改革的,是看上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反对中医改革的,是看清楚了西医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缺陷。如果,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医,必须与现代科学(不是现代医学)结合。我相信,双方一定会握手言和。 中医,一旦与现代基础科学结合,将会焕发出它的青春活力,如鱼得水,游弋于医学的海洋之中,岂不快哉! 奉劝诸君,中医要发展,不能随着古老的自然科学而灭亡。要发展中医,不要贪天之功,走捷径,想享受西医的成果,同样行不通。必须下苦功夫,下决心与现代基础科学结合,打造出一个新的中医来。这条路,才是正路,才能走得通,才是一条光明大道。任何非份之想,都要受到历史的审判。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